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禍不斷、創新不足,光明乳業的“敗局”十五年前已注定?
行業內卷之下,光明乳業積重難返,每況愈下。
文|小魔丸? ?來源|博望財經
2002年光明乳業率先上市,以50.22億營收領跑全國乳業,隨后成功率先上市成為“中國乳業第一股”,彼時,其市值相當于11個蒙牛,風光無限。本以為是蒸蒸日上的開始,沒想到上市即巔峰,自首任董事長王佳芬離職之后,光明業績一路下滑,自2016年起,其營收從沒有超過300億元。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止4月7日,蒙牛總市值1314.19億,伊利市值1864.64億,而光明乳業為145.31億,不到伊利的十分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光明的下跌還在加速。最新業績公告顯示,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282.15億元,同比下降3.39%;歸母凈利潤3.61億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凈利潤1.69億元,同比下降61.08%。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公司扣非凈利虧損達1.13億元,創10年來最大單季度虧損額。另外,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光明乳業總體市占率僅3.20%,而伊利為24.2%,蒙牛為21.3%。
無論是市值、營收、還是市場占有率,光明乳業早已和當年的三強不在一個量級,馬太效應之下,乳業市場第一梯隊的格局也從三足鼎立變成伊利、蒙牛的雙強爭霸。回眸光明21年歷程,昔日王者的掉隊,其實有跡可循。
爆款難尋,背后是渠道、營銷的雙掣肘
所有消費品牌的破圈走紅幾乎都離不開一個爆款邏輯。
無論是可口可樂、元氣森林、妙可藍多,都會有將其中一個單品做到品類第一的策略。2009年光明乳業推出“莫斯利安”,銷售額一度突破60億,不過這也成為至今為止光明唯一的爆款。時至今日,很少有人記得,在國內常溫酸奶領域中,莫斯利安曾經是力壓安慕希跟純甄的存在。
爆款難尋的背后,光明乳業的渠道和營銷短板暴露無疑。
低溫奶一直是光明的主打產品,時至今日,光明乳業依舊以15%的市占率占據低溫奶市場的龍頭位置,可是,優勢早已不勝當年。由于低溫奶的冷鏈運輸成本高昂,再加上只有7天的保質期,要想進入家樂福此類的大賣場,要比伊利、蒙牛的常溫奶多付5%-8%的渠道費,高昂的成本必然限制渠道的拓展。
由于客觀因素限制,光明乳業的主要戰場只能在華東和華南,而在更為廣闊的華北、西南、西北等市場,光明乳業完全不具備優勢,以至于被伊利和蒙牛憑借對全國多層級渠道的掌控力快速甩下牌桌。在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看來:“渠道滲透不力以及區域性特質制約了光明乳業的發展。”
渠道之外,光明對于營銷的投入似乎一直佛系。在乳制品“一半兒靠營銷的邏輯下”,光明越來越失去存在感。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經銷商在減少。最新年報顯示,光明乳業2022年經銷商總量不增反減。其中只有上海地區經銷商增加54個,而外地經銷商減少了高達199個。所以,如果你細心就會發現,光明奶開始越來越難在超市找到,即便有也是處于“角落”的位置。
營銷層面,2016年,光明乳業的廣告宣傳推廣費曾高達38.68億元,占銷售費用比重為68.84%。而剛剛過去的2022年,光明的廣告支出已經降至8.14億元,占銷售費用比重23.43%。7年間,公司的營銷投入直線下降。
沒有活躍度的光明,在消費浪潮之下慢慢被人忘記。不過,2022年30年老將黃黎明接任掌門人,試圖力挽狂瀾,推出爆珠酸奶、高鈣奶酪棒、一品咖啡棒冰……一眾新品,但奈何收效甚微,畢竟,時代變了。
6年4度換帥,逃不出體制的桎梏
除渠道與營銷短板之外,對于光明的掉隊,高層動蕩是不可不提的因素之一。
2008年“乳業女王”王佳芬卸任光明董事長,2009年郭本恒接任董事長,推出了國內首款常溫酸奶莫斯利安,這也成為了光明乳業的營收新動力。然而好景不長,2015年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因貪污受賄被調查,同年8月,光明集團原董事長王宗南因為挪用公款和受賄罪被判刑。隨后張崇建、朱航明分別接任光明乳業董事長和總經理。
2018年中報發布前,光明乳業董事長張崇建、總經理朱航明、董事桑樹德,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王偉先后辭職,內部傳言正是因為業績下滑。2019年濮韶華上任,但此時光明乳業已經元氣大傷。短短3年后,2021年年底董事長濮韶華、總經理羅海相續辭職。2021年10月27日,光明乳業提名30年的乳業“老兵”黃黎明為接班人。
持續的內部人事動蕩,暴露的是內部管理的漏洞和混亂局面。管理層動蕩不安,直接導致光明乳業的市場戰略、產品布局、市場營銷等必然缺乏連續性,對市場反應不夠靈敏,內部不穩嚴重影響光明的發展,從低溫奶、常溫奶到奶粉,屢屢被強勢反超。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直言:光明要想起死回生,首先得有一個給力的管理團隊。
食安問題頻出,賽道擁擠突圍艱難
眾所周知,食品安全是乳制品行業的紅線。
截止4月10日,在黑貓投訴平臺關于光明乳業的投訴達277起,更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奶品變質發酸、出現異物等等。其實不難理解,就財報數據而言:2022年存貨金額高達41.97億元,存貨高企的背后反映出企業市場話語權薄弱,產品缺乏競爭力。
再看研發,2020-2022年,光明乳業研發費用分別為7284.89萬元、8925.94萬元、8466.15萬元,分別占其總營收的0.29%、0.31%、0.30%。而對比伊利,2020-2022年三季末研發費用分別為4.87億元、6.01億元、5.33億元。研發投入相差數倍,在營收凈利雙降之下,沒有更多資金布局上游研發,從而更無法保證產品質量最終惡性循環。
隨著國內冷鏈物流運輸服務的成熟,已經有更多的品牌進入擁擠的低溫奶賽道,除頭部伊利、蒙牛、飛鶴等等之外,君樂寶、三元等也以黑馬之勢搶奪市場份額。2022年光明乳業大推新品,如光明益菌多小藍瓶、光明鍵能JCAN纖體高手、光明小小健能益生菌…但對于已經站在懸崖邊上的光明,或許更應該夯實底盤、嚴格把握品控、先穩定軍心,并慢慢補齊短板。拼研發、拼渠道、拼營銷幾乎難有勝算,利用多年來積累沉淀的部分忠實用戶口碑聚焦強推大單品,或成為一個逆風翻盤的突破點。
對于董事長黃黎明定下的2022年目標:“實現營收317.77億元,凈利潤6.7億元。”光明乳業分別只完成了年度目標88%、53%。而2023年,公司全年經營計劃為:爭取實現營業總收入320.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資產收益率大于8%。多方差距之下,任重而道遠。
光明乳業從無限可能到如今漸漸成為市場棄子,更多的原因實屬人禍,如今,老將黃黎明臨危受命,外界頗多期待,但能否帶領光明乳業實現突圍?仍需要時間的檢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