總房款347億,多地爛尾樓業主強制停貸,沒有辦法的辦法?
隨后多個城市相繼發布強制停貸公告書,背后涉及的房產公司包括恒大、新力、世茂以及綠地集團等多個企業。
來源/財視傳媒
“我家住在爛尾樓。”鳳凰網視頻號發布的一則視頻中,眾多業主哭訴他們的經歷,“買房11年,爛尾8年,300名業主無奈搬入爛尾樓自救。”
近日,多地爛尾樓業主紛紛強制停貸引發熱議。7月12日晚間,“至少14個爛尾樓業主公告強制停貸”的話題一度沖上了微博熱搜。話題相關信息顯示,截至目前,不完全統計,已有14個樓盤發布公告“強制停貸”,涉及業主4.6萬,總房款347億。
財視傳媒注意到,微博上有關“強制停貸”的話題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話題頁已經無法正常顯示。
據第一財經報道,一份“名門翠園業主強制停貸告知書”顯示,該項目已逾期交房1000多日,目前仍全面停工。而不僅僅是名門翠園,直至相關項目完全復工為止,涉及城市包括河南省的鄭州、商丘、新鄉、南陽、周口,以及山西、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廣西、陜西等多省份內的城市。
根據“易簡財經”提供的信息,最早開啟業主聯名停貸的,可能是江西省景德鎮市的恒大瓏庭。隨后多個城市相繼發布強制停貸公告書,背后涉及的房產公司包括恒大、新力、世茂以及綠地集團等多個企業。
爛尾樓業主也被天降“紅碼”
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末,鄭州問題樓盤超130余個,停工、延期交付的房源數量高達25249套,占去年鄭州成交量面積的29%,位居全國第一。按這個比例計算,基本上就是去年鄭州每賣出三套房,就有一套是爛尾房。
圖源:克而瑞研究中心
當中還有不少知名爛尾樓,清華城、名門翠園、盛潤運河城、綠地城、豫森城......而在河南村鎮銀行儲戶被賦“紅碼”一事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之時,不少鄭州“爛尾樓”業主也反映自己被莫名其妙的賦了“紅碼”,且涉及的停工樓盤不止一家。
據“焦點財經”報道,此前6月9日,多位“爛尾樓”業主前往鄭州市信訪局,了解樓盤復工、監管資金等情況,此后又約定6月13日繼續前往了解最新情況,但是部分業主突然出現健康碼轉為“紅碼”情況,出行遇阻。而隨著河南村鎮銀行儲戶被賦“紅碼”一事引發關注,這些業主的健康碼也由“紅”轉“綠”。
但是在鄭州市紀檢委隨后的通報中,只通報了“紅碼事件”中共有1317名村鎮銀行儲戶被賦紅碼,有關爛尾樓維權業主被賦“紅碼”的情況只字未提。鄭州爛尾樓業主在此次“紅碼”事件中成為了“隱形人”,但是他們正在遭遇的境況卻不容忽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多份“強制停貸告知書”中,業主稱在房屋預售過程中,各貸款銀行存在不同程度的違規發放貸款、未履行資金監管銀行義務等行為。業主們對貸款銀行的指控主要包括:作為貸款銀行,違規在房屋主體結構未封頂前發放按揭貸款;將按揭貸款資金違規劃入非監管賬戶,更有甚者在借款人簽字后私自修改貸款合同;作為預售款資金監管銀行,未履行資金監管義務,導致預售資金支出不明。
強制停貸的后果
這些“爛尾樓”業主強制停貸的行為并非無據可依,但是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第一財經”報道,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王玉臣表示,在很多爛尾樓項目里,銀行違規放貸難辭其咎。以住宅為例,根據相關規定,在主體沒有完工之前,銀行是不能放貸的,而不少銀行提前放貸。但王玉臣同時表示,如果未經法院判決停貸、或者沒有達成停貸協議,貿然停貸購房人往往就成了違約方,征信就會受到影響,還可能被訴到法院,甚至被法院強制執行。
“證券時報”頭版評論表示,如果爛尾樓問題得不到解決,受傷害的不僅是業主,他們可能面臨征信污點,還有整個樓市,樓市在危機持續下,買房者會更加謹慎,還有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盡管有房產做抵押,但是沒有交付的房產,只能成為壞賬,當壞賬增加,還可能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爛尾樓強制停貸,大概也是“購房者最后沒辦法的辦法吧”。樓盤面臨無力支付工程款的情況下,往往無法覆蓋風險,這個時候業主只能遷怒銀行,憑什么銀行可以繼續收利息,期房業主卻要面臨房產爛尾的風險?
而早在2003年,央行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只能對購買主體結構已封頂住房的個人發放個人住房貸款”、“企業將貸款挪作他用的,經辦銀行應限期追回挪用資金”。業主也會質疑銀行在具體項目執行過程中,為何沒有做到好好監管,任憑項目方挪用資金。
“讓爛尾樓活起來,早日交付才有利于千家萬戶的穩定,各地政府應該研究如何盤活爛尾樓,把死棋下活,追討轉移走的資金,或者引入有實力的房企,將保交付放在優先位置。”證券時報最后表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爛尾樓項目頻發的大背景,是房地產行業近幾年的持續低迷,知名房企紛紛暴雷;與此同時,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強;疫情仍未消退,部分地方不顧實際情況的層層加碼行為,也為經濟復蘇帶來較大阻力。種種問題,如果不能設法充分化解,必將帶來更大的隱患。
*題圖來源:攝圖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