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利率與理財收益率“倒掛”,資金“空轉”套利窗口開啟?
信貸需求孱弱傳導至銀行貸款利率。近期,部分銀行的抵押貸款最優惠利率低于理財收益率,兩者的“倒掛”引發市場對資金空轉的擔憂。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銀行貸款利率竟低于理財收益率。
近日,據媒體報道,部分銀行出現貸款最優惠利率與同期理財收益率倒掛或接近倒掛的罕見現象。像興業、廣發等多家銀行當前抵押貸款最優惠利率區間為3%-3.85%。
在貸款利率走低之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卻逐步回暖。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3.97%,高于貸款利率。
兩者“倒掛”的背后一方面反映貸款需求仍處于偏弱狀態,銀行不得不降低貸款利率“攬客”。正如中郵證券表示,一季度以來的信貸高增受到供給端的影響可能更大,整體需求端仍然偏弱。另一方面則是債市、股市的景氣度不斷回升,帶動理財產品收益率向上爬升。
值得注意的是,貸款利率低于理財收益率,會造成資金在金融系統中“空轉”。例如投資者可以通過貸款獲得“低利率”資金,轉而拿去投資“高利率”銀行理財產品,不過資金“空轉”套利不僅有市場風險,還涉嫌違規。
貸款利率低于理財收益率,存在套利空間?
貸款利率下行已成不爭的事實。
六大國有行中,除中國銀行外,其余5家銀行貸款利率走低。例如,農業銀行2022年發放貸款和墊款平均收益率為4.09%,同比下降0.14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工商銀行2022年客戶貸款及墊款平均收益率為4.05%,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建設銀行貸款及墊款平均收益率則從2021年的4.25%下降至2022年的4.17%。
股份行亦是如此。招商銀行貸款及墊款平均收益率從2021年的4.67%降至2022年的4.54%;民生銀行2022年貸款及墊款收益率為4.53%,同比下降0.43個百分點。
而據媒體報道,“現在一些央企國企貸款招標,一年期利率已經低至2.7%甚至2.5%,大額存款利率高的卻達到3%,已經出現倒掛現象?!?/span>
此外,在貸款利率走低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收益率正持續回暖。據招商證券研報顯示,截至4月15日,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以及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財平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9%、4.4%以及4.1%。
兩者之間的“倒掛”也引發市場對資金空轉套利的擔憂。簡單來講,假設客戶從銀行貸出一筆錢,卻拿去銀行理財,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這就產生資金空轉套利,錢兜兜轉轉還是在金融體系。
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套利,在實際操作上仍存在偏多約束。并且,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因為貸款資金被挪用于購買理財遭監管處罰。實際操作的約束和監管的處罰也讓套利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為何“倒掛”?
兩者“倒掛”的背后本質上反映的是信貸需求仍偏弱。
中郵證券表示,實體經濟反饋仍不明顯,一方面是一季度企業中長貸合計投放規模達到6.68萬億元,為歷史最高,但是工業板塊開工率整體水平處于低位爬升狀態,并未達到高位。另一方面,居民貸款近兩個月剛剛出現改善,居民中長貸增長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消費貸則受益于供給端推動。
為了保持規模的穩步擴張,銀行不得不采取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留住客戶”。今年3月銀行體系新發企業貸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29BP,達到3.96%。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別低11和41個基點。
具體到各家銀行,農業銀行2022年短期公司類貸款平均收益率為3.48%,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中長期公司類貸款平均收益率4.1%,同比下降0.17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2022年短期公司類貸款平均收益率為3.44%,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中長期公司類貸款平均收益率4.1%,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
除了對公貸款利率降低之外,個人貸款利率也未能幸免。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個貸最低已經到年化3.65%左右了,但投放依舊比較難。
六大國有行中,2022年個人貸款收益率相比于2021年已有所放緩。農業銀行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則從2021年的4.67%降至2022年的4.64%;工商銀行2022年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則為4.69%,2021年則為4.71%。
與貸款利率下降的趨勢相反,理財收益率則逐漸擺脫去年大幅下滑的困境,掉頭向上。
除上述提到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外,今年以來股市“撥云見日”,帶動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企穩回升。
據招商證券研報顯示,截至4月15日,理財公司混合類公募理財產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為1.8%,較3月中旬上升0.5個百分點,破凈產品數量占比降至20.4%;理財公司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2.7%,較3月中旬回升1.2個百分點。
穩住息差
在實體經濟處于恢復期之際,貸款利率下行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短跑。
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將波及銀行的利息收入,而負債端儲蓄意愿又不斷增強,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今年一季度繼續猛增,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
在資產和負債兩座大山下,銀行凈息差收窄壓力猶大。2022年底,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17個基點,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凈息差首次跌破2%。
據choice數據顯示,瀏覽42家上市銀行的凈息差,僅江蘇銀行、長沙銀行、貴陽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江陰銀行5家銀行凈息差在2022年同比增長,剩余的銀行均在2022年下降。
其中重慶銀行凈息差同比降幅最大,高達32BP;其次便是民生銀行,2022年凈息差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
從六大國有行來看,僅有中國銀行在2022年凈息差同比增加0.01個百分點至1.76%。剩余的5家國有大行的凈息差均同比下降,其中農業銀行同比降幅高達0.22個百分點。
從股份行來看,除民生銀行2022年凈息差“滑鐵盧”外,華夏銀行同期凈息差也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興業銀行同期則下降0.19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銀行息差收窄勢頭并未減弱。農業銀行的凈息差為1.7%,同比下降0.39個百分點;建設銀行同比下降0.32個百分點至1.83%。
如何穩住凈息差已是銀行的“當務之急”,下調存款利率等途徑已成為銀行應對凈息差收窄之舉。
建設銀行也表示,該行一方面繼續調整和優化資產結構,提升高收益資產比例、壓降低收益資產比重,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等方式提升對公、對私客戶的結算資金和低成本資金,同時主動對定期存款進行壓價,并利用部分利率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