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系“清倉”中融基金,國聯證券欲30億接盤!
中植系的中融基金或將迎來新東家。中小券商國聯證券欲拿出兩年的凈利潤獲得中融基金100%股權,可謂是重金押注。而這只是諸多券商逐鹿公募的一個縮影,自去年政策松綁之后,包括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在內的券商加速跑馬圈地。不過,加速布局公募賽道的背后,券商不僅面臨著外商獨資、保險系公募的競爭,同業競爭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搶占公募賽道已成諸多券商的共識,就在中泰證券拿下萬家基金控股權后,國聯證券掏出30億欲成為中融基金新的掌舵者。
2月7日,國聯證券稱要以30億拿下中融基金。此前國聯證券還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
當下,國聯證券還持有中海基金33.41%的股權。倘若國聯證券公募牌照順利申請且成功控股中融基金,就意味著其完成“一參一控一牌”布局。
事實上,“逐鹿”公募行業已經成為券商行業的常態,自政策放開后,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各大券商大力加碼公募,通過增持、申請牌照等方式來搶灘。
不過,即便券商是拿下了“入場券”,在群狼環伺的公募行業能否立足,有待商榷。其不僅要解決自身同業競爭的問題,還要面對來自外資公募、保險系公募的搶食。
國聯證券擬以30億收購中融基金
漂泊半年,中融基金迎來新主。
2月7日,國聯證券公告, 擬以29.5億元拿下中融基金100%控股股權。
具體來看,首先其擬以摘牌方式收購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 51%股權。據悉,在去年7月中旬,中融信托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所持有中融基金 51%股權,彼時的掛牌底價為15億元。
同時,國聯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在拿下中融基金51%股權的前提下,還將以協議受讓方式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權,49%的股權中有 24.5%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而該次轉讓價格參考中融基金51%股權掛牌底價對應全部股權估值計算,涉及金額約為14.45億元。
也就是說,國聯證券為了全資控股中融基金,打算拿出近30億元的資金,這相當于國聯證券兩年的凈利潤。
從中融基金的資產情況來看,國聯證券顯然是溢價收購。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中融基金的凈資產約為11億元;到2022年9月30日,中融基金的凈資產約為11.06億元。
溢價收購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國聯證券坦言,公司收購中融基金能夠快速獲取成熟的公募牌照,有利于公司發揮現有資源優勢,促進業務整合提升和泛財富管理轉型,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需要注意的是,轉讓方中的中融信托以及上海融晟與中植系解直錕關系匪淺。企查查顯示,兩家公司的最終受益人都是解直錕?。
該次交易尚需與相關交易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并經證監會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
中融基金并不是國聯證券看中的第一家基金公司。
在被稱為公募基金超級大年的2020年,國聯證券就公告,將以1.15億元收購法國洛希爾銀行持有的中海基金25%股權,意圖將持股比例從此前的33.41%提升至58.41%,以實現控股。
不過就在翌年6月份,由于大股東中海信托未放棄其所享有的、對中海基金股權的優先購買權,法國洛希爾銀行終止了該次的股權轉讓協議,因此國聯證券收購計劃折戟,對該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一直保持在33.41%。
被中海信托攔截后,對公募基金垂涎已久的國聯證券改弦易轍。
2021年6月中旬,國聯證券公告董事會決議設立公募業務部,并同意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去年4月份,國聯證券稱將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資管子公司,投資標的名稱暫定為國聯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該子公司擬主要從事證券資管業務,并申請公募牌照。
若國聯證券收購中融基金事項完成交割、公募牌照也得以順利申請,這就意味著國聯證券在公募行業將完成“一參一控一牌”布局。
中融基金含“金量”不足
讓國聯證券掏出重金的中融基金此前是中植系資本版圖中的重要一角。
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彼時由中融信托與道富環球共同出資成立,持股數量分別為51%和49%。不過,就在一年后道富環球將手中持有中融基金的股權系數轉讓同樣有著“中植血統”的上海融晟。
背靠“中植”系,中融基金也過了幾年順風順水的日子。
不過,就在2022年6月13日,經緯紡機公告,子公司中融信托擬以不低于15.04億元的評估價,公開掛牌轉讓所持中融基金全部51%股權。對于該次“脫手”過半的股權,中融信托表示轉讓是為了落實回歸本源、突出主業的監管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中融信托由于業務與房地產相關,且房地產行業風聲鶴唳,導致其旗下產品頻頻踩雷。
