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商行與青島前首富決裂?
青農商行股權再被拍賣
來源/猛犸資本局
5月24日,青農商行公告稱,因債務問題,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將于6月28日10時至6月29日10時止在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京東網絡司法拍賣平臺上公開拍賣該行股東巴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巴龍集團”)、巴龍國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巴龍建設”)所持該行的部分股份,涉及巴龍集團持有的6012萬股股份,占青農商行總股本的1.08%;以及巴龍建設持有的1873萬股股份,占青農商行總股本的0.34%。
巴龍建設和巴龍集團同屬“巴龍系”,二者合計持有青農商行7.16%股權。自2022年起,“巴龍系”對青農商行的持股比例持續降低。2023年一季度,“巴龍系”對青農商行的持股比例由上年末的7.20%降至7.16%。倘若本筆股權轉讓成功,“巴龍系”對青農商行的合計持股數將大幅跌至5.74%。
山東省民營巨頭巴龍集團此前因流動性危機備受關注。今年3月,巴龍集團于公眾號“央聯萬貿”發布一則名為《關于巴龍集團生產經營正常 不會破產重整》的聲明(下稱《聲明》),表示“金融機構給予了大力支持,延期還本付息。”
4月28日,青農商行香港中路支行向法院請求,強制執行巴龍集團和巴龍建設8.76億元借款本金及逾期利息、罰息、復利。這也意味著,青農商行正式與巴龍集團劃清界限。
將被拋售上億元股權
青農商行超兩億元股權被公開拍賣!
上述兩筆合計7885萬股青農商行股股權被分為兩筆拍賣。據京東網絡司法拍賣平臺,巴龍集團持有3655萬股的青農商行股票,起拍價1.05億元,報名保證金為700萬元,相關執行案號是(2023)魯0211執2767號。
另一個是4230萬股青農商行,拍賣標的物包括巴龍集團在青農商行持有的股票2357萬股和巴龍建設在青農商行持有的股票1873萬股,起拍價1.21億元,報名保證金為900萬元,相關執行案號是(2023)魯0211執2768號。目前,兩則拍賣均處于“預告中”狀態,已吸引上萬人次圍觀。
上述拍賣平臺顯示,因股票總價值較高,參拍出價需慎重,一旦競買成功,悔拍將承擔嚴重不利后果。買受人競買成交并過戶后成為該上市公司股東,其權利義務受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約束。
這不是“巴龍系”第一次減持青農商行股份,但卻是規模最大的一次。2月7日,青農商行發布關于股東被動減持股份的預披露公告稱,公司被要求協助法院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處置巴龍建設持有的14.46萬股青農商行股票。今年1月末,青農商行公告巴龍建設所持該行股份已解除凍結并減持186.54萬股。在此之前,巴龍建設和巴龍集團屢次質押、出質該行股份,一度引發市場熱議。
不過,即使轉讓成功,不足以改變“巴龍系”在青農商行的“話語權”格局。截至目前,“巴龍系”管理團隊并未獲得青農商行的董事會席位。青農商行2022年年報顯示,巴龍集團黨委書記吳剛擔任青島農商銀行的股東監事。
青農商行于5月8日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前期巴龍建設持有該行的201萬股被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法院要求相關券商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處置。
青農商行相關負責人回復投資者稱:“巴龍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為在我行的貸款提供相關抵質押物,青農商行對涉及貸款已計提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截至一季度末,巴龍集團與巴龍建設合計持有青農商行股份比例為7.16%。”
甜蜜關系破裂?
