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離開房地產
“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劉新歌??編輯 /黎倩? 來源/時代財經APP
“總把新桃換舊符”。2023年農歷新年前夕,房地產新老交接的戲碼繼續上演。繼今年1月初龍湖前董事會副主席邵明曉辭任之后,又有兩家房企的老臣相繼隱退,一位是新城控股總裁梁志誠,另一位是正榮地產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仙枝。
三位老將均為“60后”,在各自企業里服務多年,梁志誠、黃仙枝更是長達20余年。接替他們的是三位“80后”:38歲的劉偉亮接任正榮地產集團董事會主席,生于1987年的王曉松再次成為新城控股總裁。而在2022年2月末,1982年出生的陳序平就已接替邵明曉成為龍湖CEO,又在2022年10月從創始人吳亞軍手中接過權杖,成為龍湖董事會主席。
賽普咨詢副院長王亞輝對時代財經分析稱,“如果現在還是行業的黃金時期,這些老將或許再干久一點,也未可知。但如今行業發展尚不甚明朗,新老交接后,‘新人’或許帶來一些新氣象,也可能會更有創新精神、與這個時代更匹配。”
正在退出的不只是伴隨著企業發展實現了個人職業生涯進階的地產老將。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出現流動性危機、裁員、降薪幾乎成為房地產行業的常態,不少從業數年的地產老兵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留下來的人也面臨著收入下降、工作強度和崗位要求提高等壓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地產人對時代財經稱,過去數年部分房企盲目追求規模效應,舉債開發了不少虧本項目,而隨著房企爆雷、市場需求萎縮,行業規模必將壓縮,從業人員也將相應減少。
老臣掛印
在地產明星職業經理人中,黃仙枝、梁志誠、邵明曉等房企老臣是更為醒目的存在。除了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職業地位、財富和名望,他們更深得創始人信任、成為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也在陪伴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成為一面精神旗幟。
目前,正榮集團官網上,黃仙枝仍以總裁身份和創始人歐宗榮一起出現,而該網站的“管理團隊”一欄也只展示了他們二人。黃仙枝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在正榮內部,黃仙枝素有“宰相”之稱,也一度是正榮的“形象代言人”和“發言人”。
對于創始人歐宗榮而言,黃仙枝不止是老臣,更是一起“闖天下、打江山”的功臣。官網資料顯示,正榮集團創立于1998年,同年10月,時年30歲的黃仙枝即已加入。他畢業于福建省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主修投資經濟,加入正榮后歷任財務總監、總裁助理、副總裁、常務副總裁等多個職務,工作內容也從財務管理轉向戰略統籌。
從2014年開始,黃仙枝逐漸走向企業管理的權力中心:2014年11月獲任正榮地產董事兼總裁,2015年12月獲任正榮地產控股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那幾年,遷都上海、進行全國化擴張,沖擊千億及謀求上市成為眾多房企追求的“小目標”,閩系房企正榮亦不例外,黃仙枝為此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2018年1月,正榮地產在港交所上市,黃仙枝成為正榮地產董事會董事長。
在正榮地產、正榮服務前后出現的高管團隊離職潮中,“元老”黃仙枝的堅守也起到一定的“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對于服務了20多年的正榮,黃仙枝流露出比一般職業經理人更深的感情,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僅僅是做正榮的事業,也是做自己的事業。我的生命融化在這里,正榮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不過,近幾年房地產開始“煥新”,地產二代們陸續從父輩手里接過接力棒,職業經理人也開始“新舊交替”,黃仙枝終于向東家說出這聲“再見”。
