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五連降、80億元訴訟未結案!大連銀行如何打好經營戰?
“掌舵者”如何改善盈利能力、圓夢IPO?
作者/付影??來源/獨角金融
銀行年報向來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多家銀行已經披露凈利潤增速實現增長時,大連銀行仍然在走下坡路。
根據大連銀行發布的2022年度報告顯示,去年該行凈利潤為6.51億元,較此前一年下降18.79%,這已經是該行連續5年凈利潤下滑。
圖源:年報
在大連銀行業績不如人意的背后,該行內控方面也并不理想。此前經歷員工違規放貸、原行長利用職務便利給不合規的企業違規放貸等問題困擾,近年,又因違規掩蓋不良資產、個人經營貸款貸后管理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而收到監管罰單。
就在1月末,僅上任兩年半的大連銀行原董事長彭壽斌辭職,目前暫由副董事長、行長王旭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還沒來得及上市的大連銀行,今年業績和內控管理能有起色嗎?
凈利潤連跌5年
大連銀行的前身是大連市城市商業銀行,成立于1998年,是由當時的大連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2014年,受地方經濟下行、經營不善、股東大連實德集團破產牽連等諸多因素影響,大連銀行風險爆發,成為了一家問題銀行。2014年底資產質量一度跌入谷底,當年不良率達5.59%。
2015年,作為四大AMC公司(即“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資產”)通過增資入股,并承接百億風險資產的方式重組了大連銀行。2016年東方資產又受讓了部分原股東的股份,持股比例達到50.29%并延續至今。
2022年年報中,大連銀行表示,依托東方資產雄厚的股東資源,在不良資產化解、增強資本實力、發揮多牌照協同作用、流動性支持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截至2022年末,大連銀行個人存款余額為1290.9億元,較年初增長26.6%,占總存款的比重為42.81%;個人貸款總額為471.1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7%。
但結合業績來看,大連銀行即便背靠“大樹”也難乘涼。
2018年以來,大連銀行凈利潤連續5年下滑。2018年至2022年,大連銀行凈利潤分別為16.31億元、12.51億元、10.4億元、8.02億元、6.51億元,降幅分別為10.14%、23.3%、19.73%、20%、22.9%、18.69%。
從利潤表來看,大連銀行營業收入的大頭為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三大指標。而去年三大指標有兩項出現下滑,導致這家城商行業績再次下降。
2022年大連銀行營業收入57.75億元,較上年下降27.27%。其中,利息凈收入為38.73億元,同比下降35.23%,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7.38億元,較前一年的7.62億元相比下降3.15%。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稱,大連銀行還需繼續深耕區域市場,為區域提供系統性、多元化、便利性的金融解決方案,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不斷強化金融科技的應用水平,諸多業務面臨金融科技的介入和轉換以適應金融行業高度科技滲透的新時期發展需求,在這些方面優秀的銀行人才儲備可以加速補齊其開展新業務的短板,進而優化運營成本,提升客戶黏性,增加多元化產品、合作伙伴接入端口,增加手續費和傭金收入。
與此同時,大連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也處于高位。2022年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2.92億元,同比增長3.1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5%,較上年末增加0.04個百分點。
為化解不良貸款,該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不斷壓實責任,強化落地執行。結合全行戰略規劃風險處置要求制定工作任務,研判重點案件,推進有財產案件的執行程序,實現以訴促收。
80億元訴訟未結案,至少“踩雷”三家信托機構
業績表現不佳外,大連銀行還陷入糾紛案件中。截至2022年末,大連銀行作為原告的未決訴訟案件標的額為69.02億元,該行作為被告的未決訴訟案件標的額為11.7億元。
圖源:罐頭圖庫
從公開的信息看,近年該行與信托機構的糾紛至少發生三起。
2022年7月13日,根據華林證券的公告,大連銀行作為對紅博會展信托受益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下稱“紅博信托計劃”)的原始權益人,因對紅博信托計劃違約責任存在爭議,該行起訴華林證券支付包括認購本金及收益損失、仲裁費以及律師費等共計3.34億元。
較早之前的2022年5月27日,大連銀行上海分行發布了“關于安信安贏42號-上海董家渡金融城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受益權資產的招商公告”。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安信信托(600816.SH)逾欠大連銀行受益權本金11.2億元,逾欠應分配收益約2.75億元,本金及應分配收益合計約13.95億元。
安信信托“踩雷”董家渡項目,曾是行業內的“大事件”,這起事件還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11月,剛剛揭牌三個月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聯合上海外灘投資、上海佳渡置業,拿下了董家渡13、15地塊,成交價為248.5億元,刷新上海地王紀錄,價格僅次于2009年廣州亞運村255億元的總價地王。
