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大降價、張勇親自坐鎮,阿里云豪賭IPO
華府畢業生,涌上了西湖斷橋
來源:一號企業家 作者:蕭縉
一號說:華府畢業生,涌上了西湖斷橋
近期,阿里裁員風波持續發酵。
對此,阿里已經回應稱,所謂大裁員、閃電裁員等傳聞,是假消息。
不過,對于阿里六大業務之一的阿里云智能裁員7%,則是獲得證實的。對此,阿里云智能的解釋是,正常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
目前的阿里云智能,已進入“多事之秋”。
其一是,阿里云智能除了裁員之外,增速也逐年降低,今年一季度竟然出現了負增長。目前,阿里云市場份額雖依然處于國內第一名,但是,具體份額卻逐年下滑。
其二就是阿里云智能整體業務從集團分拆出來,準備上市。
如此處境下,準備上市的阿里云智能,能給廣大投資者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裁員
近日,事關阿里裁員的消息,不脛而走,不斷在微博、脈脈等媒體平臺上發酵。有傳言說,阿里的裁員,已嚴重到影響到杭州的房價了。
據傳聞,裁員版塊涉及淘天集團、菜鳥、本地生活、云智能集團、大文娛等。對此,阿里官微的回復是“謠言就是謠言,我們的招聘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2023年六大業務集團總計需新招15000人,其中校招超過3000人。
圖源:阿里官微對裁員傳聞的回復
但是,作為阿里六大業務之一的阿里云智能(以下或有簡稱“阿里云”),被曝裁員比例約 7%,則是實打實的真消息。
對此,阿里云方面已經給予證實,認為此番裁員是正常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阿里云相關人員已還詳細解釋:“此次人員調整的時間為5月份,是在4月底發放完年終獎后啟動的,整體優化比例約 7%,補償標準為 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現。”
針對阿里用招人來回應裁員風波的做法,有業內人士認為,招人和裁員是不沖突的。“估計是裁掉貴的、不合適的,再用更便宜的年輕人來干活,降本增效。”
目前的阿里云智能業務,不僅僅包括阿里云,還包括釘釘等業務,已經實現了盈利。
在2023財年全年,阿里云智能的總收入為772.03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為14.22億元,同比增長24%。而且,阿里云智能業務,在2022財年也實現了盈利,EBITA利潤為11.46億,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當前全球云計算玩家中,能實現盈利的,鳳毛麟角。初步統計,只有亞馬遜云科技與阿里云智能,實現了盈利。
這是因為,云服務市場中實現盈利門檻極高。該行業屬重資產行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等資源,在全球各地建設龐大的云數據中心,因此前期投入大,而獲得回報的時間很長。
阿里云智能能盈利,從原因上分析,有降本增效的因素。云服務行業投入成本中,除了基礎服務成本和資源成本,如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和數據中心等,人力成本也是重要支出,此番裁員,正是阿里降本的舉措之一。
與裁員同期發生的是阿里云的大降價。
4月26日的合作伙伴大會上,阿里云宣布對多款產品進行大幅度降價。其中,OSS深度冷歸檔價格直降50%;數據庫產品的降幅也達到25%至40%不等,這已經超出了外界預期。
裁員、降價同時舉行,難免讓人聯想到阿里云的發展出了問題。
頹勢
在阿里內部,阿里云智能業務,一度是阿里的“第二增長曲線”,發展速度很快,依據其財報數據,營收從2015年的30億元迅速增長到2019年的400億元,2022年營收也超過770億元。
不過,在快速增長之余,“頹勢”已經顯現出來了。
阿里云智能業務一直在增長,但是增速卻越來越低。
2016—2022財年,阿里云智能的營收增速分別是175%、121%、101%、84%、62%、50%、23%,一路下滑。
而且,2022財年四個季度,阿里云智能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0%、33%、20%、12%,也是一路下滑。
2023財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前,阿里云智能業務總收入(包括來自為其他阿里業務提供服務的收入)為245.59億元,同比下降3%。
該季度,在抵消跨部門交易的影響后,云智能業務收入為185.82億元,同比下降2%。這是阿里云營收首次出現負增長。
由此可見,阿里的云智能業務,已經處于收縮狀態。
