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是要渡劫的
反正出來混,遲早是要渡“劫”的。
來源/地產知識橘
中秋小長假過去了。
節前,我和一位好友敘舊,這位在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的前輩發了一句感慨:
我們現在的目標只有一個……熬過1030。
翻譯一下,就是熬過10月30號,金九銀十的“終點”,也是從業者一年一度的“劫點”。
作為傳統的樓市銷售旺季,每年的9、10月份一直是開發商拼盡全力,向年度銷售目標發起沖刺的兩個月。
而今年,這個時間段顯得更加重要了——
大半年下來,全國各地出臺了無數松綁政策,氣氛都烘托到這兒了,如果這屆金九銀十還沒辦法恢復元氣,難保房企不會「繼續」向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反正出來混,遲早是要渡“劫”的。
話說小長假過完,這屆金九銀十成色如何?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金九的開局,開發商推盤的熱情淡了。
過去,每當9月份來臨,朋友圈里、App的開屏廣告里、樓盤銷售的促銷信息里……鋪天蓋地都是房企的營銷廣告。
可今年,確實有點冷清,朋友圈里的活動海報都沒看到幾張。
房企甚至連拿預售證都不太積極了。
我們跟蹤了廣州的數據發現,往年9月,房企拿預售證的熱情基本是一年之中最高的;
但今年,從8月到9月,每周的數據都是一樣的波瀾不驚——
就算拿了預售證,好像也沒那么著急入市。
我們粗略觀察了下,這個月廣州有動作的新盤,包括新貨和加推一起,只有30個左右。
也就一個正常月份的水平,還不如五一的節點呢。
可不好好賣房,怎么回款回血呢?
主要是吧,現在大部分房企還在忙著化債呢。
賣出去的房,又不能馬上回款,預售資金全部卡在監管賬戶里,別說挪出來救命,就是達到了規定的提取比例,銀行也未必放行,那對房企來說——
就不如茍著,把更多精力放在債務重組和融資搞錢上。
畢竟誰都想熬到黎明之后。
今年金九銀十開局一般,不少研究機構也總結了一些原因——
比如,對于樓市的信仰和預期被打掉了,信心不穩啦,購房者“買漲不買跌”啦,停貸風波的影響……
就有點老生常談。
雖然各地呵護房地產的政策持續不斷,有的強二線城市都開始嘗試樓市的徹底松綁,但這些就像泥牛入海,沒有真正激起多少水花。
真正的改變,存在于一些細節里。
比如,剛過去的中報業績會上,還沒出險的房企們,對后市的預判,竟出奇的一致……看好。
旭輝的林中認為:
傳統的金九銀十,會來。
雖然成色可能不如市場很好的年份,但9、10月的銷售環比,較前兩個月增長20%-30%,應該不成問題。
畢竟,目前行業的不利因素已經基本出清了,接下來地方政府的步子也會邁得更大一點。
而一向很有憂患意識的郁亮也站出來唱多了。
作為以往的“地產吹哨人”,郁亮第一次唱多是在6月底的股東大會上(具體可見《“市場觸底”的喊話背后…》)。
而在中報業績會和最近的媒體見面會上,萬科又反復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短期來看市場已經筑底,處在緩慢、溫和的恢復過程中。
郁亮自稱,過去的兩個多月里跑了全國100多個項目,悟出了一個道理——
常識是什么?
永遠單邊上升是不可能的,永遠單邊下跌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市場好的時候不要貪婪,市場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恐懼;
具備了做好產品的能力,才能夠活下去。”
這是一個企業高管在給自家員工打氣,也是行業的領頭大哥,在試圖重塑行業的信心。
說回來,在機構和房企的口水戰之外,我們確實從市場數據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趨勢。
首先,從宏觀數據看,下半年的銷售面積很可能企穩回升。
由于棚改貨幣化安置和疫情后的貨幣放水,近年來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一直屢創新高。
這當然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克而瑞此前的預測,2022年將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拐點,銷售面積將降至16億平方米,中長期來看,行業的規模將回落至13-14億平米的區間。
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今年上半年,全國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是6.89億平米。
如果克而瑞的行業規模預測準確,那么,下半年樓市的銷售面積大概會是9億平方米左右。
比上半年稍好。
其次,從微觀數據看,優質房企的單月銷售,同比增速已經開始回正。
和前幾個月的泥沙俱下不太一樣,下半年,一部分國央企和優質民企確實迎來了銷售的拐點。
克而瑞和信達證券的數據顯示,招商、華潤、建發以及金地、龍湖等房企,業績單月同比增速已經開始轉正了。
接下來,這些開發商更有希望憑借政策的東風,在金九銀十實現彎道超車。
所以,現在,建議每一位想要擇機入市的讀者,都重點關注一下當地的二手房市場。
對于高能級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來說,一個普遍的樓市鐵律就是——
沒有活躍的二手房市場,就不可能有活躍的一手房市場。
大城市的房價已經不低了,再加上限購限貸卡住了脖子,置換需求才是新房最重要的購買力。
也就是說,大量潛在購房者必須通過賣出手上的房產,層層騰挪名額和資金,才能進入新房市場選貨。
如果二手房交易冰封,新房就是無源之水;而若能出現持續改善,那么,對于后續的一手房市場,會有毋庸置疑的積極影響。
在一部分重點城市,二手房市場的流動性確實在轉好。
比如北京,自7月下旬以來,二手房成交面積接連攀升,規模連續5周環比增長——
這,也算是另一個回暖的信號吧。
以上為正文,來自熊先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