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下沉困局威海樣本:巨頭扎堆,打折賣房收效甚微
房企下沉戰事,仍在激烈上演。
來源/時代周報
2月,山東省威海市,寒意料峭。4°C的大風天里,在售樓處大門外徘徊的趙瑋(化名)裹緊了身上的羽絨服。
趙瑋是一名渠道專員,銷售范圍包括煙威區域的所有新盤,龍湖煙威公司是他目前所駐點的公司。
海邊起了大風,天兒真冷,趙瑋和同事決定留在售樓處守株待兔。這天運氣還算不錯,趙瑋“蹲”到了一位游客,“過來玩的,她覺得威海的房子便宜,環境也還不錯,就順便看看房子。威海很多這種外地客戶,不限購嘛。”
趙瑋和同事陪著這位潛在客戶看了公司在威海高區兩個樓盤,跑前跑后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客戶說再考慮考慮。她問我,威海的房價還能漲嗎?我說能漲她未必信,我說不漲也不對。”
△龍湖威海在售項目。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趙瑋已經過慣了沒有收獲的日子。下沉到威海的外來房企們,大抵也習慣了。
威海位于山東半島,三面臨海,擁有986公里海岸線,曲折又漫長的海岸線吸引了大量旅居人群。高峰時期,這座常住人口不足300萬的小城,一年能賣掉3萬套新房。
隨著旅居熱情退潮,行業震蕩下行,舊日的好光景一去不返。
來自威海市住建局的網簽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威海市區(環翠、經區、高區、臨港)今年一共網簽1487套一手住宅。目前,這四大區域在售住宅新盤66個。這意味著,在過去的55天里,平均每個新盤只賣了22.5套房。
事實上,在市場火熱周期重倉三四線城市的房企都經歷了艱難一年。
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三四線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近5成,全年同比降幅為34.8%,降幅最小的一線城市為23.7%。
以威海為代表的三四線城市普遍陷入兩難局面:成交量上,沒有一二線城市的支撐力;成交價上,沒有四五線城市的誘惑力。
房企下沉戰事,仍在激烈上演。
從期房賣成現房
在威海,一邊交房一邊賣房,成了房企常態。
金猴龍湖天璞,是龍湖在威海的第一個項目,由龍湖與本土知名房企金猴地產合作開發,于2018年11月首次開盤,2021年6月正式交付。直至今日,這個只有666套房的項目仍有數套尾盤在售。
為了盡快清盤,龍湖給出了豐厚折扣。龍湖U享家顯示,天璞一套在售建面約97平方米3房,參考價約175萬元,折合單價約1.8萬元/平方米。一名置業顧問告訴時代周報記者,120萬元就能拿下這套房子,“你要是真心想買,價格可以談的。”
不只是龍湖,威海的開發商普遍陷入去化困局。打折,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招數。
金地華發峯范,位于威海經區,緊鄰九龍灣海岸線,2021年6月首次開盤,部分樓棟計劃今年4月交付。
金地威海公司一名營銷線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直到2022年5月后,峯范的銷售才算是走上正軌,“剛開盤的時候,價格定得高,一平方米一萬三四,賣不動。去年5月起調整了價格,才開始賣得比較好了。”
目前,峯范同樣使用了降價的促銷手段。住宅成交立減8萬元、家裝補貼5萬元、物業費補貼2萬元等各項優惠計算下來,一套原價約134萬元的113平方米3房,折后總價約115萬元,相當于打了個86折。
和峯范同期開盤的萬科威高璞悅山,也是準現房狀態。據萬科易選房,該項目在售高層和洋房,參考價格約1.2萬元/平方米。
△期房賣成準現房的萬科威高璞悅山,商業已投入運營。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時代周報記者從項目售樓處了解到,打完折后,高層售價約0.85萬元/平方米,洋房起步價約1萬元/平方米。一套約97平方米3房,備案價約98.5萬元,折后總價約82.9萬元,打了84折。項目一名置業顧問表示,“如果買車位,還有額外1個點的折扣。”
不僅開發商絞盡腦汁推出各種購房優惠,威海主管部門也親自下場“帶貨”。
2月4日,威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辦2023威海新春線上房交會。此次房交會通過線上平臺發放500張購房優惠券,每張額度2萬元,購房者憑購房優惠券可在議價基礎上再抵購房款。
△包括龍湖在內的百余家品牌房企參與房交會。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克而瑞在一份針對山東半島的樓市研判報告中指出,長期以來,威海憑借出眾的海景資源,外來旅居客群是房地產市場重要的置業群體,近年旅居需求受沖擊,旅游地產成為“重災區”。威海市場多數項目反饋,需求近乎枯竭,唯有大幅度降價,才能階段性提振成交。
