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中國情況不太妙
情況似乎不太妙。
撰文|蜜妹兒&編輯|凱? 來源|閨蜜財經
12月5日,老牌浙系德信中國發布內幕消息:根據2022年12月票據的條款,2022年12月票據的所有未償付本金額及其應計未付利息已于2022年12月3日的到期日到期并應支付……由于交換要約正在進行中,該司尚未支付未償付本金348,300,000美元及其利息。
簡單點說,就是德信中國交換要約進展不順,到期應付的債務還沒還。如果交換要約未達成,其或將構成實質性違約。
盡管德信中國表示,董事會認為,上述情況不會對本集團的業務運營產生任何潛在重大影響。但依然免不了外界對此的擔憂。
01
關于這一筆美元債的交換要約行動,在11月中旬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但尷尬的是,投資人似乎對此并不買單。
在交換要約公告發布前后,市場上流傳出兩封針對德信中國美元債的公開信:《給德信中國胡老板的一封公開信》、《投資人給德信胡老板的第二封信》。
其中來自投資人的《給德信中國胡老板的一封公開信》說,剛剛被邀請參加了中債信的會議,成為21家穩健民企和幫扶發債的代表之一,轉眼德信就開始想展期了?
然后另外一封信明確說,德信誤判,以為可以順利完成僅剩一只美元債的交換要約。希望德信胡老板,放棄這種僥幸心理。
公開信里言辭激烈,表示目前持有份額超過35%的債權人已形成一致行動,債權人態度非常明確而堅決:不接受任何條件的交換要約,只接受剛兌。
此后12月初,德信中國召開投資人會議。實控人、執行董事兼董事長胡一平、總裁費忠敏、執行董事兼助理總裁單蓓參與。
會上,德信中國稱:“美元債交換要約是公司經過反復討論才做出的無奈決定,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緩解公司短期流動性困難,最大程度減少投資人損失……”
對于德信方面的表態,有投資者表示,德信中國有逃廢債嫌疑,不接受目前的條款。
02
在蜜妹看來,德信中國確實還沒到窮到喘不過氣的時候,但債務壓力也不小。
2022年上半年,德信中國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降低較多,從2021年末的161.10億元減少到105億元左右。但這上百億現金,似乎大部分無法用來還債。
據《證券日報》報道,德信中國當前的近100億元現金,目前基本都在項目公司預售資金監管賬戶內,可靈活調動的資金已大部分計劃用于支付債務展期的對價。
圖片來源|企業預警通(特此感謝!)
另一邊,德信中國流動負債中短期借款105.01億元,雖然比2021年末減少了一些,但對比現金流情況來看,依然比較緊張。
另外德信中國流動負債占比也高,為85.18%,803.30億元的總額也比2021年末增加了。截至2022年中期,其總負債939.73億,相比去年末減少了幾個億。
德信中國的資產負債率是相對較高的,2022上半年為80.5%。
有意思的是,在債務承壓到需要交換要約時,德信中國的員工薪酬福利似乎在增加。最新年中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德信中國員工人數同比減少了268人,但薪酬福利開支同比增加了5400萬元。
這是什么操作?
03
債務壓力的另一邊,德信中國同樣面臨著更為沉重的銷售壓力。
12月7日,德信中國披露了其2022年前11個月未經審核的營運數據,情況依然不樂觀。
2022年11月,德信中國合約銷售金額約30.50億元,合約銷售面積約13.4萬平米。蜜妹看了下,2021年同期這兩個數據分別為58.4億元、27.4萬平米,今年11月同比分別下滑了約47.8%、51.1%。
整體來看,截至2022年11月,德信中國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約336.00億元,累計合約銷售面積約185.6萬平米。2021年上述兩個數據分別是681.1億元、321.6萬平米,今年前11個月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50.7%、42.3%。
對比行業來看,德信中國的降幅是高于百強房企平均的。
克而瑞報告顯示,2022年11月,TOP100房企實現單月銷售操盤金額5589.8億元,同比降低25.5%,前11月銷售操盤金額的同比降幅42.6%。
?中指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11月TOP100房企銷總額為67268.1億元,同比下降42.1%;
圖片來源|中指院(特此感謝!)
銷售端來看,行業整體趨勢是單月降幅同比在趨緩,但德信中國11月同比降幅卻依然很大,這趨勢不太好。
12月份,以及2023年初,房地產政策端應該還會有利好發出,就看這幾個月德信中國能夠在銷售方面回穩了。
對了,在12月初的投資人會議上,德信中國還透露了擬剝離物業平臺出售的風聲,原話是:德信服務集團確實有在談判出售。當然談判需要時間,且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最后能否落地不好說。
曾經,德信與中梁、祥生和佳源并稱為“浙系房企四小龍”,如今其他“三小龍”似乎都火燒眉毛,德信中國會更好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