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去的比進肚子里的還多?數億月餅陷入“人情”怪圈
中秋在即,月餅送的垮了為一段關系蒙上陰影,送的好了為這段關系添磚增瓦。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中秋在即,月餅送的垮了為一段關系蒙上陰影,送的好了為這段關系添磚增瓦。
黃先生已經從事保險多年,每年這個時候他錢包都要扁一大截,按照今年談下的客戶數,自己要送出去至少6份中秋大禮,還得因人而異,甚至私人定制一套高檔月餅,而這些所謂的高檔月餅不過是在普通月餅的旁邊附上“黃金刀叉”和紅酒,再次是套娃般的月餅包裝盒。
黃先生給自己定下的標準是每份不低于400元,除去工作需要還需給丈母娘、家中老人額外多備幾份月餅。黃先生亮出他的消費記錄,“我不夸張的說,過個中秋比過一次年的消費都高!”
同樣是面粉+糖+油的組合,為何饅頭油條那么便宜,月餅卻貴的離譜?
01.充滿人情味的“胡餅”
月餅原先叫“胡餅”,唐太宗覺著與賞月不搭邊,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才取了這個名字,自此月餅成了“中秋限定”,各大糕點鋪、零食廠會在中秋之際大搞營銷,2021年中國月餅市場銷售規模達到218.1億元,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我國月餅銷售額從2015年的131.8億元逐年增長。
更甚的是,疫情的出現讓國民對傳統節日走親訪友的需求大幅提升,除了本身的“飽腹”感,更多的是背后的人情關懷、社交加成。
有調查顯示,消費者購買傳統口味與水果口味的月餅分別占比75.3%和60.1%。而以黑松露為主要食材的月餅搶占了部分市場,2021年黑松露流心奶黃月餅銷量位居市場首位。除此之外有將近8成消費者會選擇購買月餅禮盒,其中精致型為主的禮盒占比超7成。
這也拉高了市場上整體月餅的定價,按照月餅70元的平均生產成本,單價200元以下的盒裝月餅銷量占比在80%以上,單價500元以上的占比1%,多數常見于酒店等渠道。
然而在收到或送出月餅后,僅有34.1%的消費者會吃完月餅,月餅有著高油高甜、不易消化的特點并不適合長期不間斷的食用,這也讓商家們愈發著重月餅的“精致感”。
先是星巴克下海做月餅,推出4-6只裝的簡約版禮盒,原價348塊錢6顆,598元10顆,算下來單顆月餅59.8一顆...再后來新茶飲、速食品牌紛紛入局,奈雪、喜茶、李子柒、迪士尼、茅臺均有推出月餅套盒,他們與傳統品牌最直接的區別是定價和口味,Lady M單顆月餅價格更是高達183元。
一種是中式古法糕點,一種是被后期開發、包裝、有品牌加成的“甜品”,從出發點就不一樣,這場傳統與新潮的碰撞,成了近年來月餅界的主旋律。
前有“雪糕刺客”,后有“月餅刺客”,除了甜品咖啡店,超市里的月餅已經被擺放至最顯眼的位置,有按顆賣的,也有按斤稱的,隨著中秋臨近,月餅的單價也在逐漸提高,多數售價在百元至上千不等。
為了打擊“月餅刺客”,國家在今年六月出手打擊,根據《關于遏制“天價”月餅、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公告》顯示,為了明確鼓勵經營著生產、銷售物美價廉的盒裝月餅,將對500元以上的月餅進行重點監管,且保存交易信息2年以便核查。
此規定不僅是為了行業的發展,更是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弘揚傳統的節約美德,讓中秋佳節不再成為舉家歡慶的“負擔”。
然而在電商平臺上通過降序搜索發現,不少打著499.99元價格的月餅套盒正在售賣中,隨機點開月銷0的一款產品發現,標價499.99元的月餅套盒運費高達600元,求證客服后得知:該款產品本就不適用線上售賣,499.99元的價格完全是虧本,需要運費來補貼。至于為什么要標價499.99元,商家回應稱:國家規定。
這年頭最難買的就是人情,除了天價月餅,把月餅券連起來也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暴利產業鏈。
02.不生產月餅,也能賺錢?
