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爆雷!“云南王”俊發集團也撐不住了?
又一家區域龍頭房企官宣爆雷了。
撰文|蜜姐&編輯|凱? 來源|閨蜜財經
近日,被稱為“云南王”的俊發集團發公告,稱無法按期償付2022年12月24日到期的2.37億美元11厘優先票據。
在俊發集團官宣爆雷的前8天,官方高調喊話,重提“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房地產市場現在是冰火兩重天。
火的是利好政策一個接一個,媒體很嗨,資本市場也很熱鬧,一些地產股甚至出現了脈沖式的上漲。冰的是市場依然在冬天,購房人觀望情緒重,不少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依然在陰跌。
像俊發集團一樣的區域龍頭房企,還有機會熬到春天嗎?
01
反復掙扎,“云南王”終于官宣爆雷了。
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地開始花式“松綁”樓市。到今年下半年,則是大張旗鼓救市了。但不少房企,甚至是龍頭企業依然無法擺脫困境。俊發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7月,據公告披露,俊發集團2022年到期的2.37億元美元11厘優先票據,6月24日到期應付利息13,035,000美元,未能按時支付。
根據票據條款,支付利息有30天寬免期,也就是說7月24日不支付利息將構成違約。而在違約前兩天,俊發集團卻稱“預期不支付票據”,違約風險被擺在了臺面上。
不過,彼時俊發集團還是在尋求解決方法。比如,評估流動性、整體業務營運、經營環境,積極與債券持有人對話,以及各種方法應對流動性問題。
到了12月24日,上述票據到期了,俊發集團依然未能支付本金及利息,只能官宣爆雷,理由是受宏觀經濟、房地產市場、金融環境及多輪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
02
西南地區的蜜友可能對“俊發地產”這個名字更熟悉,2018年其才更名為俊發集團。
俊發地產于1998年在云南成立,正好趕上當年轟轟烈烈的全國“房改”浪潮。
趕上好時代的同時,俊發地產也相當奮發向上,比如學習行業先進。俊發地產與萬科的前董事長王石淵源頗深。2004年,王石曾受邀成為俊發地產的顧問。
俊發地產官方消息中,對此多次提及,稱王石是“俊發的老朋友”,從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到市場開拓等方面,雙方有著深入的交流。
2012年,其首次突破百億銷售目標,在同年的“中國房地產銷售百億排行榜”中排名第52位。同時,開始向成都、貴陽、海南等地擴張。
在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俊發地產抓住時機順利成為“云南王”。2009—2015年連續7年在昆明房地產市場占有率保持第一名。
和不少近幾年爆雷的房企一樣,俊發地產的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
2015年,按照銷售金額口徑計算,全年我國前十名房地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約為16.92%。市場普遍認為,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未來馬太效應必將更加明顯,小而美的房企將沒有出路,千億銷售額被認為是房企的“生死線”。
然而,這卻成為了不少區域龍頭走向危險的關鍵一步。
俊發地產也同樣被全國擴張、做規模的浪潮所裹挾。2016年,開始走向全國:進入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區域。
2017年,俊發地產旗幟鮮明地宣布“未來三年超1000億銷售目標”。
03
然而,現實情況是,俊發地產在2016年的公司債募集說明書中披露,過去兩年來,公司銷售額穩定在100億元-150億元左右,與千億相距甚遠。但其資產負債率在76%左右,而擴張意味著不得不加杠桿。
俊發集團并未上市,不能像其他上市房企一樣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加便利和便宜的融資。
隨著監管趨嚴,房地產行業去杠桿、降負債成為必然選擇。但公開報道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俊發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依然高達80%,總負債額達1227.61億元。
據樂居財經報道,俊發集團的負債總額中,流動負債占比較高,約為1009億元,占比超82%。其中,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超200億元,而截至6月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不足25億元。
而此次爆雷之前,俊發集團已經出現了子公司地產項目信托產品違約、項目停工、欠薪及裁員等風波。加之受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其銷售也遭遇極大的困難。
今年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尤其是融資方面,債券、信貸、股權都給出了扶持政策,被業內稱為“三箭齊發”。
但類似俊發集團,面對流動性危機的房企,短期償債壓力大,難以指望單純靠某項扶持政策解決難題。
不過,俊發集團稱,依然在積極與債權人溝通,尋求再融資方案或其他可行方案。
“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希望這些陷入困境的房企,能真的通過出售資產、尋找戰投等多種方式度過難關,至少能竭盡全力“保交樓”。畢竟,更加困難和無助的還是等著交房的購房人們......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