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信仰回來了嗎?
廣州終于掛地了。
來源/地產知識橘
1
上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貼出了今年第一批供地清單——
在這批地塊正式官宣之前,坊間曾經傳出過一個非正式的供地名單,一共包括11塊地。
但現在,我仔細看了一下,上架的住宅地塊比傳說中翻了個倍,達到了21塊之多。
而廣州去年全年的土地成交數量是48宗。
也就是說,這一把上架的地塊數量之多,已經達到去年成交體量的接近一半。
而且,這21宗地的分布范圍也開始分散了——
不僅有百億級的巨無霸番禺長隆宗地,天河智慧城的靚地,還有荔灣區的多宗“小而美”宅地。
甚至,連花都、從化這種相對遠郊的地塊都紛紛上架了。
去年,由于擔心外圍的土地找不到下家,這些區域早早收了手。全市供應的地塊,基本集中在中心六區。
但今年,一開始就一反常態,近郊和郊區的土地重新成為了土地市場的重心,占比超過了總量的6成。
看來,雖然去年賣地成績一般,但廣州對今年市場的信心和預期,是非常不低的——
只希望趁勢多賣幾塊地,多給財政回回血。
那么,今年的土拍,會順利轉暖嗎?
2
我們先來看看全國的土地市場。
進入2023年以來,完成土拍的主要城市有北京、杭州和鄭州。
其中,前兩個屬于2022年的第五輪土拍,鄭州則打響了今年土地公開出讓的第一槍。
總體來看,市場表現還是冰火兩重天,分化異常明顯。
此次,杭州僅掛出了5宗地塊,但綜合溢價率已經達到了10.9%,是去年以來溢價率的最高值。
看來,阿里巴巴這張“王牌”一旦翻紅,對這座城市的造富想象還是可以看高一線的。
但鄭州就不行了,掛了11塊地,其中8宗都被當地的城投包攬了——
哪個區的孩子,就由哪個區負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又是左手倒右手的一出好戲。
或許拖著“爛尾樓之都”的名號,開發商對這個城市的信心,一時半會怕是回不來。
比賣地更重要的,是先把大伙兒的房子保質保量地交了。
3
不過,總的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從三場土拍中看到不少新的趨勢。
比如說,南方房企開始走出大本營,北上擴張了。
對,說的就是越秀地產。
這家扎根在廣州大本營的地方國企,在皇城根下好好地秀了一把肌肉——
先是從中海系包圍的石景山片區奪得一宗宅地,首次殺入了北京城六區;
隨后,又幸運搖中了回龍觀信息園地塊,大手一揮,花了59個小目標。
兩宗地塊都有清晰的市場邏輯,也有相對成熟的配套資源,看來越秀下了不少功夫。
畢竟,就算是國企,能在去年那個大環境下依舊錄得銷售正增長,手里還不差錢能擴張的,也真沒有幾家了。
就看后續越秀會拿出什么產品去取悅帝都挑剔的購買力了。
再比如說,爆雷房企也已經出來拿地了。
前不久,建業拿下了鄭州建業盛悅府(五龍新城)的后期地塊——
出險了還有錢拿地擴張,這在全國范圍內都算是絕無僅有。
當然了,建業出手屬于特殊情況。
據知情人士透露,建業已介入了該城中村改造項目7年之久,倘若此時不進場,相當于前期努力全都付之東流。
何況,建業也已經國有化了,實際掏錢的是去年入股的國資河南鐵建。
但無論怎樣,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又比如說,經濟活躍的地區,民企明顯開始復蘇了。
杭州此次的土拍,可謂宣告了開發商信心的集體大逆轉。
最火熱的上城區艮北新城地塊,在掛牌期間有20多輪出價,參拍房企30家。
虎視眈眈之下,民企拿地的意愿也回升了——
最后,搶地成功的房企名單中6成是民企,其中不乏興耀、中天一類的本土中小房企。
不過,在各種回暖的苗頭背后,有一個趨勢格外扎眼——
房企不再“唯地段論”,在土地市場上也開始追求性價比了。
過去幾年,只要地塊在市中心,都會被房企輪番搶奪。
但如今,只要宗地位置犄角旮旯一點,價格貴一點,稍微有點算不過賬,房企都會扭頭走人。
這不,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鄭東新區11號地就再度流拍了,是鄭州7年來首次遇到這境遇。
開拍前還有很多媒體預判,正弘、華潤、龍湖等都會加入戰斗行列——
但結果卻大跌眼鏡,遭遇了無聲流拍,連繳納保證金的都沒有。
4
今年以來,土地市場在制度上的新變化,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優化完善后,供地次數沒有限制,供地時間也更加靈活,給予了開發商充足的預判時間。
換言之,“兩集中供地”將成為歷史,市場也將回歸常識,回歸常態。
但市場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市場了。
在我們的經驗中,“土地市場—新房—二手市場”是一個明顯的傳導鏈條。
如果開發商拿地活躍,市場的情緒和熱度就會跟著起來,會刺激購房者跑步進入新房市場,從而帶旺二手市場。
但事實上,這一輪樓市的起勢,順序是反過來的。
出于對新房爛尾的擔憂,二手房成交率先回溫,而今年,不少城市的新房市場開始火爆,但土拍尚未開動。
比如說,年后上海、成都多個項目開盤即售罄,重點監測城市的開盤去化率,已經創下去年5月以來的新高了。
這是否真能代表房地產市場即將迎來一波向上的大行情?
說實話,我并不十分確定。
畢竟,這三年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剛需和改善客戶一度猶豫不決,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持幣觀望才是穩妥的消費策略。
而現在,不少猶豫許久的人們幾乎是在跑步入場。
這樣的動作到底是重拾了樓市信仰,還是在擔憂手上的錢在等待中“變毛”?
爆發性的購買力到底能持續多久?還會有新的黑天鵝出現嗎?
暫時,還沒有答案。
也難怪,在隔壁的香港,更加保守的港企們,已經開始用腳投票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