單位要是直接給你發月餅,還能吃上兩口;單位要是給你發月餅券,想來你十有八九也不會真的去換月餅。
一是即使你找上了月餅券上的商家,商家有80%的可能性告訴你:我們門店不能用;二是哪怕你早早揣著月餅券去排隊,最后要么錯過保質期,要么被告知沒貨;三是月餅券和蘇果卡、商城卡一般,可以直接換取現金。
你收到的月餅券,最后會流向哪里?
假設月餅廠商生產了一張?100 元的月餅券,以打折的價格 65 元賣給了經銷商 A,公司或單位以 80元一張的價格購入后,轉手送給員工B。而員工 B 呢,因為不吃月餅,便打折以將月餅券以40元的價格賣給了黃牛,黃牛再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廠商。
月餅券在大伙手里轉了一圈,廠商賺了15元,黃牛賺了10元,經銷商賺了15元,員工折現了40元,最后虧的只有購買月餅券的“韭菜”。
一倒賣月餅券的黃牛表示:自己每年都會回收近100張月餅券,尤其是中秋節的前十天是月餅券面值最高的時候,回收價是面值的6折,前兩天是5折,過了節就不值錢了。甚至有的月餅廠商提前與黃牛打好關系,通過他們手中的券數來計算要生產多少盒月餅。
但再想想購買月餅券的公司老板也沒怎么虧,畢竟面值100元的月餅券,送出去可是難得的對員工節假日的關懷,80元就能買到的人情,在現在這個社會還是很難實現的。
不過要是真的有“韭菜”揣著月餅券排長隊去買月餅,廠家收獲的便不僅是月餅券的利潤,還有售賣月餅的利潤,橫豎不虧。但相比比好利來、星巴克、哈根達斯、味多美等知名品牌的月餅券,星級酒店的月餅券常被黃牛明確拒收,不管面值再高,幾乎不會有人前來購買,最終都是由生產商以1-2折的價格回收。
倒賣月餅券的操作這么一大圈,連月餅的影子都沒見著,不妨說月餅券也是期貨中的一種,黃牛、經銷商、生產商、消費者都是這金融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秋即將到來之際,又到了月餅暢銷,價格猛漲的時候,“平時不開張,開張吃一年”說的正是月餅產業,而月餅伴明月,比情人節的玫瑰暢銷,比端午節的粽子更美觀易保存,早在3年前我國就實現了“一人一餅”,月餅銷售量達13.8億個,銷售規模總額196.7億元。
據《Z世代消費力白皮書》調查顯示,滿足“社交、人設、悅己”的需求是Z世代青年的消費動機,因此月餅消費者的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在年齡分布上,90后占到47.83%,80后和00后分別占23.44%和17.62%。
各大新零售方大搞國風+月餅的組合,喜茶、樂樂茶、奈雪紛紛攜手各大國風品牌做中秋禮盒,也通過盲盒形式的結合玩上了新潮,加之老字號開始“觸網”,一切噱頭十足,卻又有些迷失。
而在追求新奇好玩體驗的同時,年輕一代也在漸漸走向傳統,老字號雖飽受詬病,然而根據蘇寧易購近兩周的調研數據顯示,“中華老字號”廣州酒家、“華美”、“美心”為最受歡迎月餅榜單的前三名。
送出去的比進肚子里的多,為了避免浪費各方都在發起“0廢棄月餅大作戰”,教市民們做月餅三明治、月餅豆漿、甚至是月餅八寶粥...不過更多是被當做動物飼料處理,走不出的浪費怪圈也讓國家不得不出手監管。
500元是一個標準門檻,但絕不是最高道德底線,我們要以實際消費需求為主,幫助月餅走出浪費怪圈,將供需關系做到極致平衡,杜絕過度包裝,凈化人情因素。
參考:
月餅成為這屆年輕人的社交硬通貨?——鈦媒體APP
月餅內卷:網紅容易長紅難——中國新聞周刊
數據|中國人一年能送近14億個月餅,疫情下的中秋送的更猛——界面新聞
月餅浪費怪圈值得反思——云南網
月餅也能割“韭菜”!暴利到不生產也能賺錢!——騰訊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