“如果在價格上作出合理的讓步,對市場還是能形成有效的拉動。”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任何市場,價格手段都是最有力的破局方式。
從重倉到滯銷
以威海為代表的三四線城市,也有過高光時期,只是很短暫。
2016-2017年,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關鍵兩年。“三四線之王”碧桂園在這波浪潮中業績狂飆。2017年,碧桂園成為首個銷售規模突破5000億元的房企。
眼看著碧桂園在下沉市場嘗到甜頭,加之一二線核心城市調控嚴格,品牌房企們調轉船頭,重倉三四線城市。
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掛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其中,在三四線城市的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
以威海為例。
搭上棚改東風,疊加一二線投資購房需求外溢,威海房價進入快速上升通道。2016年,威海市區新房均價由5000元/平方米飆升至8000元/平方米。2017年,威海樓市進入量價齊升階段,全年成交新建商品住宅30529套,創下近年峰值,并帶動全市一二手房房價破萬。
樓市火熱,房企紛紛“下海”。
據克而瑞統計,2018年前后,威海年均涉宅用地成交建面超過350萬平方米,2020年更是成交37幅宅地。保利、恒大、龍湖、萬達、富力、世茂、中海、金地、寶能、碧桂園、三盛、華發、中南、萬科等16余家品牌房企相繼進駐威海。
△圖源:克而瑞
部分房企通過與當地龍頭企業合作,快速摘取房價上漲的紅利。
2018年,萬科聯合主業做醫療器械的威高集團旗下公司威海地產,斥資16.2億元拿下位于威海經區嵩山路東、齊魯大道北地塊,溢價率104%。該地塊被命名為“萬科威高翡翠公園”,同年11月開盤,首開收金4.5億元。2018全年,威海萬科憑借10億元銷售業績,躋身威海房企年度銷售金額榜單第四名。
2018年7月,龍湖牽手威海龍頭房企金猴地產,以127%的溢價率斬獲威海高區火炬路北、丹東路東地塊,標志著龍湖正式進入威海市場。
彼時,龍湖方面表示,與金猴地產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對龍湖山東半島城市群布局具有重要意義,也符合“控規模、近城區”的投資策略要求。2018年11月,該地塊建設項目金猴龍湖天璞首次開盤,貢獻了1.06億元的銷售業績。
△天璞持續銷售至今。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2019年12月,金地集團和威高集團合資公司——威海威高銘地置業公司作價8.17億元將威海高區兩宗土地數收入囊中,標志著金地借助與威高的合作,正式進入威海市場。
未曾料到,進入威海的房企,開局即巔峰。隨后,威海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
2018年6月,央視報導了開發商捂盤、房價過快上漲等威海樓市現象,隨后威海市住建局發布集中整頓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同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方針,威海樓市開始降溫。
多重因素作用下,威海新房市場去化速度頹萎。克而瑞指出,多個時期的樓盤積壓,同時在售,威海各區域市場均呈現供過于求的滯銷局面,成交量持續走低。2022年,威海市區一手住宅網簽量為10252套,較2017年的高位回落66%。
事實上,新房滯銷,是三四線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
克而瑞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95個重點三四線城市普遍遭遇成交下滑,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36%。同時,需求透支的弱三四線城市出現顯著的房價回調。麗水、綿陽等城市需求透支后庫存高企,降價走量成為主流工具;鎮江、宜興則由于樓市高熱時期房價暴增,脫離居民購買力水平后當前房價回調至實際價值區間。
量價齊跌后,庫存走高。據克而瑞統計,三四線城市去化周期高達26個月,70城中50城去化周期已在20個月以上。其中,衡陽、晉江、運城、洛陽、寶雞等去化周期均在35個月以上且較2021年末增幅“翻番”。
這樣的背景下,房企營銷人員壓力徒增。
湛江一名地產從業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特價”“鉅惠”“盛惠”這樣的廣告詞對消費者已經不起作用了,“開發區都降價賣地了,我們能怎么辦?”背著沉重考核任務的他說,“一套房首期也就幾萬塊錢,有時想著不如自己買一套算了。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總不能買了一套買二套,買了二套買三套對吧?”
