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了,誰還在期待螞蟻上市?
阿里剝離,馬云身退,時隔兩年,螞蟻上市事再掀討論。然而螞蟻如今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已經不如往日……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歷時兩年,螞蟻集團整改現新成果。
2023年1月7日,螞蟻集團在官網發布了關于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在一系列股權架構與人事變動完成后,馬云正式卸任螞蟻集團實控人,公司日常經營管理權也將徹底從阿里“剝離”。
結合近期螞蟻消金105億增資獲批,合規化整改或進入收尾階段,有關螞蟻上市的預期得以“重振”。
受此消息影響,1月8日,阿里港股收漲近9%,報110.4港元,美股盤前漲超5%。
對于外界盛傳的,螞蟻有關人士回應稱,目前公司仍專注于整改和業務升級,沒有啟動上市的計劃。
阿里淡出、業務切割,600億螞蟻戰配基金陸續到期,四支負收益產品、最差跌幅達36%……已聲量式微的螞蟻,究竟還在牽動誰的心弦?
完成“分權”
1月7日公告顯示,螞蟻計劃繼續引入第五名獨立董事,以實現董事會中獨立董事過半數。同時,已卸任ceo的阿里合伙人胡曉明卸任了執行董事,阿里創業元老“十八羅漢”之一的蔣芳卸任了非執行董事,螞蟻相關管理層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
上一次調整發生在2022年6月,螞蟻集團公告顯示,新聘楊小蕾、史美倫兩名女性擔任獨立董事,后者為現任港交所主席。董事會最新構成為:井賢棟、倪行軍;非執行董事:蔡崇信、程立,獨立董事:郝荃、黃益平、史美倫、楊小蕾。
更重要的變化則在于股東投票權的分散:從馬云及其一致行動人共同行使股份表決權,到包括螞蟻集團管理層、員工代表和創始人馬云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具體而言,馬云及其一致行動人井賢棟、胡曉明及蔣芳已簽署協議,終止了在杭州云鉑層面的一致行動關系。同時,作為員工持股平臺的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也將進行“分拆”。通過一系列股權轉讓,使相關普通合伙人公司股東由馬云及其一致行動人,變更為螞蟻集團管理層、員工代表和創始人馬云的組合。
調整完成后,馬云及其一致行動人的表決權從53.46%下降到6.208%,不再是實控人。股東持股比例沒有變化,經濟利益不受影響。
螞蟻表示,上述變動進一步提升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強化與股東阿里巴巴集團的隔離。表決權變得更加分散,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螞蟻集團的情形。
業內人士認為,此份公告意味著螞蟻歷時兩年的整改獲得階段性成果,阿里與其完成初步切割,未來有望獨立申請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甚至重啟上市。
關于最新監管風向,2023年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首次透露整改進展:“14家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專項整改已經基本完成,少數遺留問題也正在抓緊解決。后續將實行常態化監管,鼓勵平臺企業合規經營。”
“遙不可及”的上市
2022年12月30日,螞蟻集團旗下螞蟻消金擬增資105億元獲批,被市場解讀為重啟上市信號。
據重慶銀保監局公告,同意螞蟻消金將注冊資本由8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85億元人民幣;并同意杭州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學有限公司、傳化智聯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入股螞蟻消金。
調整完成后,螞蟻消金股東名單將變為12名。螞蟻集團出資92.5億元,控股50%;實控人為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杭金數科出資18.5億元,占比10%,為第二大股東;南洋商業銀行出資12.01億元,占比6.491%,為第三大股東。
除了上述股權架構與人事變動,業務側調整也有序進行。據此前公布的整改方案,螞蟻正斷開支付寶與花唄、借唄與其他金融產品的連接,壓降余額寶業務,關停相互寶,回歸核心支付業務。
有投資人士指出,作為市場關注重點,消費金融業務增資與國資入股,將能降低違規風險。但對于從集團可持續經營角度,后續還需觀察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以及征信牌照的申領進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新調整中涉及實控人變化,螞蟻集團三年內無法符合上市要求。
根據現行A股IPO的規定,申報滬、深交易所主板上市的,要最近3年實控人沒有發生變更;申報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的,要最近2年實控人沒有發生變更。換句話說,螞蟻集團經歷此次調整后,至少2年內,不能申報A股IPO。
而即使沒有上述限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監管重壓仍懸在頭頂,互金企業上市短期難見“松綁”。
自2020年11月,螞蟻集團在上市前36小時被暫緩上市,相關部門對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開展密集監管約談,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改由此揭幕。
據約談名單,參與專項整改的14家公司包括:螞蟻、騰訊、度小滿(百度)、京東金融、字節跳動、美團金融、滴滴金融、陸金所、天星數科(小米)、360數科、新浪金融、蘇寧金融、國美金融、攜程金融。除了螞蟻,上述多家公司均暫停了彼時進行中的上市輔導,至今未見實際進展。
誰還在關注IPO
即使能夠ipo,一地雞毛的螞蟻,資本難談“盛宴”。
經過一系列整改,螞蟻估值僅剩1/3。據2022年多份外資機構研報,對螞蟻的增長和利潤預期大幅降低,富達投資將螞蟻集團的估值從IPO暫停前的2350億美元下調至700億美元。貝萊德集團將其估值下調至1510億美元。普信集團將其估值下調至1120億美元。
螞蟻集團的經營現狀,從本次螞蟻消金增資也可略見一二。
相較2021年底的增資方案,此次增資規模大幅縮水,已從原增資方案的220億元縮減至105億元,增資后的注冊資本從原增資方案的300億元縮減至185億元。盡管螞蟻已啟動花唄,借唄品牌隔離,但市場仍對185億元的資本金是否足夠支撐螞蟻消金的自營業務規模懷有疑問。
據媒體報道,2021年底時,花唄借唄的余額達到2.1萬億元的高峰,此后不斷縮水。2022年7月,螞蟻集團消費貸款整體余額1.8萬億元,其中花唄借唄合計7000億-8000億元,信用貸和信用購合計1萬多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按螞蟻消金7000億元的信貸規模,再考慮聯合貸30%出資比例和消金10倍杠桿,粗略需要資本金210億元。增資后資本金185億元,可對應信貸規模6000多億元,說明螞蟻消金的業務規模恐怕還要下臺階。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當前監管嚴控小貸等風險業務的利潤,相關業務不得不在盈虧線邊緣徘徊,另有跨區域展業限制,這一業務早已也不是當初人人想做的“香餑餑”。
一個現象是,曾爭相跨界金融的互聯網平臺們,均已對金融業務轉型或徹底關停。
據不完全統計,23年1月,京東科技宣布重大架構調整,或以云業務轉型赴港ipo;22年8月,攜程旗下一張小貸牌照被注銷;22年1月,360數科稱將轉型數字安全,被傳或將“回a”。
日益縮小的規模,與不再性感的業務賽道,螞蟻ipo關注者或僅剩“套牢”的投資機構與員工。
據參投螞蟻的一位投資人表示,由于無人接盤,一些機構早已停止轉讓老股,目前只能等待回購。
曾有媒體報道,以員工數量16660人計算,平均每個員工可以分到830萬人民幣,相當于人均可以在杭州全款買一套200多平米的豪宅。
一位不愿具名的前螞蟻員工表示,已對上市不報期望,身邊有不少人仍因此困于房貸。“當初一房難求,現在杭州的房價跌到心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