處于風雨飄搖中的中融基金近幾年處于停滯狀態。天天基金網顯示,當前中融基金的基金數量為143只(A/C份額分開計算),基金經理共計26人,平均年限不超過2年。
從管理規模來看,天天基金網顯示,2020年3月末,中融基金的管理規模1060億元,此后一直在1100億元上下浮動,截至2022年年末,中融基金管理規模1107.54億元,排名全行業第46位。
且其千億規模依賴于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去年12月末,中融基金貨幣規模為270億元,債券基金為707億元。
從業績來看,其盈利能力在一眾公募中并不顯眼。海通證券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排行榜(2022.12.31)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融基金權益類資產最近五年、三年分別以58.38%、70.75%的收益率排名行業32/135、31/109。
從旗下產品的收益率來看,旗下143只(A/C份額分開計算)基金中有59只(A/C份額分開計算)收益為正,另有20只(A/C份額分開計算)未披露近一年收益率,剩余的基金近一年收益均為負,其中回撤率超過20%的基金有4只。
從財務數據來看,凈利不足千萬。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融基金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凈利潤624.92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907.31萬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聯證券2021年賺了近9個億的凈利潤,去年前三季度賺了6個多億,中融基金那點凈利潤對它來說根本沒有一點點業績支撐。
券商“跑馬圈地”公募
蘇系券商國聯證券布局公募只是諸多券商落子公募的一個縮影。
就在國聯證券官宣要拿下中融基金的前一天,中泰證券也表示成為萬家基金的控股股東。
6日晚間,中泰證券公告,證監會核準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萬家基金實際控制人;對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受讓萬家基金3300萬元出資(占注冊資本比例 11%)無異議。
完成該次交割后,中泰證券持有萬家基金的股權比例由49%上升至60%,萬家基金成為中泰證券的控股子公司。
除了上述兩家券商之外,廣發證券、招商資管也在今年1月份遞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請。1月末,中信建投發布公告稱對中信建投基金進行了增持,持股比例為100%。去年,在國泰君安資管已取得公募基金牌照的情況下,國泰君安也持續增持華安基金的股權比例至51%,同時,財信證券、開源證券也在去年提交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申請。
經梳理發現,券商是從去年5月份開始加速落子公募行業。跑馬圈地的背后,一方面是規模誘惑。
此前,公募行業的萬億規模讓一眾金融機構虎視眈眈。瑞銀證券A股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曹海峰透露,未來中國公募行業的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5%,樂觀情況下達18%,推動2030年公募行業資產管理規模(AMU)達到8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樂觀情況下達到117萬億元。
不過,當時的券商受限于“一參一控”政策限制,在公募行業行動受限。
轉機在2022年4月悄然而至。
去年4月下旬,證監會推出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明確指出,繼續堅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參一控”政策前提下,適度放寬公募持牌數量限制,允許同一集團下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管機構申請公募牌照。
政策松綁,這讓對公募行業覬覦已久的券商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宏觀環境寬松之外,券商也面臨著轉型。當下,傭金下滑,業務同質化,低效競爭已成行業常態,業務上的不如人意傳導到了業績上。據統計,截至今年1月31日,有35家券商披露了業績,2022年有18家券商凈利下滑超50%,占比過半。
轉型已迫在眉睫,而財富管理或成為券商“破局”關鍵。因此,頗有“錢景”的公募行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當下外資在公募行業的持股比例不受限制,因此資金雄厚的“鲇魚”紛紛入局。與此同時保險系公募也“搶食”,券商系公募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較大的挑戰。
外部環境之外,券商系公募面臨著同業競爭的問題。
去年,中金公司申請設立資管子公司獲監管一輪反饋,涉及6個方面,包括中金基金防范同業競爭等安排進行說明、資管子公司的發展規劃與定位。
業內人士也表示, 著券商系公募業務不斷壯大,同一集團體系內公募業務的同業競爭行為應得到進一步規范。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