房企回高退低
潮水退去,房企的投資策略也發生轉變。部分持續深耕,多數回高退低。
濱江是小而美的典型樣本。
作為以杭州為布局重心的企業,濱江投資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在以杭州為大本營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了省內三四線市場布局。2021年,濱江持續深耕浙江,新增的18個項目全都位于浙江省內的三四線城市,在三四線投資金額占比上升至32%。
“三四線城市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取決于產品能不能打。”郭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三四線年輕人流向一二線工作,多是老人、孩子留守,有沒有可能針對這類需要量身定制一些產品和服務,比如康養社區,比如配套幼兒園、小學的社區,“針對特定人群打造適合的產品,會對市場產生新的拉動。”
不過,站在更大的趨勢來看,收斂聚焦是現下房企的主流選擇。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聚焦一二線高能級城市,確定性更強,產業發展對房地產市場的拉動也會更大。”郭毅認為,回高退低,是房企會作出的共同選擇。
根據克而瑞監測數據,從城市數量來看,2021年百強房企在三四線城市的投資,比2018年下降20%。
克而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總監謝楊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區域內部,房企拿地出現明顯分化,“人口較多、經濟增長穩定、房地產市場基礎比較好的三四線城市依然值得房企去關注。”
長三角的三四線城市,由于居民購買力強,城市基本面優,百強房企拿地金額占比從2018年的47%升至2021年的62%。珠三角表現平穩,主要是因為進駐門檻高,外來房企想進一步深耕的難度比較大。下滑最明顯的是中西部和環渤海城市,2021年百強房企在環渤海三四線的投資占比僅6%。
進入2022年,土地市場整體遇冷,三四線城市投資退潮更為明顯。在各能級投資金額占比中,三四線城市僅有14%,甚至低于一線城市,頭部房企在2022年上半年幾乎停止在三四線拿地投資。
具體到企業層面,萬科、越秀地產、綠城中國、金地集團均提出堅持聚焦高能級城市,碧桂園、美的置業則強調換倉升級、調節方向。
萬科要求投資聚焦市場更為穩定、發展潛力更大、團隊操盤能力更強的區域,嚴格控制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區域的經營性資產獲取。舉例而言,萬科進入威海市場6年,僅落地2個項目,且都是和當地龍頭企業威高集團合作開發。
綠城中國提出80%資源集中一二線,20%集中江浙地區的優質強三四線城市。越秀地產將資源優先投向已進入且具有經濟、產業和人口凈流入優勢的區域和城市,“優中選優,把握最佳投資機會”。
美的置業在2022年提出逐步推出低量級城市,聚焦深耕。碧桂園則退出一些非確定性的市場和經營得較弱的合作項目,向確定性更強、相對高能級的市場調節。
不過,百強房企投資雖整體收縮,但大象轉身慢,并非回歸一二線均取得了有效進展。
謝楊春表示,部分規模房企如萬科、華潤等布局仍相對均衡,而碧桂園、中梁等以三四線起家的房企,并未迅速的轉入回歸二線城市的浪潮中,甚至在集中供地中三四線投資占比略有增加,但范圍收縮至有產業基礎、有人口導入的的三四線。
“房地產本身就是一個長周期的開發模式,從拿地到最終的資金回籠,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周期。這個周期中,確實存在太多不可控的變量,總歸房企現在的投資開始越來越謹慎了。”郭毅認為,“不可能單純靠房地產去拉動經濟,而是經濟有了向好的狀態,產業有了很好的發展勢頭,那么房地產才能同步保持向上的態勢。”
? ?記者丨梁爭譽? ?
編輯丨劉? ?婷
值班丨王迦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