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里Q4財報,總覺得差了一口氣
大環境的影響仍然是非常大的。
來源|AI藍媒匯??作者|韓小黃??編輯|魏曉
2月23日晚,阿里發布了2023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以下以Q4指代)業績。
Q4內,阿里營收2477.6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為468.15億元,市場預期340.23億元,去年同期276.92億元;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16%。
整體看上去,業績還算穩健,但是總覺得差了一口氣。
一個極其重要的版塊,“中國商業版塊”收入在Q4出現了同比下滑1%。去年Q3也是差不多如此。
“中國商業”業務作為阿里的核心業務,囊括了淘寶、天貓、淘特、淘菜菜、盒馬、天貓超市、高鑫零售、天貓國際及阿里健康等中國零售商業業務,以及包括1688在內的批發業務,在本季度收入占比達69%。
在本季度,淘寶和天貓的線上實物商品 GMV(剔除未支付訂單)同比中單位數下降,根據財報解釋,這主要是由于消費需求的降低、競爭持續,以及受疫情影響去年12月供應鏈和物流均受到挑戰。
而這其中,服飾品類需求疲軟,但部分被保健品、寵物護理和生鮮產品的加速增長以及消費電子品類的降幅收窄所抵消。
顯然,大環境的影響仍然是非常大的。
好在國際商業、本地生活、菜鳥、云業務這些板塊,相對比較給力,尤其是菜鳥,拿到了27%的業績增速。
財報顯示,天貓雙11期間,送貨上門的訂單量單日峰值超過1800萬。在海外,菜鳥持續加強端到端的物流能力來拓展國際物流網,本季度新增5個海外分揀中心,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已增至15個。抵消跨分部交易影響前,本季度菜鳥收入同比增長17%,其中72%來自外部客戶。抵消跨分部交易影響后,菜鳥收入同比增長27%。
這也意味著阿里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提升了菜鳥的業務能力,其實也是在進一步提升淘系電商的履約能力。畢竟在電商競爭中,物流也是一個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阿里高管們更多關注的還是云業務這類關乎“未來”的板塊。
財報顯示,Q4,阿里云季度營收在跨分部抵消后為201.79億元,同比增長3%,經調整后EBITA利潤為3.56億元,同比增長166%。
具體到業務涉獵范圍,財報顯示,阿里云公共云收入持續健康增長,并在金融、教育、汽車等新興行業增長;季度內,還開始在日本運營第3個數據中心;過去3年阿里云在海外市場營收增長超過10倍。
在產品技術方面,財報透露,阿里云正在采用自研的軟硬一體技術重構數據中心,實現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其中,自研CPU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算力性價比提升超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
算得上穩定增長。云業務代表了阿里的“科技”屬性,云業務穩定增長,阿里“科技賦能”的商業邏輯才能更加站得住腳,否則其他增長再多,也是在“消費”這個一畝三分地,格局上也就有了限制。
張勇也確實是這么考慮的,去年年底,阿里進行了新的一輪組織人事調整,最大的變化,就是張勇親自主抓云業務。
同時,在解讀Q4財報時,張勇談到了ChatGPT的興起機會,以及對手低價補貼的挑戰,說“阿里二十幾年發展歷程,一直不是用低價補貼,低水平的競爭去獲得市場的領先地位,阿里堅持通過技術突破來創造新商業新未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