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員工離職,喬鋒智能調低壞賬計提增利2000萬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文/樂居財經 作者/李禮
夫妻之間的相互支持、陪伴與體諒,相較其他創業合伙人來說自然有明顯優勢。
蔣修華、王海燕夫婦從3萬元起家創立喬鋒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喬鋒智能”),歷經14年發展,公司年營收已達到13億。
喬鋒智能主要從事數控機床研發、生產及銷售,近年來制造業復蘇,機床行業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賺得盆滿缽滿的喬鋒智能也開始了資本市場探索之路,向A股發起了沖擊。
近日,喬鋒智能在深交所創業板更新了招股書,欲募集13.55億元分別用于數控裝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近幾年,喬鋒智能的營收凈利實現快速增長,然而,2022年或將打破持續增長的局面,喬鋒智能預測2022年其凈利潤下降最高達13.87%,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同時,喬鋒智能的應收貨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及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低于同行惹利潤虛增嫌疑,毛利率與研發率相悖、內控存多處瑕疵等問題被擺上桌面,喬鋒智能的IPO之路似乎不太平坦。
一、實控人為近親屬入股提供資助
喬鋒智能的前身喬鋒有限成立于2009年4月,由蔣修華、王海燕夫婦二人共同出資設立,注冊資本為3萬元,二人分別持股60%、40%。
喬鋒智能自設立以來,共發生過五次增資,未發生過股權轉讓。
公司成立的次月,蔣修華、王海燕夫婦二人自掏197萬,注冊資本增至200萬元;隨后二人又在2012年、2016年,分別拿出800萬、7000萬,喬鋒有限的注冊資本增至8000萬元;2018年,南京喬融、南京喬澤兩家員工持股平臺分別認繳375萬元,當時的增資價格為4元/注冊資本;2019年,同方匯金認繳307萬元,增資價格為9.64元/注冊資本,喬鋒有限注冊資本增至9057萬元。
2019年11月,喬鋒智能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
IPO前,蔣修華、王海燕夫婦分別直接持有喬鋒智能53.00%和35.33%的股份,二人合計控制88.33%的股份表決權。此外,蔣修華分別通過南京喬融和南京喬澤間接持有公司0.04%和0.04%的股份;王海燕分別通過南京喬融和南京喬澤間接持有公司0.78%和0.71%的股份。南京喬融、南京喬澤兩個員工持股平臺分別各持股4.14%,同方匯金持股3.39%。
股權結構中,有多位近親屬通過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持有公司股份。行政專員蔣修玲是實控人蔣修華的姐姐,通過南京喬澤間接持股0.28%;供應鏈總監蔣旭是蔣修華姐姐、楊自穩配偶,楊自穩任職公司董事、營銷總監,通過南京喬澤間接持股0.39%;東莞鉅輝監事、管理部經理江世干是蔣修華姐姐的配偶,通過南京喬澤間接持股0.11%;營銷中心售服工程師王焱是蔣修華配偶的弟弟,通過南京喬澤間接持股0.11%。
在員工持股平臺中,實際控制人蔣修華為多人提供借款出資,這些人大多是其親屬。蔣修玲、蔣旭和楊自穩夫婦、王焱、夏志昌分別向蔣修華借款20萬元、240萬元、40萬元、52萬元。喬鋒智能在問詢回復中稱,除借款出資外,不存在向其他合伙人提供財務資助的情形。上述幾人均已與蔣修華簽署了《借款協議》,蔣旭、王焱與蔣修華之間的借款期限為三年,借款利率均為5%/年;蔣修玲、夏志昌與蔣修華之間的借款期限為二年,借款利率為5%/年。其中,借款人蔣修玲已于2022年1月提前將借款全部償還給蔣修華。
二、內控存多處瑕疵
1、個人卡收款金額超千萬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喬鋒智能存在大量使用個人卡收款及支付費用的情況。包括:舊機銷售款、廢品及廢料銷售款、往來款、個人卡退款、支付舊機銷售提成/傭金。
據招股書披露,部分客戶購買公司設備后,因經營困難無法支付貨款,公司通過與客戶協商或訴訟,由客戶退回設備以抵減債務(退回設備簡稱“舊機”)。2019-2020年,舊機銷售款的累計金額高達1067.47萬元。
公司還通過個人卡收取廢品及廢料銷售款,2019-2020年,累計收取廢品及廢料銷售款金額為64.66萬元;個人卡退款累計641.4萬元;往來款累計1.39萬元;支付舊機銷售提成/傭金累計48.7萬元。
喬鋒智能稱,公司已于2020年12月注銷個人卡,并對個人卡收支事項形成的資金占用按4.35%的年利率計提了資金占用費。
2、向關聯方資金拆借
除此之外,喬鋒智能在2019年與關聯方東莞喬暉存在資金拆借的情形。蔣修華曾持有東莞喬暉75%的股權,蔣修華的姐姐蔣修玲擔任其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公司已于2020年10月注銷。
東莞喬暉主要從事精雕機的生產和銷售,2017年東莞喬暉向喬鋒智能拆借資金用于生產經營,2018年末東莞喬暉已停止生產經營,鑒于其債權債務的處理,于2019年7月歸還本金及利息。相關資金拆借已按合同約定年利率3.65%計提利息收入25.00萬元,其中2019年度計提利息收入7.67萬元。
3、人員流動頻繁
據招股書,喬鋒智能人員工數量分別為552人、723人、1111人。可以看出,員工人數每年都在增長,然而離職人數也在增長,2020年,公司的離職總人數是222人,到了2021年,離職人數達398人,幾乎是2020年離職人數的兩倍。
2019-2021年,喬鋒智能的離職率分別為33.33%、23.49%、26.38%,每年有超兩成的員工離職,2021年離職員工超三成。
其中,生產人員離職人數最多,2019-2021年,其離職人數為164人、139人、259人。管理人員離職人數分別為51人、40人、84人。
在問詢函中,監管層要求喬鋒智能說明是否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存在較大差異,喬鋒智能稱同行業可比公司定期報告中未披露員工離職情況,差異情況不得而知。
