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房企已經開始賺錢了
最近,房企的業績預告陸續出爐了。
來源/地產知識橘
最近,房企的業績預告陸續出爐了。
成績單和想象中一樣難看——
房子賣不動,項目結轉減少,至少一半開發商在虧損的泥沼里掙扎。
但在一長串的預虧名單中,我們意外發現,華夏幸福不在此列。
這家初代爆雷的房企大哥,居然,已經開始賺錢了!
地產知識橘
就是「地產知識局」,還是「局姐本尊」坐鎮,我們還在!
407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講真,華夏幸福的盈利確實讓人有點猝不及防。
要知道,去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還巨虧了390億,今年就喜大普奔地官宣——
同一數值翻正了!預計錄得凈利潤11-16億元。
不到一年時間,變化翻天覆地,一把賺回了幾百個小目標。
但去年的行業光景明明一路向下,開發商叫苦連天,華夏幸福是怎么力挽狂瀾的呢?
答案很簡單——
化債。
在公告中,華夏幸福毫不避諱地表示,利潤增加是因為“債務重組有重大進展,取得相關收益所致”。
回溯2021年出險至今,華夏幸福一直奔走在化債的路上。
無論是與大股東平安的掰扯,還是后期甩賣固安、南方總部的資產,都能看到這家北方房企忙碌的身影。
上個月,最新的境外重組方案也出爐了。
除了最常規的展期8年、利隨本清的條款外,華夏幸福還首創了一個“以股抵債”的方式——
也就是說,境外債券持有人可以選擇用公司股權來“替換”債務。
這樣的操作是有先例的。
在去年底,華夏幸福已經說服部分境內債權人,用自家“幸福精選平臺”和“幸福優選平臺”的股權“消滅”掉了近50億元的債務。
就這樣,加上通過后的境外債務重組方案,如今華夏幸福完成重組的金額接近1700億元,總占比已經接近8成,算是放下心頭大石了。
甩掉巨額債務包袱后,財報當然也就如釋重負了。
當然,豁免或調減債務帶來的收益只是偶發性因素,并不代表華夏幸福的賺錢能力變好了,更不代表華夏幸福就脫離了險境,從此高枕無憂。
畢竟,剔除債務重組后,去年華夏幸福還是虧了160多個億。
這種并非依靠企業自身經營面改善而形成的困境反轉,到底能持續多久,還要打一個問號。
當下,擺在華夏幸福面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首先,就是轉型問題。
眾所周知,過去華夏幸福走的是“以房養園”的重資產道路。
20年前的河北固安,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但王文學嗅到了政策的紅利。
于是,通過大量墊付資金,修建基礎設施獲得產業用地,隨后,再借機低價獲取旁邊的住宅地塊,快速銷售回補現金流。
這樣的模式,伴隨著一句響亮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傳向了大江南北,王文學也登上了河北首富。
但環京樓市冰封,地方政府入不敷出,這一極度仰仗前期資金投入的玩法,走向了壽終正寢。
去年7月,王文學再度歸來,宣告華夏幸福要轉向發展輕資產業務。
具體來說,就是像萬達一樣,輸出多年沉淀下來的產城和招商經驗,做好園區和物業服務等。
而部分保留下來的產城和住宅開發業務,目標很明確——
只為“保交樓”而已。
但“甲方變乙方”的二次創業路徑,豈是那么好走的?
華夏幸福的輕資產業務本身占比就不高。
截至去年上半年,華夏幸福的地產開發給公司貢獻了85%的利潤,而所謂的輕資產服務利潤占比只有13%。
更麻煩的是,產業園區單項目賺的都是辛苦錢,盈利空間有限,要想提升利潤,必須靠規模取勝。
但每個地區和企業的需求都是離散的,服務難以標準化,在異地大范圍復制十分困難。
換句話說,對于華夏幸福而言,想讓產城服務像當年地產開發一樣大規模賺錢,可能性不高。
更何況,華夏幸福想介入的物管和代建賽道,也逐漸擁擠起來了。
代建板塊,前有綠城管理、中原建業等穩居行業頭部的公司,后有龍湖、旭輝等一眾千億房企搶灘進駐。
剛入局的華夏幸福能分到多少羹,拿到什么項目,真不好說。
物管就更不用說了,前幾年還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現在熱度已然褪去。
根據華夏幸福自身披露的數據,注入物管資產后的幸福精選平臺,去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為4800多萬元,凈利潤率僅為2.3%。
但2021年,相應的盈利指標達到了2.3個億。
說斷崖式下跌也不為過。
而扛起代建大旗的幸福優選平臺,由于設立時間太短,至今還沒有相關的財務報表。
但是,華夏幸福迫于化債壓力,對于這兩塊業務提出了很高的增速要求——
2023年、2024年實現經營業績20%的年化增長,以及凈資產50%的上升幅度。
但是,光靠這幾個收入和體量相對較小的輕資產業務,就算能實現高增長,又能否支撐得起千億規模的償債之路?
嗯,還是個未知數。
當然,作為初代爆雷房企,華夏幸福終究是重回正軌了。
這也給其他出險的企業打了個樣——
只要做好債務重組,起死回生這件事情,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更何況,華夏幸福做的是產業工業園,相對長線,但其他房企是短平快的賣房回款,只要場子能熱起來,銷售回暖了,賺錢就會更容易。
而市場回暖的苗頭已然出現。
開年以后,我們base的廣州地區,一二手的看房和交易量已經開始出現明顯回升,熱門區域的價格,也開始暗暗上浮了。
那么,猜猜看,今年還有哪些房企能夠續命成功呢?
以上為正文,來自熊先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