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有機會的三大風口
旭日初升
來源/市值觀察
剛剛過去的2022年,無疑是資本市場的灰暗時刻。內外交困造成經濟承壓和市場情緒低落,A股各大行業指數悉數下跌,回本成為投資者貫穿全年的最大心愿。
但是,希望往往在絕望中誕生,周期輪回是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最大的確定性。伴隨管控的放松,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和A股轉牛的概率,可能會超越很多人的預期。
2022,內外交困
2022年之前,滬深指數已經持續3年上漲,創下了2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連陽紀錄,當很多人對A股的期待空前高漲時,卻遭遇了當頭一棒。
過去的一年,滬深指數跌幅均超過15%,創業板和科創板指數更是大跌超過20%,A股市值全年蒸發12萬億,股民人均虧損超過6萬元。
股市持續調整的直接導火線,無疑是美聯儲加息、俄烏沖突、疫情反復等內外部擾動因素,致使資本市場面臨著非常不利的宏觀環境。
全面下跌行情中,A股各類核心資產也沒能成為市場的穩定器。貴州茅臺為代表的優秀消費公司,以及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優質科技公司,2022年都表現低迷,極大打壓了人氣,加速了市場的下行。
核心資產風光不再,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為過去幾年的暴漲還債。
2019年-2021年上輪牛市期間,核心資產出現了罕見的暴漲,行業最瘋狂的時候,貴州茅臺的PE高達70倍以上,寧德時代PE接近200倍。
但是,再好的公司,即使有再豐滿的邏輯,也不可能在資本市場長期享受估值的泡沫。情緒的起伏,周期的輪回,終究會讓其回歸正常的定價體系。
▲茅指數年線圖? 來源:Wind
雖然市場在下跌,但是A股的融資功能并沒有受到影響,在注冊制的大背景下,市場生態也在持續變化。
2022年,在A股IPO的公司達到415家,比2021年少了100來家,但是累計融資額仍高達5600億左右,再創歷史新高,遠超全球其他各大資本市場。
注冊制帶來了海量上市公司,也帶來了退市和新股破發的常態化。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2年退市的公司有47家,比去年增長了一倍有余。過去各種保殼的方式,面對全新的退市規則,已經沒有太多的施展空間,上市公司只進不退的時代,逐漸成為歷史。
今年上市的新股中,首日破發的公司達到115家,首日破發率接近30%,而過去三年這個數字都不超過5%,在注冊制之前,新股首日破發更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大面積破發,使新股不敗的神話終結,打新帶來的無風險收益也正成為歷史。
在A股賺錢,確實越來越難了!
2023,旭日初升
進入2023年,中國資本市場面臨的宏觀環境,正在發生可以預期的積極變化。
首先,國內疫情逐步實現群體免疫之后,消費市場將逐漸回暖;其次,俄烏沖突帶來的供應鏈壓力消解,國內制造業的成本將逐漸下行;第三,美國的加息在2023年將進入尾聲,為我國的貨幣寬松提供了理想的外部環境。
消費回暖、成本下行、貨幣寬松,這是經濟復蘇階段的典型特征,也是非常有利于資本市場走牛的宏觀環境。
事實上,判斷經濟復蘇的領先性指標,包括反映貨幣政策的社會融資變動、反映財政政策的基建投資增速、以及第二大支柱行業汽車銷量都逐步企穩,而第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也出現向好趨勢,經濟復蘇的跡象已經初現端倪。
從政策層面來看,穩增長也在為經濟復蘇提供助力。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需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參考IMF、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數據,2021年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的門檻約在3萬美元左右,而我國去年的人均GDP只有1.3萬美元,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著非常艱巨的壓力。
考慮到中長期經濟增速下行難以避免,“十四五”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窗口期,2023年的穩增長政策,很可能持續發力。
從估值層面看,經過大幅下跌之后,滬深300和上證50指數目前的估值已進入歷史最低區域,茅指數和寧組合的估值,也到了歷史中位數附近,進入估值合理區域,A股整體的估值水平,已經和歷史上五輪熊市大底不相上下。
從資金端來看,雖然A股在2022年表現低迷,但是北向資金全年仍然凈流入超過900億,自陸港通實施以來已經連續9年實現凈流入,A股在全球范圍內較高的性價比,對聰明的外資仍有較大的吸引力。
外資之外,內資也是A股走強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從社保、企業年金、到個人養老金,各類穩定且不斷增長的內地長線資金,限制了A股持續下跌的空間,為A股繼續走牛提供了現實支撐。
風口大猜想
即使經濟復蘇,A股走牛,行業之間的分化也是極其常見的,過去幾年的走勢,已經反復證明了這一點。背后的核心邏輯,一是景氣度的分化,二是政策的變化,三是估值的回歸,四是行業的輪動。