巴龍集團發布一份超150名員工的聯合簽名,闡述流動性危機始末。
“截至2022年4月,從未與任何企業和個人發生法律糾紛。” 3月16日,公眾號“央聯萬貿”發布一則名為《關于巴龍集團生產經營正常 不會破產重整》的聲明(下稱《聲明》)也證實了上述消息。該賬號隸屬萬貿城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也是巴龍集團官網公示的官方公眾號。
上述《聲明》強調公司屬于“被迫涉訴”。涉訴要追溯至青島港巴龍生活消費品集散中心項目,該項目是巴龍集團與其他機構的合作項目,由巴龍集團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但受多重因素影響,項目土地沒有及時到位,影響了項目正常融資,資金長期緊張無力償還項目工程款和短期拆借的民間借款,員工權益無法保障。
“公司員工5個月沒有發工資,核心團隊長達1年沒發工資,大家依然能夠堅守崗位,老員工幾乎沒有離職,保障了公司正常生產經營。” 巴龍集團在聲明中坦誠其流動性壓力,伴隨該說明的還有一份超150名員工的聯合簽名。
“巴龍系”起于服裝業,興于建筑業和地產業,其創始人姜俊平曾為青島首富。作為山東省民營巨頭,巴龍集團多年被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AAA級信用企業”,企業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服裝行業百強。2010年起,“巴龍系”陸續參股農商行并構建平臺吸引銀行入駐,為平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打包上市。目前,“巴龍系”版圖已拓展至金融、國貿、平臺經濟、冷鏈、食品、服飾、建設等板塊。
金融一直是“巴龍系”近年來最重要的版圖之一。巴龍集團在上述《聲明》中稱,截至2023年3月,公司資產市值約73億元,房產價值約328億元,持有五家農商行股權價值約40.2億。
一直以來,巴龍集團通過質押金融機構股份緩解流動性壓力。青農商銀行上市前,“巴龍系”股東就開始對外質押該行股份,并且一直處于高比例質押狀態。2019年3月青島農商銀行登陸深交所,同年次月,巴龍集團解除質押此前質押給光大銀行37.06%的該行股份,因融資需求,次日再度質押上述股份給前述銀行。
“巴龍系”反復解除質押和質押銀行股權,導致參股銀行的質押比例長期處于高位,也引發參股銀行獨董的“異議”。 青農商行原獨立董事林盛曾就巴龍集團股權質押的議案投出棄權票。
2021年青島農商銀行面向巴龍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的關聯交易預計額度達14.09億元,實際授信14億元。2022年6月末,青島農商銀行面向巴龍集團的授信額度較上一年末還增加了1.95億元。據青農商行2022年年報,巴龍集團為青農商行第六大股東,且銀行與該公司及其關聯企業仍有12.45億元關聯交易額度。
巴龍集團稱,截至今年3月,公司的金融機構貸款49億元,負債率約67%。青農商行一季報顯示,巴龍建設所持有的青島農商行的股份處于凍結狀態,巴龍集團也有部分股份被凍結。巴龍集團曾在3月的《聲明》中表示:“金融機構給予了大力支持,延期還本付息;民間借款方對巴龍高度信任,多次給予我們延期還款;多家供應商也給予了很大支持。”?
不過,據青農商行4月28日發布的訴訟公告,該行香港中路支行與“巴龍系”的兩家公司巴龍建設和巴龍集團存在8.76億元借款本金尚未收回。青農商行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求償還本金及逾期利息、罰息、復利等,并已對上述貸款計提了相應貸款損失準備。
“對于涉及中海外房地產(青島)有限公司、巴龍集團等訴訟,本行將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維護本行合法權益。” 青農商行相關負責人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表示。
針對員工工資發放、公司整體資金流動性情況,時代周報記者致函巴龍集團,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受地產拖累,加速不良資產出清
青農商行起訴巴龍集團,也反映出該行加大存量不良貸款的清收處置力度的決心。
2020年至2022年,青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逐年上升,分別達1.44%、1.74%、2.19%。青農商行對此解釋,2022年不良貸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房地產市場及上下游仍處于調整期,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不良貸款有所上升。
“除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外,對公貸款中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農、林、 牧、漁業,個人貸款受沖擊較大。”青農商行補充。
在5月8日的青農商行業績說明會上,不少投資者表達了對該行資產質量的關切,包括歐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巨額欠款,該行涉及中海外房地產(青島)有限公司、巴龍集團等訴訟。
對此,青農商行也表示,歐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該行貸款提供抵押物,在抵押物具備處置條件時我行將積極采取包括但不限于重新申請執行等措施,及時處置;對于涉及中海外房地產(青島)有限公司、巴龍集團等訴訟,本行將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同時,巴龍集團及其關聯企業為在該行的貸款提供相關抵質押物,該行對涉及貸款已計提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
截至2022年末,青農商行向巴龍集團及其子公司、巴龍建設及其子公司合計發放貸款和墊款12.07億元,較2021年末增加5998萬元。針對目前公司向“巴龍系”公司的發放的貸款和墊款余額,時代周報記者致函青農商行,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截至今年一季度,青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已出現小幅好轉,較2022年末下降0.1個百分點至2.09%。同時業績表現良好,該行營業收入實現26.72億元,同比增長7.23%,歸母凈利潤9.94億元,同比增長5.58%。
針對投資者最關心的2023年不分紅一事,青農商行也坦言,除讓利實體經濟外,該行加大風險處置力度,提升預期信用損失計提水平,夯實未來風險抵御能力;同時,也為“提高青農商行資本充足水平,留存的未分配利潤將補充青農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增強青農商行經營發展內生動力,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
青農商行上一年的資本充足指標也印證了上述觀點。截至2022年末,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由2021年的9.62%、11.27%、13.07%上升至9.77%、11.41%、13.18%,均有所提升。
青農商行對不良資產的出清力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為壓降不良貸款,青農商行提出四步棋,包括重塑信貸流程、更新風控理念和風控模式、前瞻性開展信風險管控和重點領域排查治理,堅持“抓大不放小、一戶多策”的原則。
青農商行表示,將持續優化信貸組織架構和投放政策,推進信貸結構調整,進一步強化信貸管理力度,加大存量不良貸款的清收處置力度,隨著存量風險持續出清,控制新增信貸資產質量,夯實信貸業務健康高質量發展基礎,努力實現資產質量不斷向好。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