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二戰”出行
各有各的算盤。
來源/白馬商評
當很多人認為阿里、京東格局已定時,拼多多從半路殺出,形成了如今電商“三國殺”的局面。同樣的一幕似乎正在出行領域重現,只是終局遠未到來,一切還在變化。
最新的一則消息是,美團打車在國慶假期前升級了優車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美團App、美團打車App或美團小程序,呼叫“美團優車”服務。
回看今年,大廠們在出行領域動作頻頻,行業暗流涌動。今年3月,騰訊出行上線,并占據了微信的流量寶地——九宮格。7月,華為推出Petal出行應用,華為用戶可以在手表上打車。
?
除去滴滴和大量二三線品牌,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大廠里百度(百度地圖)、阿里(高德地圖)、騰訊、美團、攜程、華為都在出行領域有所布局。
滴滴誕生已經10年,至今未能實現盈利,甚至因為監管問題灰溜溜地從納斯達克退了市;美團打車業務一直是主要虧損板塊;高德宣稱盈利時仍不忘加上一句“扣除硬性成本”。目前,無論從公開財務數據還是各家的宣傳口徑上,都沒出現一家實現盈利的平臺。
但打得頭破血流也要打,巨頭們前赴后繼死磕出行賽道圖什么?激戰十年,行業格局依然如此分散為哪般?誰又能在這場消耗戰中最終勝出?
01 大廠死磕出行
在互聯網行業,長期不盈利的賽道多得是,但論燒錢,出行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2014年滴滴、快的那場補貼之戰“燒”得投資方都心驚肉跳。最終在投資方的撮合下,滴滴和快的合并。
隨后,在與Uber的“對戰”中,滴滴又成功戰勝了對手。2016年8月,滴滴完成了對優步中國的并購。
先后吃下了快的和優步中國業務,滴滴的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90%,很多人認為出行“戰爭”已經結束。
然而,出行的故事并未結束。2017年2月,美團在南京試點運行打車業務,并在當年底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7個城市的美團App上線打車入口。2019年4月,美團打車在上海、南京上線“聚合模式”,通過接入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神州專車等服務商,消費者可以在美團一鍵呼叫多個不同平臺的車輛。
美團入局的同一年,高德也上線了打車業務,滴滴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摩拜單車、飛豬等出行服務商接入高德的平臺。
據媒體報道,高德目前每日接單量達550萬-600萬單,扣除一系列硬性成本,高德打車業務已實現盈利。
各家平臺的起勢某種程度上也得益于滴滴的折戟,滴滴因合規問題自2021年7月起在軟件商店下架,并停止新用戶注冊。
盡管如此,白馬商評在與網約車司機的調查中發現,使用滴滴接單仍是主流,滴滴上的單子仍明顯多于其它平臺。
02 打法各不同
“滴滴確實讓出了部分新增市場,但是即便沒有遭到監管處罰,滴滴也不可能做到‘一統江湖’。”一位資深網絡出行從業人士稱。梳理時間線發現,在滴滴停止新用戶注冊之前,網約車市場挑戰者一直存在。
當然,用滴滴的“魔法”打敗滴滴是不太現實的。
比如,美團最早以和滴滴同樣的自營模式開展網約車業務,后來在“補貼大戰”中不敵滴滴,停止擴張步伐。
直到2019年,美團采用“聚合”模式重啟擴張步伐。此時,高德的聚合平臺嘗試已經進行了兩年,模式走向成熟。
聚合打車平臺,本身不從事網約車服務,而是接入第三方平臺,成為平臺的平臺,將流量分發給接入的網約車平臺。
事實上,就連滴滴也在嘗試聚合模式。2019年,滴滴推出網約車開放平臺,向第三方出行服務商開放,連接各大平臺的運力與滴滴的用戶,滿足用戶出行需求。
在滴滴的界面中,有一個“第三方服務商”的選項,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入口呼叫第三方出行服務商的車輛。
?
所以,目前整個網約車市場有三種模式:一是單純的自營模式,二是不組建車隊的聚合模式,三是自營和聚合兩種模式兼而有之。
頭部平臺大部分采取聚合模式,比如最新開展網約車業務的華為、騰訊也都是聚合模式。滴滴、美團、哈啰則采取了自營兼聚合的混合模式。
不管采用哪種模式,這些平臺沒有一家拍著胸脯說盈利。也是,滴滴誕生十年都沒能盈利,其他平臺憑什么呢?
03 各有各的盤算
網約車為什么賺錢那么難,很多分析已經指出,網約車的網絡效應微弱,流量的門檻并不高,一個補貼動作就可以輕易“撬動”司機和乘客,這又如何能輕易賺錢呢?
再深入一層,為什么網約車的流量門檻這么低呢?白馬商評認為,產業鏈條短而分散、履約難度過低才是網約車格局松動、陷入激烈競爭而難以盈利的底層邏輯。
不過,即便不能盈利,各大巨頭仍然不愿放下出行這個賽道。“你不會真以為大廠們堅持搞網約車是為了賺錢吧?”前述資深網絡出行從業人士表示,出行業務在各家大廠戰略中的地位明顯不同。
開展網絡出行業務的大廠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出行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如滴滴、哈啰,這類平臺的目的總體比較“單純”,希望擴大出行業務的市場份額,并早日實現盈利。
第二類是微信、美團這類超級App,騰訊出行主要入口就是微信九宮格和小程序,用戶使用美團打車也主要通過美團App,超級App的核心追求還是互聯網的底層邏輯——爭奪用戶時間和流量,“他們無非是希望用戶長時間停留在超級App里”,增強用戶粘性。
第三類是華為、蔚來這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公司。這一類公司更在意的是在新能源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其中重要的是地圖體驗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這兩者都需要大量的用戶數據,網約車是重要的數據來源之一。
第四類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地圖類應用。這類用戶一方面有著和超級App一樣的訴求——增強用戶粘性、提升活躍用戶數,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海量的用戶數據完善地圖使用體驗。
林林總總的戰略動機決定了出行這場戰事還將繼續下去,也決定了賺錢不會是大廠們短期內需要考慮的事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