除此以外,阿里云智能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下降,2020年-2022年,其市場紛紛分別為43%、37%、36%。而四大云服務商的其他三位,市場份額或保持不變,或處于上升態勢。尤其是處于市場份額第二的華為云2022年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3%,處于快速上升態勢。
增速放緩,增長乏力,原因在于近年阿里云客戶的流失。
與其他云服務商不同,阿里云智能起步于電商行業,后將客戶群擴展到消費互聯網企業,包括字節跳動、B站、愛奇藝、小紅書等。譬如,2021年Q4,阿里云智能來自消費互聯網客戶的營收占比48%。
但是,消費互聯網近來年發展緩慢,對云服務的需求降低。尤其是字節旗下的Tiktok這個大客戶的流失,對阿里云智能影響巨大。
2022年,受美國政府制裁,Tiktok不得不宣布將數據遷移出阿里云,將美國用戶的數據信息遷移到甲骨文公司(Oracle)的服務器上。據晚點LatePost報道,當時,阿里云智能收入中,近三分之一來自字節業務。
另外,近年來在線教育與游戲版號的收緊,阿里云智能的客源增量也隨之減少。
早在2021年,阿里云智能就開始轉型。2021年5月的阿里云峰會上表示,阿里云智能做出“全面殺入政企市場”的戰略急轉彎。根據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數據,2021年,我國政務云市場規模達到802.6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到1203.9億元。
目前看來,阿里的此番轉型并不順利。
政務云本就是華為的“根據地”,自2017 年成立以來,華為云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已連續 5 年保持 IDC 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第一,而在其之后的是浪潮云、中國電信、紫光云等。
圖源:IDC
政務信息存儲安全性、穩定性的高要求,阿里云智能作為民間互聯網廠商,又不同于華為云深受政務部門重視,而且還受過“處罰”,2021年阿里云智能曾因未及時向電信主管部門報告安全漏洞,被工信部暫停合作單位資格6個月,所以,很難從華為云,以及移動云、天翼云、聯通云等國有運營商手中搶奪份額。
上市
3月28日,阿里已經宣布啟動“1+6+N”的組織變革,阿里云智能將成為分拆后的六大業務集團之一,集團董事長兼CEO由阿里集團董事長張勇親自擔任。當時,很多媒體解讀此消息時,認為這是張勇對阿里云智能的重視。
其實,早在2022年12月,張勇就代替而張建鋒擔任了阿里云智能的董事長。直接原因是,2022年12月,阿里云香港機房出了一點小問題:
宕機超過10個小時
這是阿里云運營十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故障;而深層次原因,則是阿里云經營的不理想,業務衰退,且轉型不成功。
因此,這也可解讀為阿里云智能頹勢已顯,已到了需要張勇親自坐鎮的地步了。
至于阿里云智能的未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出口就是業務轉型大模型。4月11日的阿里云峰會上,張勇提出了阿里云新一階段的三大策略就是“被集成、大模型和普惠算力”,大模型位列其中。目前,阿里云智能也已經推出大模型通義千問。
但是,大模型是一個燒錢的業務。據國盛證券估算,GPT-3的單次訓練成本就高達140萬美元,對于一些更大的LLM(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介于2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之間。
阿里3月份的“分家式”組織改革,其要點就是自負盈虧,獨立融資,頹勢已顯的阿里云智能有大量資金來支撐大模型的未來發展嗎?
為此,阿里集團將阿里云智能的上市提上了議事日程,準備從一二級市場融資。
阿里的最新財報也顯示,阿里云智能將通過私募融資的方式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并在未來尋求成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如果一切進行的順利,張勇將在未來12個月內帶領阿里云智能實現分拆并上市。
對于阿里云智能上市,其一個重要亮點,就是已經連續兩年持續盈利,這在世界云服務企業中,都是為數不多的,是可以為投資者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的。
但是,阿里云智能的頹勢,不但不擴張,而且走向收縮,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首次出現負增長,創下自2020年以來季度新低,這又能給投資者多大的想象空間呢?
如今阿里云智能的裁員,雖然降低人力成本,能為未來上市的財務數據“美化”提供助力,體現了張勇作為“老財務人”的精算能力,但是,這種“上岸先斬意中人”的做法,無疑是違背馬云創辦阿里的初衷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