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企穩回暖:全國上半年賣房6.6萬億元,成都房價連續多月領漲
你家房價漲了嗎?
來源/時代財經
樓市冰與火之歌,在2022年上半年激烈演繹。在此期間,各地樓市成交量在低位運行區間,市場情緒尚未恢復。另一方面,全國共有超160個城市出臺超400次調整政策,行業信心逐漸回暖。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百城居民置業意愿調查報告》顯示,受鼓勵購房政策影響,市場整體預期向好,帶動居民購房意愿觸底回升。50%的受訪者認為,未來數月房價會處于穩定狀態,但受自身收入預期、房企經營穩健性擔憂影響,實際需求釋放較為緩慢。
多空對決之后,房地產市場表現如何?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額約6.61萬億元,同比下降28.9%。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數據結束多月連續下滑,出現止跌信號。
橫盤時期,城市之間分化愈發明顯。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和以成都為代表的二線城市,提前開啟上漲行情,商品房成交量價齊升。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6月,50城二手房成交套數環比增長近30%。其中,成都、杭州、北京重慶等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成交量的積極表現傳遞到價格端,帶動價格環比改善。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下半年地方政策支持的效果將持續釋放,市場預期將進一步平穩改善。從現有成交情況看,7月上半月貝殼5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量較6月小幅增長,預計后期市場成交將保持修復狀態,將帶動價格環比改善。
成都連續3個月漲幅居首
經過持續調整,各地樓市在6月企穩回暖,房價修復力度有所增強。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6月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時代周報記者對比數據獲悉,房價環比跌幅收窄且錄得上漲的城市個數,較5月有所增加。
具體而言,6月有31個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增加6城;21個城市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增加6城。
回暖過程中,高能級城市表現強勁,實現搶跑。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全國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銷售額環比增速均超過65%,增速較5月明顯擴大。其中,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分別為0.5%、0.1%和-0.3%。
以成都為代表的二線城市漲幅最大。數據顯示,6月,成都新房、二手房價格漲幅分別為1.3%、2%,連續3個月位居漲幅首位。
對此,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霄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成都在5月發布次2次調控政策,從降低限購門檻、多孩家庭可多購房、放開限售、增值稅免征期“5改2”、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面入手,針對性較強,市場提振效果明顯,大大釋放了購房需求。
“整體來看,隨著寬松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一線城市已經領銜恢復,當前已開始輪動到強二線城市。”陳霄續稱。
針對城市分化問題,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一線城市上漲力度持續增強,顯示出一線城市需求支撐力強。此外,一線城市存在新房限價因素,市場關注度長期保持在高位,預計這一趨勢仍會持續。
在張波看來,二線城市處于持續分化狀況,強者恒強的態勢明顯。從新房環比漲幅來看,西部和東部的熱點二手城市市場修復能力強,政策效力也更容易在市場體現。尤其是有優質新房供應的城市,市場關注度更容易提升。
房地產進入縮量時代
2021年,全國房地產商品房銷售額超18萬億元。多名房企高管人士在年度業績會上均表示,18萬億元是商品房銷售額的天花板。沖向新高之后,商品房銷售額將進入縮量時代,維持約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
從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情況看,房地產市場開發增量空間收窄,商品房銷售額錄得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6月,全國商品房銷售約6.61萬億元,同比下降28.9%;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6.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2%。
雖增速減緩,但全國市場端銷售指標正在不斷好轉。
從單月數據上看,5月單月環比止跌轉升,6月單月銷售環比繼續上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環比分別上升65.8%、68.1%。
投資開發方面,1-6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7.68萬億元,同比下降25.3%,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
對此,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小嬙分析稱,隨著銷售端出現好轉跡象,房企到位資金同步好轉。因房企到位資金指標影響開工進度,預計短期內,提高銷售回款仍是房企以及行業的重中之重。
今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走勢如何?
中國指數研究院研究人員認為,短期來看,全國房地產市場企穩跡象漸顯,但穩定恢復仍面臨一定壓力。從市場短期走勢上看,7月單月商品房交易規模較6月或有回落,但去年同期高基數效應減弱且房地產調控政策仍有發力空間,市場規模同比降幅有望延續收窄態勢。
“短期來看,在‘保交付’要求下,項目竣工進程或有改善,疊加熱點城市交易市場逐漸企穩恢復帶動企業預期好轉,開發投資端有望邊際改善。”中國指數研究院研究人員表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