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巨虧、與供應商博弈能力下降,蘇寧已至危急存亡之秋?
連續三年巨虧、與供應商博弈能力下降,蘇寧已至危急存亡之秋?
來源/讀懂數字財經
“截至2022年9月30日部分應付款項共約人民幣293.57億元已逾期未支付,較年初減少35.36億元。”
在兩次延期之后,ST易購終于回復了深交所關注函(下稱《回復》,雖然較年初大大減少,但依然有近300億元的逾期未支付的應付款項。(為增加辨識度,下文將“ST易購”簡稱為“蘇寧”)
而在業績預告中,蘇寧易購2023年再次巨虧百億元,這已經是蘇寧連續第三年虧損,而且發生于2021年大幅計提之后。
曾經的零售巨頭還玩得轉嗎?
雖然蘇寧早在2021年就已經開始“降本增效”,但就2022年的成果而言,實在難以恭維。
前三季度蘇寧的管理費用同比僅下降約27.42%,之前大幅裁員所取得的效果似乎并不明顯;此外,三大費用中降幅最大的竟是研發費用,而銷售費用降幅甚至還沒有營收降幅大。
就毛利率而言,蘇寧的確取得了長足的提高,但由于整體銷售額的大幅下降,其與供應商的議價權也在下降。
《回復》指出:“由于公司的整體銷售和采購規模持續下降,使得與供應商的博弈能力持續下降。”這也意味著,蘇寧當年的毛利率能否保持是一個未知數。
2023年,誠為蘇寧易購的“危急存亡之秋也”。
1、 虛假繁榮之后的苦果
2022年初,蘇寧易購交上了一份巨虧數百億的答卷,多數投資者看做是黑天鵝,然而在讀懂君看來,這個結果再正常不過。
2014年~2019年,蘇寧易購扣非凈利潤年年虧損,歸母凈利潤卻年年盈利,為何會出現如此詭異的現象?核心是兩個字,買和賣。
包括阿里的股票、固定資產以及子公司的股權以及蘇寧控股資產在內的各類資產在過去幾年里被頻繁買賣,制造出大量非經常性損益,最終實現歸母凈利潤盈利,這番操作像極了《甄嬛傳》中吃“仙丹”吃多了的四郎——表面龍精虎猛,但實際上已經耗盡了元氣。
當然,以上都是合法的,但也是徒勞的。
老韭菜都知道,當年的賬面盈利和現金流為正是兩個概念,自2017年起蘇寧的經營現金流每年都是幾十上百億元的凈流出——蘇寧已經無法靠經營造血。
2019年起,蘇寧整體的現金流也從流入變成流出,且也以每年幾十上百億的速度流出——蘇寧全面“血崩”!
連年失敗的布局和運營已經耗盡了這家零售巨頭既往的積累,加上投資恒大的200億暴雷,最后一根稻草壓下,蘇寧最后的體面就是在帶帽“ST”時隱去“蘇寧”兩個字,把名稱改成“ST易購”。
然后,一次性將過往利空計提,在2022年來一次扭虧為盈,就成了一個可行性極高的方案。
出于對蘇寧財會實力的信心,讀懂君也在一年前的文章中預測:“2023年,蘇寧易購多半是盈利的。”
沒想到蘇寧還是巨虧,從前三季財報來看,會計盡力了——再好的會計也無法將一個“血快流干”的蘇寧易購做成盈利。
“2023年蘇寧最大的任務就是扭虧為盈。”一位接近蘇寧的人士透露,他們對盈利依然有信心,原因是2022年蘇寧的線下門店受疫情影響太大,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疫情嚴重之時,而全面放開之后,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是否真如該人士所說?我們從蘇寧易購的財報中尋找答案。(下文如無特殊說明,數據均為蘇寧2022年前三季度)
2、蘇寧還有贏面嗎?
從前三季度而論,蘇寧毛利率16.46%,為近十年來最高值,但是其營收降到了555.38億元,為近12年來最低值!
很多情況下,縮小規模是有利于提高毛利率、實現盈利的,比如在路邊每日銷售額500元的煎餅鋪子開業第一天就可以盈利,而大公司如美團現在還在虧損。
但蘇寧和煎餅鋪子不同,它不可能無限實現縮小規模。
一方面,縮小規模會降低與供應商的博弈能力,當規模下降到臨界點之下反而會降低公司毛利,另一方面蘇寧的歷史包袱實在太重、欠債太多——財務費用高達33.67億元,為其成立以來最高值。
對于毛利僅91.42億元的蘇寧而言,這簡直是難以承受之重,如果營收過低則意味著其更加無力覆蓋財務費用。
同時,蘇寧另外三大費用雖然與營收同步下降,但從下降比例上看,降幅唯一超過營收的就是研發費用,這意味著蘇寧依然是那個沒有研發基因的蘇寧;而降幅最低的則是管理費用,這也很迷,據一些蘇寧朋友的反饋身邊的裁員如砍瓜切菜一般,而管理費用降幅卻如此之低,“降本增效”的錢給誰了?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蘇寧的毛利和銷售費用極為接近,二者差額僅為0.72億元......如此微薄的盈利空間,蘇寧該如何承擔其他費用帶來的資金流出和虧損?
從財務數據而論,讀懂君看不到蘇寧扭虧為盈的一點贏面,但拋開數據,蘇寧易購是否就輸定了呢?感性的講,未必,因為蘇寧沒有一個相同的歷史時期和可以和今天做對比。
首先,蘇寧的流動性風險雖依然極大,但其負債尤其是流動性負債總體還在“龜速”下降之中,這種“龜速”下降能否保持或者加速亦或是無法保持?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參考。
但是,疫情結束和新帥的利好也未釋放——但也是2021年,此時正值疫情,也是新任董事長黃明端走馬上任之時,黃明端是零售業傳奇人物,他接手蘇寧之后本應為蘇寧帶來一番新氣象,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天時”疫情、“地利”蘇寧的基本盤都沒有給黃明端太多發揮的空間,但已經已經結束的2023年會怎樣?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參考。
然后,一個大背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態度的轉變,從“三條紅線”到“三支箭”,房地產行業如果恢復繁榮,蘇寧也能吃到紅利,畢竟水漲了,船自然也就跟著高了。
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蘇寧的財技在2023年是否會再次大顯神威?
綜上,因歷史上并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業績、狀況可以與當下作為參考,故而蘇寧2023年能否扭虧為盈不僅僅是一個年度盈利與否的問題,2023年也可以看做黃明端時代的蘇寧能否持續經營的驗證之年。
如果成功盈利,這家公司會起死回生,甚至不排除得到新資本輸血的可能;如果失敗,各界對蘇寧的信心將相互踩踏,最終或將一起埋葬掉這位垂垂老矣的零售業巨頭。
3、一點隨筆:更該關注現金流
總結來說,2023年,從歷史財務數據上看,讀懂君并不認為蘇寧能夠扭虧為盈,這點待蘇寧2022年的年報發布后,有機會再仔細聊聊。
從感性的角度講,其也具備一絲勝利的不確定性,結果如何?今年中報和明年初的年報會給出答案。
不過,一家公司扭虧為盈有很多種方法,蘇寧過去的盈利方法可以參考《買與賣》,故而同時,蘇寧的利潤表并非最具備參考價值,具備參考價值的是它的現金流量表,尤其是經營現金流量的變化,在權責發生制下再怎么盈利沒有現金凈流入也是枉然。
畢竟蘇寧的危機,歸根結底是流動性危機下的盈利危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