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鋰都”環保風波發酵:產量下降,但熱度不減
提鋰企業能否安然度過環保排查?
來源/猛犸資本局
“亞洲鋰都”宜春的環保調查風波仍在繼續。
風波源于云母提鋰龍頭企業永興材料(002756.SZ)在11月底發布的停產公告。該公司子公司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公司(下稱“永興新能源”)碳酸鋰冶煉生產線因配合環保調查需要臨時停產。永興新能源是永興材料鋰電新能源業務的主要實施平臺。2022年前三季度,永興材料的碳酸鋰銷量達1.38萬噸,實現歸母凈利潤40.32億元。
據媒體報道,除永興新能源外,多家上市公司位于宜春的碳酸鋰生產業務也受到了環保調查的影響。12月6日,宜春市政府發布公告稱,永興新能源涉嫌以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環保調查也對碳酸鋰產量產生了不小影響。
宜春位于江西西北部,號稱“亞洲鋰都”,生產的碳酸鋰在全國占重要分量。2021年,宜春全年碳酸鋰產量為8.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比例超過四分之一。據百川盈孚追蹤的產量數據,2022年12月3日至12月9日,江西省碳酸鋰產量為2703噸,環比減少734噸,環比下降21.4%。同期,全國碳酸鋰產量為7593噸。
12月10日,永興材料回復深交所稱,子公司永興新能源采取了多項完善措施,已于2022年12月9日恢復生產,此次臨時停產沒有影響公司碳酸鋰總產量。
但碳酸鋰生產企業的環保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已是不爭的事實。12月9日,宜春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鋰電新能源等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條措施》。宜春市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將在全市范圍開展新一輪環境風險隱患大排查行動,并表示將“對頂風作案、偷排偷放等違法行為頂格嚴懲”。
12月13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宜春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稱,對永興新能源排放污染物案件的情況并不清楚。隨后,時代周報記者多次致電永興材料,截至發稿仍未獲回復。當天,永興材料報收102.88元/股,跌1.46%,市值426.64億元。
涉事企業被指“環境風險不可控”
此輪環保督查的源頭與宜春“母親河”錦江水質異常有關。
12月6日,宜春市政府公告稱,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在對錦江干流飲用水水源地全指標監測分析中發現鉈濃度異常。此次事件主要污染源來自再生鉛企業齊勁材料。在排查中,相關部門還發現齊勁材料和永興新能源涉嫌以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污染物。目前,公安部門已聯合生態環境部門對上述兩家企業進行立案調查,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據第一財經報道,早在2022年6月,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就曾對包括永興新能源在內的多家鋰礦山和提鋰企業進行了環保督查。除了存在“未批先建”等問題外,還存在“環境風險不可控”等問題。
據第一財經援引該份督查報告里的內容,永興特鋼為規避高昂的固體廢物處理費用,擅自將含鉈污泥、氟化鈣、硫酸鉀鈉鹽、除雜凈化渣返回混拌料,無環評手續支持,氟化鈣、硫酸鉀鈉鹽中鉈含量最高達269mg/kg。鉈物料流向的變化可能導致外排廢氣、廢水、產品和固廢中鉈含量顯著增加,環境風險不可控。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永興新能源相關負責人便曾向地方政府建議降低企業的危險廢物處置成本。
2020年7月,宜春市生態環境局曾收到來自市人大代表楊國華的建議,楊國華建議提升全市危廢處置能力,降低企業危廢處置成本,并在宜豐縣新建一家危廢處置單位,為宜豐縣工業園企業解決困難。天眼查顯示,楊國華為永興新能源的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
鋰云母提鋰會產生大量的礦渣和廢渣,其中部分可用作陶瓷企業的生產材料,但仍有大量廢棄物亟待處理。據宜春市發布的2021年固廢數據,2021年,全市共產生39.4812萬噸危險廢物。其中,產生量排名前五的為精(蒸)餾殘渣、含鉛廢物、有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廢物和醫藥廢物。全市共有25家企業擁有危險廢物許可證,此次涉案的齊勁材料便名列其中,經營類別為含鉛廢物,經營許可規模為30.8萬噸,實際經營規模為11.29萬噸。
涉鋰項目熱度不減
鋰價已持續上漲近2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2020年6月的4.1萬元/噸,到2022年12月的56.1萬元/噸,上漲10倍有余。
平安證券認為,2022年四季度已有多個海外新增產能推遲增量釋放,2023年全球鋰資源供應增量有待觀察;預計明年鋰供應擾動或將持續,鋰資源維持短缺格局,看好鋰價持續處于高位。
2022年前三季度,永興材料營收108.66億元,同比增長120.76%;歸母凈利潤42.71億元,同比上漲675.97%。對此,永興材料解釋稱,新能源業務碳酸鋰銷量增加,產品價格上漲。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11月-12月,宜春市生態環境局共受理21個涉鋰項目,還有16個涉鋰項目處于擬批準公示階段。12月7日晚間,鋰電池龍頭欣旺達(300207.SZ)發布公告稱,欣旺達將總投資165億元分期在宜春市建設鋰鹽、鋰電池材料、鋰電池回收利用等項目。具體投資項目包括建設年產30萬噸正極材料項目、建設年50GWh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建設年產5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
據宜春市政府于2022年10月披露的數據,宜春市共有鋰電企業159家。其中,規上企業111家,在建項目133個,總投資1356.39億元;2022年新簽約項目51個,總投資1607.5億元,總體上已經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