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植發機構,該戴緊箍咒了
本是一門“頭頂”上的好生意,卻因行業亂象頻發而成為面子工程的重災區。
來源/氫消費
“去年9月份開始,公司就已經停發工資了”,新生植發集團內部員工稱。股東內訌、拖欠員工工資、消費者維權相繼被曝光,四大民營植發機構之一的新生植發突發暴雷。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消費者爆料出“店鋪倒閉”“退款難”等問題。據黑貓投訴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9日,新生植發累計有204條投訴。
而此前,新生植發曾對外表示,“集團總服務客戶資源達20余萬人,平均每年實現營業額3個億,凈利潤5000萬人民幣,并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公司曾將IPO提上日程。
近年來,隨著需求量的迅速增長,植發行業快速增長。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中國植發服務市場已從2016年的6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7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8%,預計將按復合年增長率22.1%增長,到2026年將達470億元。
此外,植發服務的市場滲透率由2016年的0.14%上升至2021年的0.25%,并預計于2026年將進一步達到0.47%。
▲圖片來源:大麥植發招股書
經過多年的“野蠻生長”,國內植發賽道的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占比最多的是民營連鎖機構,達35%;民營連鎖機構中也形成了雍禾醫療、大麥植發、碧蓮盛、新生植發為主的“四強爭霸”格局。
自從2021年“中國植發第一股”雍禾醫療在港交所成功掛牌,大麥植發緊隨其后向港交所主板二次遞表,碧蓮盛、新生等亦紛紛籌劃IPO事宜。
與此同時,行業亂象頻生。新浪財經曾走訪大麥、雍禾在內的多家植發機構,發現其中存在著術前臨場更換醫生、收費方式復雜多樣、夸大宣傳等一系列問題。且不同的植發機構價格相差甚遠,同樣的發型,在不同的機構收費自五千元到六萬元不等。
在這場風暴的中心,雍禾、大麥等植發機構紛紛困于重營銷、輕研發的怪圈,此外,還面臨著高毛利、低凈利率、復購率低的難題。
行業亂象橫生?
“市面上沒有可以檢測毛囊存活率的機構”,方林告訴我們,他在植發失敗后試圖讓植發機構將費用全數退回,但因為舉證難,法院以缺乏證據為由而敗訴。
保證毛囊存活率不低于百分之多少,是植發機構為了讓消費者達成交易的通用銷售話術。不僅如此,合同上也會明確寫明若存活率未達到約定標準,機構會給予一定的賠償。
但其實,毛囊存活率是鑒定難、舉證難的灰色地帶。
類似的灰色地帶還有很多,在這一錘子買賣的背后,信任的代價是高昂的植發價格。
一般來說,植發的價格是根據每毛囊單位10元左右來計算,再加上麻藥、手術等費用,最終價格高達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但高昂價格,沒有避免高風險。
此前,新京報曾曝光了植發行業的“三天速成班”。據了解,一些植發機構讓毫無醫學基礎的人短時間通過“零基礎教學”“三天速成班”等課程掌握植發手術,并“拿活人練手”直接在消費者的頭皮上動刀子。
這并非個例,植發市場整體魚龍混雜。
不同的植發機構,對醫生的學歷和專業要求也不同。大麥微針要求醫生具有本科學歷,而雍禾醫療的標準則是大專學歷即可。
為了杜絕行業亂象,國家八部委曾在2021年發文聯合整治醫美亂象,《毛發移植規范》也于當年5月正式發布,規范了毛發移植的醫療機構要求、相關人員資質以及術前準備等方面。但對于植發定價和術后糾紛,仍未有明確的定論。
令人堪憂的服務之外,植發市場還存在著亂報價的毛病。“基本上就是最原始的談判方法,看你植發需求急不急切,然后再去打量你的收入情況,以此來報價”,王數告訴我們,其中的差價至少有數千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1.9萬余家植發相關企業。風險信息顯示,19.61%的法律訴訟案由為“買賣合同糾紛”。風險數據顯示,2022年植發相關企業行政處罰數量比2021年增長40%,經營異常數量比2021年增長30.8%。
虛假宣傳、虛報毛囊、種植效果不理想、鑒定難、亂收費、術前臨場換醫生、手術相關照片無授權使用、術后糾紛等亂象更是頻發。
為了促成一錘子買賣的成交,植發機構們在宣傳上無所不用其極,在虛假宣傳上屢次違規。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三年多來,大麥植發在全國各地的服務機構已經收到超過20起行政處罰。其中有多次是因為發布不當廣告。
資料顯示,2021年1月,上海大麥門診因存在假冒專利行為,被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沒收違法所得18474元,并罰款2萬元;
同年4月,南京大麥門診因“違反廣告內容管理規定行為及其從屬”,被南京市秦淮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03800元,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
同年9月,杭州大麥門診在未取得《醫療廣告審查證明》的情況下,發布的廣告中包含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被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
黑貓投訴上,也有消費者控訴大麥植發“虛假夸大宣傳誤導欺騙消費者”。有消費者表示:“本人在大麥植發花費27945元植發3200個毛囊單位,術后成活率很低,效果很差。該機構虛假夸大宣傳植發成活率96%以上,要求按照手術簽約書承諾,未達到96%成活率退賠相應手術費。”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逃離不了的怪圈
亂象頻生是植發行業的表象,真正讓植發機構們陷入水深火熱的,是逃離不了毛利率高、凈利率低、復購率低的怪圈。
根據財報顯示,雍禾醫療2022年上半年的植發業務營收5.53億元,占整體營收73.94%,平均客單價為26314元,毛利率達64.4%。同期,大麥植發的手術植發實現營收3.59億元,占整體營收76.6%,平均客單價為23100元,毛利率達64.9%。
