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消費利率顯著下調,會傷了互聯網信貸嗎?
業內人士對此關注較高,有人認為這會“搶”了互聯網信貸與持牌消金的生意。
來源/消金界? 作者/張興強
近期,國有大行等銀行紛紛爆出,正在“促銷”消費信貸,給出的信貸利率開始跌入“3”字頭。工商銀行某地的純信用貸“工銀融e借”優惠后年化利率最低至3.75%。這與人民銀行公布近期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3.7%相差無幾。而在某地一款消費用途的抵押貸中,活動后可以拿到的年化利率甚至已經低到2.49%。(詳情見《趁消費貸利率大降趕緊多借點?銀行:“一般人我不借”》)
此前銀行提供的消費貸產品利率多在6%到10%之間,活動期間也就降低在4%以上。而近期跌破4%,這并不常見。
業內人士對此關注較高,有人認為這會“搶”了互聯網信貸與持牌消金的生意。
一方面,銀行資金成本占優勢,尤其是今年4月份以來,四大行等銀行率先降低了存款利率,在負債成本方面有所降低,它們更有動力在對客利率方面做出優惠,在信貸業務方面做大市場。原有的玩家越來越感受到來自銀行業的競爭。
另一方面,互聯網信貸與持牌消金資金雖然擴大了資金來源,但總的來說還是“二手”的居多,光資金成本就在10%左右。此前定位與銀行錯開經營客群,但在風險上升等因素下,他們大多制定了客群上移的目標,目前增量客群與銀行的多有重疊。
可以看出,影響是存在的,但程度不一定大。
首先分析銀行當前大幅降低信貸利率的背景。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今年年初受疫情、房地產業下行等多方面影響,居民部門信貸業務在房貸方面的增長有限,短期刺激相關業務無望,銀行就會把精力放在住戶零售消費信貸業務上,以完成全年信貸業務的增長目標。而在長期看,批發業務近年來不景氣,多家城商行紛紛喊出轉型大零售的目標。這是銀行業在關鍵時間點“搶客”。
另一個原因是政策引導的結果。今年5月,在監管部門召開的主要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上提到,金融系統要用好用足各種政策工具,從擴增量、穩存量兩方面發力,以適度的信貸增長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過,消金界注意到,大部分人可能都享受不到這樣低利率的消費貸。實際上,銀行這波低利率消費貸對客戶的資質要求比較高。
比如,中國銀行中銀E貸與隨心智貸的利率優惠主要面向“受邀客群”。受邀客群包括中行優質代發薪客戶、房貸客戶、理財客戶、公積金繳存客戶、部分地區社保繳存客戶。
也就是說,互聯網信貸面向的大部分客群并不在這一優惠名單中。銀行業的風險管控要求高,也并不允許他們短期內擴大利率優惠群體。
但是需要關注的是,從長期看,無風險的存款利率近年來已進入下行通道。隨著存款利率逐步下行,銀行在保持利差基本穩定后,自身會適應新的業務也有能力與意愿提高信貸投放,因此擴大信貸規模并不是短期行為,也并不是只是政策引導的結果。
而且近兩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并不會短期消散。居民部門預防性儲蓄傾向還會上升,而生息資產相對減少。那么銀行業的消費信貸規??赡苓€會以相對高的速度增長。這一切,將會以銀行的風控水平提升為前提。
消金界認為,對于助貸等業務也不必過于擔心。一方面,銀行業對于風險的管理要求較高,發展業務中“安全墊”必不可少,中短期內,更大規模的信貸業務還是會和第三方合作發放;另一方面,銀行業在增加消費信貸業務時也會同期提升數字化管理能力,這需要向第三方采購與合作。
因此,順應趨勢整體降低對客利率(比如降低至24%以下)、開發新品與銀行錯位經營(比如合作鄉村金融)、夯實技術向銀行輸送數字化能力、與銀行合作“輕資產模式下的聯合貸”(詳情見《“聯合貸”是門好生意嗎?首個罰單與“銀行網貸新規”關系疑云》)或許是互聯網信貸平臺應該做好的四件事兒。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