事實上,喬鋒智能的員工薪酬與當地薪酬水平對比并不低,甚至遠高于當地薪酬水平。喬鋒智能的員工主要集中在東莞、南京和銀川地區,據問詢函回復內容顯示,喬鋒智能員工平均薪酬分別為10.82萬元/年/人、12.14萬元/年/人、16.53萬元/年/人,東莞市、南京市、銀川市的平均薪酬遠低于喬鋒智能的員工薪酬。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喬鋒智能的銷售人員平均薪酬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差距不算太大,喬鋒智能的銷售人員平均薪酬為14.03萬元/年/人、16.45萬元/年/人、22.36萬元/年/人,可比公司平均值為16.54萬元/年/人、16.97萬元/年/人、24.32萬元/年/人。
公司管理人員平均薪酬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差距不小。2019-2021年,喬鋒智能管理人員平均薪酬為11.61萬元/年/人、11.54萬元/年/人、17.54萬元/年/人。可比公司平均值為19.83萬元/年/人、18.98萬元/年/人、21.61萬元/年/人。
4、2019年94.75%員工未繳納公積金
除上述內控瑕疵外,喬鋒智能還存在未繳納員工保險和公積金的情況。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2020年,喬鋒智能未繳納保險人數分別為27人、4人。
招股書顯示,2019年,喬鋒智能的員工人數552人,繳納公積金的人數為29人,占員工人數的比例為5.25%。2019年未繳納公積金的人數為496人,占員工人數比例89.86%。另外,自動放棄、退體返聘等原因未繳納公積金的有27人。
為了IPO上市,喬鋒智能才陸續落實了員工保障制度等問題,2021-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為全體員工繳納了保險和公積金。
喬鋒智能稱,公司存在部分員工未參繳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情況,公司積極進行了規范,通過對員工進行說明、宣講、引導等方式調動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的積極性,并為外地員工提供宿舍。報告期內,公司逐步提高員工繳納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的比例,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為超過90.00%的員工繳納了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
三、2022年首現增收不增利,凈利潤或下滑最高至13.87%
從行業來看,我國機床行業市場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較低。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數據,2020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共5720家,其中金屬切削機床企業共計833家,占比14.56%。
喬鋒智能主要從事數控機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通用設備、消費電子、汽摩配件、模具、工程機械、軍工、能源、醫療器械、航空航天、5G通訊等眾多下游行業。其主營產品屬于金屬切削機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估算,2020年度,喬鋒智能機床收入占我國金屬切削機床市場份額的比例約為0.66%。
業績方面,2019-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營業收入分別為4.56億元、7.67億元、13.10億元和8.6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914.83萬元、1.24億元、2.31億元和1.09億元,可以看出,其營收凈利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喬鋒智能的主營產品包括:立式加工中心、龍門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其他數控機床。立式加工中心是營收大頭,2019-2022年上半年,其營收占比分別為84.95%、83.79%、82.95%、81.33%;龍門加工中心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0.74%、11.14%、11.20%、9.44%。
然而,針對于2022年全年的業績,喬鋒智能預測稱,基于公司的在手訂單情況、經營情況以及市場環境,經初步測算,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10.56%-22.20%,歸母凈利潤下滑4.80%-13.87%,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地,打破了凈利持續增長的局面。
2022年凈利潤的下滑趨勢,從毛利率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19-2021年,喬鋒智能的綜合毛利率持續增長,2022年上半年,其綜合毛利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至29.63%;主營業務毛利率則是從2021年就開始下降,2022年上半年,下降6個百分點29.29%。
對于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喬鋒智能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系2022年上半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公司為適應中小客戶的降本需求以及出于提升市場份額戰略目標,并綜合考慮公司備貨、產能、競爭對手定價等多重因素,立式加工中心的定價略有下調,同時,鑄件價格較高,導致產品的單位直接材料成本有所上升。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的立式加工中心的平均單價持續下降,剔除舊機銷售后分別為25.90萬元/臺、23.48萬元/臺、22.09萬元/臺和21.10萬元/臺。