作為國內植發第一股,雍禾醫療各方面的數據表現優于大麥植發。
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的總收入分別為12.24億元、16.38億元、21.69億元和7.4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1.63億元、1.81億元、0.18億元,毛利率分別達72.61%、74.57%、72.86%和64.23%。
同期,大麥植發的總收入分別為7.47億元、7.64億元、10.21億元及4.6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5億元、0.69億元、0.66億元以及0.12億元,毛利率達79.8%、75.9%、70.9%、62.9%。
二者毛利率雖然都高達70%,凈利率卻不足10%。從數據看,大麥植發在報告期內的凈利率分別為-2%、9.1%、6.5%和2.5%。2022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的凈利率僅有2.4%。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植發市場本身就是復購率低的消費行為,另外,還需要高額的獲客成本。
雍禾醫療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大多數植發收入的醫療效果可能會永久持續,無法保證客戶成為“回頭客”。
雍禾醫療在2021年的營銷費用為10.73億元,較2020年增長38%。營銷費用率為49.5%,較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其銷售費用率遠高于其它一般型綜合型醫美機構。
而與高昂的營銷費用對比,其研發費用的投入顯得極少。根據雍禾醫療公司財務報表顯示,以2021年為例,公司的研發費用為1416.3萬元而營銷費用為10.73億元,是研發費用的76倍之多。
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低,也讓植發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下,一方面魚龍混雜更加嚴重,另一方面更無法沉下心來去鉆研技術。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新增植發相關注冊企業數約400家,年注冊增速約為51%,近五年來相關注冊企業約800家。從企業性質上來看,有限責任公司約占45%,個體工商戶約占40%。在眾多企業中,僅有約20家企業有專利信息,占比約為1%。
業務增長乏力,是植發機構們面臨的另一個怪圈。無論是雍禾醫療,還是大麥植發,營收、毛利、凈利等數據增長均陷入遲滯。
在2022年6月發布的半年報中,雍禾醫療實現營收7.48億,同比下降28.98%;毛利率為64.2%,2021年同期為73.6%;公司的凈利潤為1760萬元,2021年同期為4040萬元,同比下滑56%;公司的凈利率為2.4%,2021年同期該值為3.8%。
▲圖片來源:雪球研報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7月,大麥植發的收入分別為7.74億元、7.64億元、10.21億元及4.69億元。上述同期,公司的總毛利分別為5.96億元、5.80億元、7.24億元和2.95億元。尤其是2022年,大麥植發的營收和凈利出現了雙雙下滑的書面。2022年前7個月,大麥植發營收4.69億元,同比下滑19.53%,凈利潤則僅有1171.4萬元,同比下滑57.72%。
收入模式單一,也是植發機構們普遍面臨的難題。
從目前來看,植發仍然是支撐雍禾醫療、大麥植發營收的主要依靠。2022年上半年,雍禾醫療的植發業務實現營收5.53億元,占整體營收73.94%,平均客單價為26314元;2022年前7個月,大麥植發的手術植發實現營收3.59億元,占整體營收76.6%,平均客單價為23100元。
外有消費者信任危機,內有自身造血能不不足,植發機構陷入內憂外患。
出路尚未清晰
上個月,雍禾醫療發布消息稱,旗下植發品牌“雍禾植發”及“發之初”將同步調整計價方式,在醫生分級診療體系的基礎上以“一口價”的方式確定植發費用。
“一口價”策略的推出,或許是雍禾醫療試圖降低客單價來獲客的方式。
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接受雍禾醫療植發醫療服務的患者總人數分別為5.1萬人、5.8萬人與2.1萬人。
在復購率極低的市場內,面對有限的天花板,植發機構們逐漸從植發連鎖機構向頭發養護發展,拓寬業務范圍。
有業內人士對媒體表示,如今“先推銷養護、再推薦手術”已經成為行業套路,醫療養固發服務屬于高頻消費,在消費者支付高昂費用后,一般醫生會建議一周或至少一個月進行一次“養護”,而客單價通常超千元甚至數千元,利潤率較高。
此前,新生植發曾在2015年建立“全方位毛發養護管理體系”,通過各類毛發養護儀器設備、養護產品,打造全方位的毛發養護及頭皮健康管理服務,將自己從植發連鎖機構成功定位成“植發-養發-護發”一體化服務的機構。
無獨有偶,大麥植發在其提供的固發及養發服務就涵蓋了三類:頭皮養護(癢、炎、屑、油)、毛發養護(細、軟、枯、黃)以及術后養護。
雍禾現在的養固服務則是搭配著植發手術在做。雍禾的客服在咨詢的時候會先引導客戶,根據毛囊檢測的情況做頭皮養護,價格大概是兩千多元/四次。
但是,醫療養固業務也存在“灰色地帶”。黑貓投訴平臺上,就有多條關于雍禾醫療養發服務的投訴,譬如誘導消費、毫無效果等內容。在其他平臺搜索雍禾醫療,也有許多消費者表示,機構推銷情況嚴重,植發前會強行推銷養發業務。?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無可厚非的是,植發市場確實是一個巨大且空缺的市場,并且脫發人群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但與醫美類似,植發行業亂象頻生、投訴繁多,而鋪天蓋地的營銷雖給植發機構帶來消費者,但也促使植發生意高毛利低利潤。
頭部企業或許只有持續走向正規化、有序化,探索技術更加成熟化、聘請醫生合規化,才能逐漸提升植發行業的效果與體驗,進而與消費者“破冰”重獲信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