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場戰事,大廠大佬瞄準大模型
一石激起千層浪,年前ChatGPT的橫空出世給人工智能領域帶來的震撼,不僅余熱未消,反而更加火熱。
來源/柒財經 作者/華秋實
這股浪潮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互聯網科技圈表現尤甚。最新的消息是在4月11日,阿里云宣布阿里所有產品未來將接入通義千問進行全面改造,并開放通義千問,為每家企業打造專屬大模型。
僅此前一周,多個廣為大家熟悉的企業,相繼披露在大模型領域的最新進展:昆侖萬維和商湯科技分別發布大模型產品“天工”和“日日新”;華為云對外介紹盤古大模型;京東將在今年發布新一代大模型“ChatJD”;360則將于近日開啟基于360GPT大模型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矩陣“360智腦”的內測……
論捷足先登,當屬百度,在一個月前已發布類ChatGPT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讓人領略了一番它的文學創作能力。而接下來,騰訊、字節跳動、同花順等企業的AI大模型產品也將陸續亮相。
可以說,從算力到應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在AI大模型這條賽道上按下了狂飆盤。
科技大佬聯袂登臺
除了科技大廠紛紛下場外,大模型的這股熱潮,也點燃了諸多科技大佬的創業熱情。如果按照背景來劃分的話,可以將他們分成“大佬隊”“大廠高管隊”和“學院派”幾大隊伍。
最被外界看好的“大佬”當屬王小川。4月10日,離開搜狗已經500多天的王小川低調亮相。在媒體溝通會上,他正式宣布開啟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創業,與前搜狗COO茹立云聯合成立人工智能公司百川智能,旨在打造中國版的OpenAI,研發并提供通用 AI 服務、基礎大模型及顛覆性上層應用。
大模型研究首先比拼的是專業人才。王小川表示,過去幾個月,百川智能以前搜狗團隊為基礎,快速融合來自知名科技公司的核心團隊,預計在4月底公司將打造一只50人規模的精英團隊。
最高調的“大佬”非前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莫屬。2月,王慧文發布了一則“AI英雄榜”,打響2023年大佬下場AI創業的第一槍。他宣布打造中國的OpenAI,成立“光年之外”,個人出資5000萬美元,估值2億美元,自有資金占股25%。3月8日,美團創始人王興宣布以個人身份參與“光年之外”的A輪投資。
AI大牛李開復也是高調入場。3月19日,其在朋友圈宣布成立Project AI 2.0公司。
在“大廠高管隊”中,一部分是趕著AI熱潮選擇離職下場創業。3月20日,素有“AI框架領域第一華人”之稱的阿里VP賈揚清從阿里離職。據傳新創業方向,就是關注包括大模型在內的AI應用。
另一部分則是在前幾年就已經入局創業。快手前MMU李巖在2022年下半年成立了AI公司“元石科技”,主要進行多模態大模型的研發;曾擔任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的周伯文在2021年成立的銜遠科技,入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則是在2020年底開始訓練自己的大模型UCLAI。
以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為代表的“學院派”也不甘示弱。如“智譜AI”,便是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唐杰教授創立,在去年9月就獲得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交互式人工智能(CoAI)課題組教授朱小燕和其學生黃民烈團隊領導的聆心智能,也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清華系NLP(自然語言處理)隊伍,他們先后提出過SentiLARE、StoryGPT等預訓練模型。
復旦大學的大模型靈魂則是復旦邱錫鵬教授團隊。今年2月,這個團隊攜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發布了“國內第一個對話式大型語言模型MOSS”。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勵志話語中有一句,開始行動就算成功了一半。但這句話絲毫不適用于大模型。
業內人士稱,全國做大模型的人才規模僅100人左右,在市場上屬于“一將難求”的狀態,僅此一項要求,就淘汰了何止99.9%的公司和躍躍欲試的大佬。
更何況大模型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華為大模型負責人田奇就表示,大模型開發和訓練一次就需要1200萬美元。也難怪在王慧文宣稱出資5000萬美元時,被海通證券分析師鄭宏達一頓diss,“互聯網的人啥都不懂,就只會營銷,一點都不踏實”。
不過,與這些“人精”大佬靠著極強的匯聚資金和人才整合能力,才獲得難得的入場券不同,盡管大模型是在ChatGPT大火之后才更多被鎂光燈關注,但互聯網大廠們早已開始行動并取得了一定的積累。
例如最先發布類ChatGPT“文心一言”的百度。王小川表示,創業搜狗的背景是他帶領團隊做大模型的最大優勢。“搜索就是做語言,在 AGI 方向,做語言是很大的優勢。”
話說到這里,百度自然也有話語權。在AI領域,自2012年成立AI部門開始,百度在10年時間里累計投入到AI方面的研發費用超過了1000億元,是全球大廠中極少數具有能支撐訓練大語言模型的公司。在2019年,百度推出了文心大模型ERNIE 1.0。目前,ERNIE 3.0每天接受數十億用戶的搜索請求和其他百度移動生態App的訓練。