2016年12月30日,安信信托發起“安贏42號·上海董家渡金融城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安贏42號”),總規模240億元,用以收購中民投持有的36%和上海佳渡置業有限公司持有的9%,共計45%的上海董家渡金融城項目45%股權。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截至2018年9月30日,“安贏42號”累計募集資金162.5億,其中優先級121.9億,劣后級上海逸合認購了40.6億。優先級的認購人中有5家銀行、1家財務公司與部分個人投資者,大連銀行便是其中五家銀行之一,共認購了24.7億。
但2019年1月底,中民投出現流動性危機,負債壓力之下,中民投低價拋售了董家渡13、15號地塊,綠地121億接手中民投董家渡項目的50%的股權,這讓安信信托遭受了重創,安贏42號也不斷宣布逾期,這才導致了大連銀行關于“安贏42號”的資產處置。
同一天,大連銀行還掛出了另一份有關安信信托的資產招商公告。公告顯示,在安信信托發行安信創贏118號期間,大連銀行以9.39億元購買了該信托產品,但截至2021年12月末,安信信托未償還本金及利息(1.69億元)。后來,安信信托作為信托管理人,向安信創贏118號的主體山東省嵐橋石化有限公司提起訴訟。
再往前追溯,就會發現大連銀行與安信信托的糾葛遠不止于此。
根據2020年4月20日安信信托發布的“訴訟公告暨前期訴訟進展公告”,上海金融法院于2020年4月3日向安信信托出具了兩份《應訴通知書》,原告均為大連銀行,兩起案件涉訴金額分別為6.12億元、4.2億元。
2022年7月21日,安信信托發布公告稱,大連銀行已對上述兩起案件撤訴。
圖源:公告
結合前文來看,大連銀行“踩雷”安信信托,所涉金額超過44億元。
大連銀行還曾在2017年8月將5億元信托資金,交付四川信托,投資項目為“四川—信托泓璽一號債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投資期限2年,后來大連信托未贖回成功,將四川信托告上法庭。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銀行要避免此類風險事件,一方面需要加強內部風險管控和投資流程的制度化建設,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行業研判并設置相應的風險對沖措施。
除了“踩雷”信托機構外,近期,有知情人士向“財新”透露的內容顯示,2020年8月12日,福建三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三盛實業”)旗下公司煙臺盛祥置業有限公司(下稱“煙臺盛祥置業”)向大連銀行申請房地產開發貸款18億元,貸款期限為3年,三盛實業為該筆貸款提供擔保。
三盛實業是一家以從事橡膠和塑料制品為主的企業,該公司是“閩系”房企三盛集團有限公司起家的產業,后者成立于2013年,經營范圍以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為主,法人代表為林榮濱。早在2009年以前,三盛實業的董事長也是林榮濱,2009年8月開始變更為林早治。
近年來,“三盛系”風波不斷。早在2022年10月份,“三盛實業”官網披露公司解散。截至目前,三盛實業總計被執?的債務超過1億元。此外,該公司還欠廈門銀行福州分行2.85億元,該案已在4月初開庭審理。
而借款方煙臺盛祥置業的日子也并不好過。3月6日,因無法清償約1165萬元債務,煙臺盛祥置業被地方法院立案強制執行。
施工方江蘇南通六建建設集團起訴煙臺盛祥置業對外追收債權的糾紛,已于3?24?在如皋市?民法院開庭審理。
按貸款期限推算,煙臺盛祥置業從大連銀行的18億貸款還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要還款,如果地產項目開工,對于還款是件好事,而一旦延期開工,這筆貸款又能否按時償還?
零壹智庫特約研究員于百程對此分析稱,按監管要求,銀行一般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計入不良。而對于尚未到期的貸款項目出現風險,銀行根據實際情況,分類采取主動措施控制風險。房地產項目風險是各家銀行風險防控的重點,在保交樓的背景下,銀行會通過推動項目開發銷售、并購重組、共建共管等方式推動風險化解。
大連銀行如何走出低迷期?
高管及員工違規放貸事件也曾發生在這家銀行身上。
2000年至2015年期間,大連銀行原行長王某平,因多次利用職務為不合規的借款企業開啟便利之門,收受行賄791萬元。
2020年,大連銀行就曾因為員工給某企業發放貸款過程中,僅對貸款資料做形式上的審查,就發放8000萬元貸款,致使大連銀行損失4789萬元。而李某武與李某川因違規發放貸款,造成特別重大損失,該行為構成違法發放貸款罪。
值得關注的是,大連銀行近來頻收罰單,主要集中在貸款業務上。
2022年4月末,因存在違規掩蓋不良資產等違法違規行為,大連銀行北京分行被罰340萬,7月份大連銀行再因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首付資金審查不到位,被責令改正并處罰款30萬元。
通過統計銀保監會數據,2022年,大連銀行及其相關責任人共收到10張罰單,合計被罰金額為910萬元。
2018年至今,大連銀行2位董事長上任均不到3年就辭職。其中,2018年6月,崔磊接替陳占維,擔任該行董事長。兩年后的2020年8月,大連銀行董事長變更為彭壽斌。2023年1月末,彭壽斌辭職,行長王旭暫時履行董事長職責。
經營管理方面的缺陷,讓大連銀行上市路“可望而不可及”。
作為入選首批上市申報企業名單中的一員,大連銀行對實現A股IPO期盼已久,但在2013年,因自查材料在最后期限內未能提交,大連銀行的名字出現在“終止審查”名單上,并成為當時唯一一家終止上市的銀行。
2015年,大連銀行的大股東曾提出,未來兩三年將助力大連銀行上市,但時至今日,上市步伐并未重新啟動。
柏文喜稱,對于銀行的IPO而言,除了要完成改制和建立起規范有效的治理結構之外,還要有持續盈利能力并達到一定的盈利規模,且不能出現重大的法律、財務以及違反行業監管的“硬傷”。
對于2023年的經營目標和任務,該行在年報中表示,堅決防控金融風險,做優增量資產、管好存量資產、調整資產結構,加快不良資產處置,提升資產質量,穩定負債來源,強化合規經營,守住合規底線。
因此,當下對于大連銀行來說,比上市更為關鍵的是完善內控,業績和資產質量的提升。你認為該行內控管理與經營將如何調整和發展?歡迎評論區留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