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頭條黯然退市:一只“流量獨角獸”之死
市值曾超百億美元的趣頭條黯然退市。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3月21日,趣頭條發布公告稱,公司于3月14日收到了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工作人員的決定書,將從納斯達克除名。喪鐘為“唯流量論”而鳴,從某種程度上看,趣頭條的隕落不僅僅是一個偶然。當互聯網公司從跑馬圈地的海市蜃樓中驚醒,誰又能承受真實之痛?
市值曾超百億美元的趣頭條黯然退市。
3月21日,趣頭條發布公告稱,公司于3月14日收到了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工作人員的決定書,表明工作人員已決定將公司的證券從納斯達克除名。
趣頭條已選擇不對上述決定提出上訴,這顆曾獲阿里巴巴、騰訊、小米注資的互聯網“獨角獸”神話至此走到終局。
趣頭條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對下沉市場人群的滲透與洞察。其打出“讀新聞可以賺錢”的口號,充分利用用戶工作時間少、工作壓力小的特征吸引了大量用戶,成立兩年后就成功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
然而,成也“補貼”,敗也“補貼”,趣頭條成功引來流量后還未及“消化”就開始大肆擴張,導致內容跟不上、用戶粘度差、廣告商不買賬,最終頂著極高的獲客成本,消失在資本市場的茫茫星海中。
“喪鐘”為“唯流量論”而鳴。
獨角獸之死
3月21日,趣頭條發布公告稱,公司于3月14日收到了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工作人員的決定書,表明工作人員已決定將公司的證券從納斯達克除名。
根據上市規則,上市公司的市值至少為100萬美元時,公司無法重新獲得180天寬限期后合規。該公司也未能滿足提交2022年第二季度中期財務報告以及其美國存托股票的收盤價維持在1美元或更高的要求。
此外,趣頭條目前未能滿足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末或2022年12月31日的6-K表格中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中期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要求。
從當前披露的情況來看,趣頭條已經“放棄抵抗”。公告顯示,趣頭條已經選擇不對上述決定提出上訴,并且尚未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合規計劃或提交所需要的臨時財務資料。
趣頭條誕生于互聯網平臺崛起的年代里,2016年,趣頭條APP正式上線,作為下沉市場三巨頭之一,趣頭條打出了“讀新聞可以賺錢”的旗號,利用下沉市場人群工作時間少、工作壓力小等特點,通過燒錢提供補貼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數據顯示,趣頭條的月活躍用戶數僅兩年時間就達到6220萬,總營收則超過了7億元。
在互聯網平臺普遍“砸錢”買流量的時代,趣頭條也并不愁錢。2017年下半年,趣頭條迎來第一輪融資,獲得成為資本、紅點創投、華人文化的4200萬美元融資。
2018年上半年,趣頭條完成超過2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騰訊領投,小米及其他財務投資者跟投,B輪投后估值超過18億美元;2018年8月,趣頭條引入包括人民網旗下基金在內的戰略投資者,投資額近6000萬美元。
同年9月,趣頭條火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移動內容聚合第一股,募資融資8400萬美元。從成立到上市,趣頭條只用了2年零3個月,速度僅次于瑞幸咖啡。上市當天,趣頭條曾五次觸發熔斷,最高市值突破過百億美元。
上市后,趣頭條為了提高內容建設,還提高了內容分成比例,趣頭條稱,持續提升優質內容創業者的分成收益至6倍以上,并將陸續簽約近千名內容生產者,為其提供高至每月3萬元保底收入。
難以跑通的商業模式
然而,趣頭條以最快的速度“起高樓、宴賓客“,又以最快的速度“塌了樓”。
2018年11月,剛上市2個月的趣頭條就遭到了央視記者曝光,稱趣頭條傳播的內容低俗、低質,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2020年,趣頭條又因廣告亂象被央視315曝光,涉及套戶、美化、案例造假、違法賭博平臺投放等一系列問題。
作為一個傳播平臺,趣頭條在吸引讀者和創作者的時候都在花錢,只有吸引廣告業務的時候是在賺錢。因此,廣告是其主要的賺錢來源。業務結構數據顯示,2019至2021年,趣頭條廣告與營銷收入分別為54.15億元、50.47億元、40.90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7.22%、95.49%、94.26%。
