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收益率相差98.63%!主動權益基金深度盤點,績優操盤手名單揭曉
2022年主動權益基金表現黯然。
來源/新經濟E線
新經濟e線獲悉,主動權益基金全年業績的中位數為-21.12%、均值為-20.80%;前1/4?分位數為-15.59%;后1/4?分位數為-26.68%。
無疑,2022年是權益市場投資中很艱難的一年,全年A?股主要寬基指數全線下跌。在申萬全部一級行業中,僅煤炭、綜合兩個行業取得正收益,首尾行業收益率差距達到47.48%。其中,主動權益基金重倉的電力設備、食品飲料、醫藥以及電子等行業在2022年的表現較為靠后,而市場表現靠前的幾個行業里,主動權益基金整體配置又相對較少。
據新經濟e線了解,自2010?年以來,前后共有4?年時間主動權益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在內)整體收益率告負,分別為2011?年、2016?年、2018?年以及2022?年。此前的2015?年、2019?年以及2020?年成為了主動權益基金賺錢效應最為明顯的三年。
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2年12月30日,按全年凈值回報率來看,主動權益基金首尾收益率相差更是高達98.63%。其中,在業績排行榜上位居首席的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在2022年的總回報為48.56%,而業績墊底的華寶科技先鋒C全年收益率為-50.07%。換一句話說,如果主動權益基金在2022年能做到正收益,則業績排名可處于市場前2.5%。
績優操盤手名錄
新經濟e線注意到,2022年業績領先的前10?只主動權益基金全年收益率都在10%以上,分別為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萬家新利、金元順安元啟、萬家精選A、英大國企改革主題、易方達瑞享I、萬家頤和A、華商甄選回報A、易方達先鋒成長A和華商新趨勢優選,主要來自于以下幾位基金經理,分別為黃海、繆瑋彬、張媛、湯戈、武陽、章恒和周海棟。
不同投資策略的基金比較以及收益靠前的5 只基金(換手率與交易能力維度)
不過,就績優操盤手的特征來看,基金經理的風格整體差異較大,有萬家基金偏自上而下高集中度的黃海,也有金元順安分散買小盤股的繆瑋彬;有華商基金偏左側的周海棟,也有中銀證券偏右側的白冰洋;有英大基金量化輔助的張媛,也有國金基金純量化模型的馬芳;有廣發基金逆向、困境反轉的林英睿,也有易方達基金行業拓展且輪換的武陽以及華泰柏瑞基金只做金融地產的楊景涵等。
在行業配置收益、選股收益、交易等調倉收益等方面,選股與行業配置都給基金經理貢獻了超額收益,但分化較為明顯。如行業配置貢獻較高的有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英大國企改革主題;選股貢獻較為明顯的有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也有調倉比較及時的易方達瑞享、萬家頤和等。
不同投資策略的基金比較以及收益靠前的5 只基金(行業維度)
從收益貢獻看,不管是絕對收益還是相對收益(相對行業指數的選股超額收益),煤炭、交運出現的次數相對更高,在行業上具備優勢。對2022年部分績優主動權益績優基金的行業收益貢獻進行拆分的話,煤炭行業對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英大國企改革主題、萬家頤和A、華商新趨勢優選貢獻的絕對收益都是排名第一。同樣,在對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英大國企改革主題、易方達瑞享I、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A的絕對貢獻中,交運也是位列前三的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近幾年投資者挖掘了較多的新銳基金經理,但老將基金經理能夠繼續維持高水準的業績更是難得,2022年仍有部分老牌明星基金經理業績表現突出。比如,在2015年之前管理公募,近幾年業績都較為靠前,且2022年所管產品業績也較為靠前的10?位基金經理中,就有周海棟、劉自強、丘棟榮、姜誠以及鮑無可等,其相應的代表產品華商新趨勢優選、華寶動力組合A、中庚價值領航、中泰星元價值優選A、景順長城能源基建A在2022年均獲得正收益,全年總回報分別為13.62%、6.45%、4.86%、4.46%、1.09%。
申萬宏源認為,過高的年化超額收益并不是一種常態:以基金經理為單位,在初始管理產品期間,由于時間較短,可能出現超額收益(以wind?全A?為基準)特別高的情形,例如在2年左右的管理時間,年化超額收益可能達到25%以上;但隨著管理時間的拉長,年化超額收益不太可能出現特別高的情形,以管理時間在8?年以上的維度看,年化超額收益能夠在5%以上都是相對不錯的水平。