作為阿里的研發大腦,阿里達摩院也從2019年開啟了對大模型的研究,并在2020年初啟動了中文多模態預訓練模型M6項目。2021年3月,M6于首次發布,后來通過480塊GPU更迭至萬億參數,并成功在10天內訓練出10萬億模型,其參數規模與GPT-3相當,但能耗僅為其1%。去年9月,阿里達摩院發布了通義大模型底座。
不過,相較于展示通義千問的技術硬參數,阿里云更熱衷展示它為業務帶來的想象空間。所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就表示,阿里巴巴所有產品未來都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改造。而“我們將開放通義千問的能力,幫助每家企業打造自己的專屬大模型”,則有點當初阿里云搶占云計算市場的味道了。
同樣是基于自身優勢,騰訊公司則于上月底對外發布了全新的AI智能創作助手“騰訊智影”。AI大模型方面,2022年4月,騰訊首次對外披露“混元”大模型研發進展—“混元”集CV、NLP、多模態理解能力于一體。去年年底,騰訊“混元”進一步推出國內首個低成本、可落地的NLP萬億大模型,并再次登頂自然語言理解任務榜單CLUE。
根據田奇的介紹,華為云從2020年9月開始推動立項。2022年11月,盤古氣象大模型、盤古海浪大模型、盤古金融OCR大模型同期亮相。
目前,這幾大模型已經陸續投入應用。其中,盤古CV大模型覆蓋了工業質檢、物流倉庫監控、時尚輔助設計等行業;盤古NLP大模型覆蓋了智能文檔檢索、智能ERP、小語種大模型等領域,比如去年交付了一個阿拉伯語的千億參數大模型;盤古科學計算大模型也用在了氣象預報、海浪預測等方向。
值不值得投?向左還是向右?
據瑞銀此前預計,整個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市場規模或高達1萬億美元。
資本是最敏感的。ChatGPT在語義理解和內容生成方面的突破性表現,直接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諸多ChatGPT概念股大漲。
以三六零公司為例,喜歡搶風口的三六零,曾經跨界至瀏覽器、手機、智能家居、國產游戲以及新能源車等領域,但都沒掀起多大風浪。如今在這波熱潮下,集人工智能、數據安全和ChatGPT于一身的三六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截至4月4日收盤,三六零股價報收20.08元,漲4.58%,總市值1435億元。而在今年年初,三六零股價僅為從6.54元,漲幅超200%,市值大漲967.43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1月微軟被傳投資100億美元與OpenAI合作所帶來的羊群效應。
但在清明節過后,此前連續上漲的ChatGPT概念股迎來集體回調。截至4月12日收盤,三六零股價已經跌至16.90元,相比4月4日,市值跌去200多億元。有業內人士表示,從估值上看,很多上市公司的股價,已經逼近市場能夠炒作的極限了。這次ChatGPT大跳水,資本“收網”的味道很濃。
不過在一級市場,即便大模型自帶“真香”定律,但基于其自研所需動輒數億元的“鈔能力”,VC表現了出看多投少的態度。據獵云網,有投資人直言,真實情況是項目根本搶不起來。一是估值體系還不成熟,二是國內存在商業化落地以及時機的不確定性。
確實,雖然AI大模型帶來了革命性的技術革新,但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仍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源投入。
而當下中國AI大模型的發展階段,按照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的說法,則是“正處在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業化的早期階段,存在核心技術不成熟、成熟落地場景較少、生態系統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另外,這一領域帶來的安全問題也十分值得關注。就連一向以腦洞大開著稱馬斯克,近日也與上千名人工智能專家及AI行業高管簽署聯名信,呼吁暫停訓練比OpenAI推出的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至少6個月,理由是這種系統對社會和人類構成潛在風險。而基于數據隱私的考慮,意大利已經禁止使用聊天機器人ChatGPT,并限制開發這一平臺的OpenAI公司處理意大利用戶信息。英國、法國、德國甚至ChatGPT的大本營美國等也提出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就在通義千問發布當天,國內也出臺了相關完善政策。4月1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給出較為詳盡的規定。
但不論如何,在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眼里,深度學習算法已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標志。那么,已然投身大模型的公司該如何做?或許正如阿里云智能CTO周靖人在阿里云峰會所說,不應追求速勝,而是應該堅持打“持久戰”,花時間將上述問題一一填平,筑牢發展的根基,從而在這場不可缺席的較量中保持底氣和信心。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