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亮麗的業績,也掩蓋不了科大訊飛的“一身病痛”
光鮮亮麗的業績,也掩蓋不了科大訊飛的“一身病痛”
來源/靈貓財經
科大訊飛一直都在構建一個美好的語音、語言同時聯動AI技術的人工智能平臺。
自在2010年以來科大訊飛發布了國內首個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也是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旨在通過技術賦能、市場賦能、商業模式賦能,為開發者及產業上下游資源合作伙伴提供全鏈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訊飛AI營銷平臺、訊飛智能工業平臺等綜合能力的平臺。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宏偉的人工智能構想,但值得推敲的是,細究科大訊飛歷年財務數據卻令人瞠目結舌:增收不增利、模糊的主營業務構成、持續下滑的毛利率、依靠政府補助“粉飾利潤”……
“造血能力”漸弱
有目共睹的是科大訊飛的總營收一直在增長,但是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的差距卻在逐漸擴大。細究歷年同期數據對比,科大訊飛的總營收和凈利潤趨勢可以看出:營收增長速度不斷提高,凈利潤增長速度已經逐漸增長乏力,處于增收不增利的情形。
據科大訊飛披露的財務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營收及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均超四成,但是在營收增長的另一端,科大訊飛的凈利潤增速放緩不及2020年。
2020年度,科大訊飛歸母凈利潤增幅已達到66.48%,但到了2021年度歸母凈利潤僅同比增長14.13%。不僅如此,在2022年一季度,由于公允價值變動確認損益-1.54億元,科大訊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20.57%,僅實現1.11億。
除此之外,科大訊飛的毛利率也在持續下滑。2021年科大訊飛的銷售毛利率為41.43%,同比下降4%,且已經連續下降五年。具體細分業務來看,智慧教育、開放平臺、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業務毛利率均有所下降。
在毛利率連年下滑的情況下,凈利潤的放緩或許也是在釋放科大訊飛盈利見頂、增長乏力的“造血能力”漸弱信號。
“正財”不明“偏財”旺
拆分科大訊飛的細分業務收入,一直被鼓吹的首要推崇產品——語音智能驅動的產品其實并沒有明示具體營收構成,因此外界難以判斷科大訊飛總營收中語音智能驅動的產品的占比構成,也無從得知其盈利能力與所體現的整體企業核心競爭力。
“正財”的不透明化,伴隨的是科大訊飛極其旺盛的“偏財”運。
科大訊飛的政府補助占財報利潤總額的比例常年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19年至2021年間,科大訊飛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4.12億、4.26億和4.39億,占當期總利潤的比例分別為50.24%、31.23%、28.21%。其中2021年凈利潤15.56億中,包含了8億元的政府補助。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政府補助的資金支持,在營業收入達到近兩百億的情況下,科大訊飛依靠自身僅有6億元左右的凈利潤。
科大訊飛多次收到政府的政策補貼,實屬“偏財”運較旺,如果未來在政策補貼上有所變動,或是補貼政策取消,則將對科大訊飛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供血動能”不足
前有科大訊飛“造血能力”漸弱,后有“供血動能”不足。
作為為企業實現價值落地的人才,科大訊飛似乎在股權激勵方面尚顯“輕視”。歷數科大訊飛所公布的股權激勵計劃,各期股權激勵方案的期限均為五年,遠低于證監會規定的國內企業股權激勵的最高年限。
短期股權激勵計劃的設定,會引起許多問題,如委托代理、盈余控制等,因此,管理層與執行層將更多地注重與行權條件相關的財務指標,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問題,這與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初衷是為了激勵人才背道而馳,也不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短期的股權激勵計劃也不能非常精準地對人才進行評估,無法通過長期的績效來確定哪些員工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
而以科技型公司作為定位的科大訊飛,技術人員才是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力量。在股權激勵具體方案中卻對技術人員的激勵額度不足,在科大訊飛執行的首期股權激勵方案中,總激勵額度占總股本的3.61%,而第二次激勵計劃中共授予212名核心技術員工的股票期權僅占總股本的0.96%,其中第二次股權激勵對核心技術人員的股權激勵額度最低,股權激勵的效果也是最差的。
企業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人才在后端不斷的“供血”,只有“血液”而沒有動能的邏輯顯然是行不通的,科大訊飛想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那么必然離不開的是更合理化的股權激勵方案來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結語
回看2021年初,科大訊飛曾立下未來五年實現十億用戶、千億收入、萬億生態的宏偉目標,誓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
但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至今還要憑借政府補助“補貼”利潤、已盈利能力初顯疲軟,在業績含金量“摻水”存疑情況下科大訊飛甚至“想要牛耕地,不給牛吃草”,或許腳踏實地提升業務的盈利能力,才是科大訊飛當下最迫切的任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