據新經濟e線了解,在2022年涌現的新銳基金經理中,建信基金的馬牧青、國金基金的馬芳、華商基金的余懿、泰康基金的傅洪哲、匯安基金的許之捷、華泰柏瑞的董辰等脫穎而出。截至2022年12月30日,馬牧青、馬芳、余懿、傅洪哲、許之捷、董辰各管理的建信醫療健康行業A、國金量化多因子A、華商樂享互聯A、泰康醫療健康A、匯安豐融A、華泰柏瑞富利A全年收益率分別達12.23%、12.23%、2.11%、14.22%、14.67%、7.40%。其中,余懿、傅洪哲、許之捷等三人的任職時間均為2022年,其余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均為2020年以后。
爆款基金大變遷
此外,就2022年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情況來看,其黯然的整體表現傳導到了發行市場,爆款基金(特指發行規模超過50億元以上的基金,以下同)結構也發生了大變遷。
新經濟e線注意到,在全部爆款基金中,2022年全年首發50億以上的主動權益型基金占比僅錄得5.2%。2021年,這一數字則高達51%。究其原因,2022?年全年權益市場持續回落,導致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產品較少,規模較小。取而代之的是,在2022年權益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純債型基金風險較低,能夠承載穩健投資的市場需求,成為了爆款基金的發行主力。
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全年發行規模超過50億元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僅錄得4只,合計募集規模311億元。2021年,其發行數量和募集規模分別為79只和6393億元。可見,2022年爆款基金的發行數量和規模同比分別驟降94.94%和95.14%。
按2022年主動權益基金發行規模前十大排序的話,居前的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A、泉果旭源三年持有A、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A、匯豐晉信研究精選各募集99.11億元、99.07億元、59.84億元、53.34億元。余下六席分別由興證全球合瑞A、信澳智遠三年持有期A、廣發瑞譽一年持有A、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A、大成聚優成長A、鵬華新能源汽車A奪得,其募集規模分別為49.50億元、47.63億元、41.33億元、35.79億元、32.87億元、31.61億元。
觀察爆款基金的發行結構得知,全年首發50億以上的純債型基金達47只,發行規模合計3193億元,在全部爆款基金中占比超過半壁江山,高達53.7%。對比2021年,首發50億以上的純債型基金39只、規模合計2740億,在全部爆款基金中占比21.8%。
緊隨其后為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其占比也超過三成,達34.8%。相比于2021年,爆款基金中指數基金的占比明顯提高,特別是同業存單指數基金。在主動權益投資難以獲取超額收益的2022年,收益確定性更高的同業存單類產品受市場歡迎。如廣發基金、平安基金、國泰基金、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景順長城基金以及華夏基金旗下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合并發行份額均接近或達到百億規模。
若按基金管理人發行規模排序的話,2022?年中歐基金旗下的主動權益基金首發規模領先,在數量與規模上都占據優勢,但基金經理的規模分布較為均衡,并不是主推某個基金經理的產品;另外突破百億的還有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以及興證全球基金。
具體到全年主動權益基金首發規模前十大排行榜,中歐基金、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興證全球基金、泉果基金、南方基金、信達澳亞基金、匯豐晉信基金、華安基金、大成基金,2022年合計募集規模分別達141.09億元、122.61億元、116.16億元、109.34億元、99.07億元、79.72億元、70.98億元、69.96億元、62.23億元、57.84億元。其中,中歐基金、廣發基金、華安基金、南方基金的發行數量均在10只(含)以上。
此外,在主動權益基金首發規模靠前的前10?大托管行中,招商銀行無論是產品數量還是首發規模上都占據明顯優勢,有71?只主動權益基金,首發規模合計730?億元,其中合作的代表基金公司為興證全球基金;隨后較大的是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以及興業銀行,其合計發行規模均超過百億元,合作代表基金公司分別包括信達澳亞基金、大成基金、中歐基金、華富基金、建信基金、中泰資管。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