2023年如果A股重回牛市,確定性最強的受益風口之一,無疑是券商。
券商堪稱股市行情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其核心業務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投資銀行,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都和股市冷暖息息相關,具備極強的周期性。
股市弱的時候,券商業績自然不行,市場人氣也差,估值往往被打到極低的位置;但是股市一旦轉強,券商業績的增長將會出現較大的彈性,人氣也會被激活,戴維斯雙擊之下,總體表現通常也強于大勢。
這也是很多人把券商指數當成增強版的大盤指數,在熊市末期通過配置券商,來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原因。
大消費也是經濟復蘇和A股走牛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受益風口,其中一些細分行業,彈性可能更強。
首先是房地產。
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地產將從投資品變成最重要的消費品,仍然是權重最大的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關系重大。
基于穩增長的需求,房地產在2022年迎來了政策的重大轉向,2023年或許仍是政策發力的重要方向。政策的累計效應和經濟復蘇助力之下,優質房企的經營業績在2023年或許會有較大改觀。
其次是醫藥醫療。
作為業績穩定性最強的長牛行業之一,醫藥醫療過去兩年經歷了集采風波的沖擊,暴利的邏輯已不復存在,業績和估值體系已然重塑。但是在中國深度老齡化的背景下,醫藥醫療行業的市場空間還有很大增長潛力,那些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行業龍頭,2023年很可能會從政策壓制中走出來,在業績低基數基礎上重新實現較快增長。而資本市場長期以來對醫藥醫療大白馬的青睞態度,或許也會隨著這些優質公司的困境重生,而得以持續。
第三是可選消費行業。
得益于電商的助力、中產規模的擴大和消費升級的浪潮,醫美和高端白酒等可選消費,在疫情期間也保持了非常強的增速,等到消費復蘇之后,增長動力可能會更加強勁。伴隨估值的回歸,這些優質賽道的優質公司,或許還會成為資本追捧的對象。
此外,像機場航運、酒店餐飲、景點旅游等線下服務業,在疫情中受損嚴重,疫后業績恢復的彈性也會較大。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這些疫情受損的行業,在2022年表現極為強勢,幾乎包攬了今年A股行業漲幅榜得前5位,成為去年市場的最重要主線。困境反轉預期下資金的提前搶跑,造就了這些行業的逆勢暴漲。
等到行業真正復蘇企穩之后,部分漲幅過高提前透支業績的公司,或許在資本市場會遭遇業績兌現的拋售潮。
▲2022年漲幅前5的行業指數??來源:同花順問財
第四是養豬業。
和其他基礎性消費品不同,養豬行業具備較強的周期性。根據過往經驗和能繁母豬存欄指標的變動來看,本輪豬價上漲從2022年4月開始,可能在2023年6月前后結束。
但是由于養殖戶的博弈,本輪豬價上行周期在2022年走得異常波折,這意味著生豬產能的去化可能提前開始,本輪豬價上漲的持續時間,可能會更長,2023年豬企的景氣度,可能仍會有超預期表現。
從更長期地角度來講,經過幾輪豬周期洗禮之后,個體養殖戶大量退出,生豬行業的集中度已經大幅提高,上市豬企對行業的話語權大大增強。隨之而來的,是豬肉供應端的波動性會逐漸下降,未來豬價的周期性可能越來越弱。豬企龍頭憑借集中度的提升,業績成長的穩定性也會越來越強,將逐漸從周期股向白馬股轉型。
如果今年A股進入牛市,科技作為最有想象空間的風口,也會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像半導體,軍工,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方興未艾的新興產業,正處于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長期,既有政策扶持,又有需求支撐,還有景氣度的不斷驗證。不僅是2023年資本市場的重要熱點,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也是中國經濟最有投資機會的方向。
科技行業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
科創板是資本市場支持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融資工具,在上市之初被寄予了極大希望。但是,正是市場過高的關注度,導致了發行價格過高,讓科創板如同2009年開板的創業板一樣,上市即巔峰,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遭遇了很大損失。
經過三年的持續調整之后,科創板發行價已經有所收斂,科創50指數估值的歷史分位也回到10%以下的底部區域。此時的科創板,似乎越來越像2012年牛市前夜的創業板。
▲科創50指數市凈率走勢??來源:同花順問財
如果說2012-2015年創業板大牛市,是移動互聯網浪潮的紅利,未來科創板的走牛,就是硬科技的崛起。
資本市場每一個重要板塊的牛市盛宴,背后都有時代的注腳。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