與黃仙枝相比,新城控股老臣梁志誠相對低調,而他已為新城控股服務整整20年,是新城控股資歷最老的高管之一。2003年,曾任江蘇新亞化工集團公司團委書記、副科長、副主任的梁志誠加入新城控股,先后在新城江蘇、蘇州、無錫、上海等子公司任高管。2014年9月,他從一線公司調到集團,升任新城控股聯席總裁、新城發展聯席總裁等職。
作為老臣,梁志誠也頗受重用和優待:2021年初,新城控股“二代”王曉松辭去總裁職務,由時任聯席總裁的梁志誠接任。待遇上,據新城控股2021年年報披露的數據,梁志誠年薪為600萬元,與董事長王曉松及聯席總裁曲德君持平。此外,他還持有公司股份273.12萬股,持股數遠超其他高管。
不容忽視的是,這些60后地產老將的離去,無疑將對企業產生不小的影響,對行業也不失為一個信號。
王亞輝對時代財經稱,房地產行業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未來需要做出調整,以使結構更加健康、聚集度更高。在此過程中,管理、布局或戰略存在問題的企業將會被淘汰,有實力的新一代地產人確實該接棒了。
“地產老兵”的去留困境
近年來,在市場調控、“三道紅線”等政策的作用下,房地產泡沫有序出清。在這場“瘦身”中,房地產行業“多金”的光環逐漸褪去。房企降薪、裁員之下,地產人的職業空間和前景面臨挑戰,不少“地產老兵”選擇離開。
春節前夕,一位工作十年有余的房企品牌經理柳珠(化名)選擇離職。離職前,她在華南某中型民營房企工作。“行業仍趨下行,企業降薪、裁員力度較大。而且與頭部房企相比,未來中小型房企的發展空間會進一步被壓縮,如果今年一季度行情沒有好轉,估計很多中小房企,尤其貨值少的企業會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談及離職原因,她對時代財經如是說。
柳珠是龐大離職地產人群體中的一分子。可研智庫、億翰智庫日前發布的《2022中國地產組織力、雇主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地產開發相關從業人員預計由2019年的約210萬人下降至170萬人,地產開發上下游產業減少約600萬個崗位,影響全產業鏈1500-2000萬人。
裁員、縮編之下,地產人的再就業面臨不小困境,業內甚至戲言“天空都飄著地產人的簡歷”。柳珠也對時代財經坦誠,下一步更想去央企、國資房企,但是它們都縮編了、沒有需求。
廣州川普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元元對時代財經稱,除了少數含金量高的崗位外,房企的招聘需求大幅減少,訂單基本來自央企、國資房企。地產人再就業需要跨行業尋找機會。
“感覺房地產行業遇到了挑戰、真正面臨洗牌時刻。同事、同行轉行的比較多,比如去目前發展前景不錯的新能源車企等。”柳珠表示。而從社交平臺的帖子和留言討論看,地產人的流出去向五花八門,新能源、制造企業、外賣、滴滴出行,甚至直播帶貨均有。
上述不愿具名的資深地產人則認為,人員流出和行業規模收縮并不是壞事。“相對高薪但又沒有學歷優勢、能力優勢的地產老兵會逐步加速離開,能夠留下來的基本是學歷更高、更年輕的人,這也會使行業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面對職場前景的劇變,相對于財務、人力資源等普適性崗位,投拓、運營等專業地產人面臨著深耕越久、專業壁壘越高,轉行和再就業越難的窘境。唐棠(化名)從業15年,經歷過銷售、客服、按揭、租賃運營等若干個崗位。他對時代財經稱:“工作一天比一天忙,收入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但又不知道除了地產還能干什么。”
無論是走是留,多個地產人都對時代財經稱,行業變化已不可逆轉,曾經暴利、野蠻生長、粗放開發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某華南房企沈陽公司運營總經理黃城(化名)對時代財經稱,地產人要做好艱苦作戰的準備,不僅是工作上,家庭、生活支出的觀念也要變。
黃城所在的城市公司,早在2021年下半年就動手裁員,餐補、車補等福利費用也進行了縮減,并將全員薪資與業績掛鉤。“我們是民企,對市場下滑的感知會更早一點,相應的動作也會快一點。”
王亞輝建議,在職地產人要注重提升復合能力、有意識地調整能力結構,以適應更精細的管理和運營;轉行的地產人則需要放平心態、降低薪酬預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