四、多項財務指標有“蹊蹺”
1、高毛利率與低研發費用率相悖
原材料價格上升,拳頭產品價格下降,導致喬鋒智能的主營業務毛利率有所下滑,然而卻還是遠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
2019-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4.06%、35.76%、34.94%、29.29%,可比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則為26.80%、26.67%、27.36%、27.02%,2019年到2021年這三年,喬鋒智能的主營業務毛利率高出同行8個百分點左右。
從研發方面來看,2019-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905.87萬元、2999.21萬元、4466.91萬元和2827.35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18%、3.91%、3.41%和3.27%,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4.68%、4.57%、4.44%、3.68%??梢钥闯?,喬鋒智能的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可比公司。
喬鋒智能共有用182項專利,發明專利17項,專利均是在2021年5月之后取得。2019年和2020年在沒有發明專利的情況下,喬鋒智能產品如何使得公司的毛利率能超越同行8個百分點?
2、調低應收貨款壞賬計提比例,疑虛增超2000萬利潤
隨著營收的增長,喬鋒智能的應收貨款也在水漲船高。
2019-2022年上半年,喬鋒智能應收貨款余額(應收賬款,以及長期應收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合稱應收貨款)分別為2.13億元、3.27億元、3.79億元和5.28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81%、42.62%、28.94%和30.57%;應收貨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77億元、2.84億元、3.51億元和4.90億元,占各期末總資產比重分別為25.74%、25.69%、21.00%和25.86%。其中,喬鋒智能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08億元、1.78億元、2.62億元、3.47億元。
報告期內,喬鋒智能應收貨款的賬齡主要集中在1年以內,1年以內賬齡的應收貨款的占比分別為91.63%、88.43%、87.65%和94.19%。
2019-2022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貨款壞賬準備分別為3592.41萬元、4263.37萬元、2750.31萬元和3768.31萬元。
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2021年,喬鋒智能的應收貨款壞賬準備綜合計提比例低于2020年5.78個百分點,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超5.35個百分點。
2019-2021年,喬鋒智能應收貨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分別為16.84%、13.04%和7.26%,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15.41%、13.29%、12.61%,如果按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計提的話,2021年喬鋒智能應收貨款壞賬準備為4779.19萬元,那么2021年利潤總額將調少2028萬元。
再看應收貨款周轉率,報告期各期,喬鋒智能的應收貨款周轉率分別為1.93、2.84、3.71和3.81,可以看出,其周轉率在持續提升,喬鋒智能稱,主要系公司加強應收貨款管理,與客戶約定的付款條件持續改善所致。然而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差距甚遠。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10.44、9.22、12.02、10.42。
3、存貨計提比例遠低同行
無獨有偶,存貨也存在計提比例遠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情況。
2019-2022年上半年,公司存貨的賬面價值分別為1.58億元、2.66億元、5.75億元和5.88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0.16%、30.53%、44.37%和39.43%,在流動資產項目中,存貨的占比最高。
存貨中,庫存商品和原材料占比排前二,合計占比60%左右。
喬鋒智能稱,公司嚴格按照訂單及銷售計劃進行備貨,但如果市場需求發生不利變化,可能導致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降低,公司將面臨存貨跌價損失風險。
各期末,公司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275.99萬元、318.54萬元、658.36萬元和929.23萬元。
從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來看,報告期內分別為1.72%、1.18%、1.13%、1.56%,喬鋒智能的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比例在同行中墊底。可比公司平均值為3.66%、3.68%、3.05%、3.83%。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