與廣告收入及占比一樣,趣頭條的毛利也在逐年下跌。2019年-2021年,趣頭條的毛利分別為39.29億元、36.1億元、31.7億元;運營虧損分別為27.23億元、10.32億元、11.93億元(約1.87億美元)。
而自成立以來,趣頭條就沒有結束過虧損。根據招股書和財報,趣頭條在2016-2020的凈虧損分別為1090萬元、9480萬元、19.458億元、26.89億元和11.05億元。
進入2021年之后,趣頭條的虧損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呈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根據財報,2021年前三季度,趣頭條的凈虧損分別為1.75億、2.095億和5.836億。
同時,其營收也在逐年下滑,2019-2021年,趣頭條分別實現營收55.7億元、52.85億元、43.4億元。
始終不好看的業績也一直是趣頭條的“心病”,自上市以來,趣頭條就開始發展第二增長曲線,以扭轉虧損趨勢。在2018年和2019年,趣頭條孵化并上線了多項創新業務,其中包括網文平臺“米讀”、視頻平臺“球球視頻”“趣多拍”以及直播平臺“趣直播”等。
然而除了米讀之外,其他業務均不溫不火,以至于最后不得不關停下線。
但用了趣頭條模式的米讀也走了趣頭條的老路,憑借補貼在短時間內吸引用戶和資金以后,又迅速走了下坡路。同期,互聯網巨頭也都盯上了網文這塊肥肉,如節跳動旗下的番茄小說和秀聞科技、百度旗下的七貓小說以及B站入股的掌閱科技等等,米讀和趣頭條一樣,也輸在了內容上。
此外,趣頭條還曾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減虧計劃。2019年第三季度,創始人譚思亮稱,將執行長期可持續增長戰略,對成本和費用進行約束,即減少平臺補貼。
但本就是依靠補貼才吸引來的流量也因此流失。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趣頭條的月活用戶為1.247億,日活用戶為3230萬,用戶每天平均使用時間長為50.3分鐘,三個數據較2019年同期都有所下滑,并在2021年延續下降趨勢。
2021年4月21日,趣頭條發布公告稱,基于長遠的內容規劃,將于2022年6月30日停止自媒體創作平臺的服務和維護,并在當天下線上傳內容入口,通知提示自媒體創作者盡快提現和注銷賬號。
上述公告,也被外界視作趣頭條正在逐漸隕落的一大信號。
燒錢時代落幕
趣頭條之死,癥結究竟在何處?
回到趣頭條誕生之年,彼時,互聯網重構產業鏈之風盛行,互聯網資本沖進各個傳統領域進行降維打擊。以傳媒行業為例,今日頭條、趣頭條等內容聚合平臺重構了內容分發機制,并以此從傳統媒體的廣告營收中分得一杯羹。這從某種程度上看,是不同產業形態之間效率維度的降維打擊。
通過對傳統行業降維打擊并站住腳跟的獨角獸們有著大同小異的經營思路——通過砸錢、補貼的方式吸引流量,基于流量尋求變現機會,進而發展壯大贏得市場競爭,實現良性循環。
但將目光移回互聯網企業間的競爭,事情遠沒有理想模型中那么簡單美好。互聯網流量總有上限,先發可以制人,后發者若沿襲前者老路,就只能在線性競爭中彼此“互卷”,更具象的說法就是——燒錢。這幾乎是當時各行各業圍繞流量展開競爭的核心思路。
從OFO到瑞幸,從滴滴到拼多多,近幾年來的每一只獨角獸的誕生,都伴隨著激烈的流量斗爭以及巨額的資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被堆到場中,真實與虛假的需求一同被名為“流量”的鼓風機吹起,泡沫漫天,掩蓋著一棟棟高樓。
事實證明,上述商業競爭行至最后,能屹立不倒的高樓已經所剩無多。迎接理性光芒凝視后,每一個獨角獸都必須交出答卷——如何持續盈利。
滴滴搭建了遍布全國的出行體系、拼多多將電商的根系扎進了三四線小城并觸達了數以億計的鄉村農戶、瑞幸則將咖啡消費打造成了新消費領域的最熱風口,至于今日頭條,憑借降維打擊般的技術能力,幾乎包攬了互聯網流量的總和……
反觀趣頭條,與同期的獨角獸相比,似乎并沒有任何一個突出長項。算法不及今日頭條,財力不及抖音、快手,用一個更具象的語句來描述趣頭條,它留住流量的方式仍然是補貼,補貼讀者,來做慈善。
資料顯示,自趣頭條上線以來,就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分給了用戶,這一點也在譚思亮的一段采訪中有所提現。據了解,當被問及為何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都在補貼創作者,趣頭條選擇了補貼用戶時,譚思亮的回答是,即使給作者補貼,也很難買斷內容,不如先抓住讀者。
然而,這種燒錢補貼的方式,在那個“各自背后有神仙”的時代極易復制,也極易被超越。一旦公司資金不足,開始降本增效、減少補貼,就斷了趣頭條獲客及留客的唯一方式,造成自有供應鏈斷裂后,公司也自然會被淘汰。
一只獨角獸死在了2023年的春天,喪鐘還將為誰而鳴?
責任編輯 | 黃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