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時代紅利逝去了:多地收緊網約車資格
預警的內容是什么呢?——當地網約車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
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編輯/鐸子
工作不好找,就跑跑網約車。在很多人的心里,跑網約車是一條“退路”,多年以來,“跑網約車月入過萬”等新聞也已經深入人心。
但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飯碗,網約車的時代紅利已經悄然結束,網約車行業早已開始內卷,根據近日的新聞,長沙,東莞,三亞,濟南,遂寧等地均已暫停網約車運輸證新增業務,或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
預警的內容是什么呢?——當地網約車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
在任何一個城市,網約車日均接不到10單都是一個糟糕的成績,這也代表著極低的收入水平,當然,除非10單都是所謂的“大活兒”,但這是不可能的。
監管方面而言,中國的網約車從被拒絕到嚴管,再到有序放開乃至徹底放開(資格證門檻不高),再到如今多地收緊網約車措施,這意味著網約車時代紅利的徹底落幕。
這是必然出現的情形,盡管很多人在驚呼“又少了一條退路”,“網約車不再是想跑就能跑了”,然而現實的狀況是,正因為徹底放開后的網約車門檻較低,大量空閑勞動力涌入這一行業,導致行業內卷逐年加劇,而相關監管的職責本來就是保證城市的運力充足且平衡,所以隨著超量的人力進入網約車,監管的收緊是必然的——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全國各地發放的網約車駕駛員證已達540多萬本,網約車運輸證230多萬本,且4月份環比均在繼續增長。近日,長沙暫停受理網約車運輸證新增業務,三亞也宣布,暫停網約車經營許可及運輸證核發業務受理。
一面是網約車越來越多,網約車的用戶規模卻逐漸變少,2021年,網約車用戶規模為4.53億人,2022年,為4.37億人,少了近1600萬。
這種現象和疫情無關,和逐年增多的私家車保有量有關,2020年的12月,網約車平臺總單量為8.1億單,當時疫情仍在肆虐。而在今年4月,這個數字為7.06億單。
僧多而粥少,當下天氣漸熱,單筆者就曾遇到過不拉活不敢開空調的司機,當被詢問新能源車開空調成本很低,為什么還是不開空調時,該司機的回答令人心酸:成本低也是成本,開空調比不開空調一天還是能節省十幾塊錢。
網約車司機數量逐年遞增,用戶規模卻持續減少,與此同時網約車平臺“卷”的程度也在加劇,根據交通部數據,截止3月31日,全國共有307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經營許可。
很多網約車用戶都有直觀的感受,網約車平臺上的優惠券數量在增加,甚至有時候能再次體驗到2013—2016年之間那種“1元坐車”的痛快事兒。
場景是相似的,原因也都是因為“卷”,但當初是滴滴和UBER兩雄爭霸,如今是數十上百家網約車平臺鏖戰網約車江湖。
不同的地方在于,當初網約車司機數量有限,所以平臺之間不僅要搶客戶,還要搶司機,所以當初網約車司機接單容易,補貼高,收入高。但現在各平臺只需要搶客戶,基本不需要搶司機,恰相反,在平臺補貼用戶的同時,客單價低了,司機的收入不增反降。
眾多網約車平臺
當一個市場成為紅海,海里的泳者都不會暢快,而是更容易溺水。司機收入降低,中小平臺的生存境況也類似——融資不到位就得等死。
有網絡觀察家稱,目前網約車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大池子,所以對于監管來說,按下網約車暫停鍵應當是很艱難的決定,但各城市對運力的需求有限,如果不視情況暫停網約車資質發放,勢必不斷加劇網約車市場的惡性競爭,且增加市場的管理難度。
網約車資質的收緊可以說是一種必然,但大勢歸大勢,對于很多普通人而言,這卻意味著少了一條退路。
從2010年至今的13年,多數時間里網約車司機的收入甚至要好于同城的出租車司機,“月入過萬”的宣傳是一種寫實,但隨著市場需求見頂,網約車在很多城市再也不是中高收入行業,而且今后隨著網約車資質的收緊,恐怕很多人再想加入網約車司機行列,就只能去在小平臺上跑黑車。
另外,隨著網約車司機數量的暴增,一些針對司機的騙局也在蓬勃發展,網約車司機為了租車被騙貸款等新聞屢見不鮮。在各網絡平臺上,高薪招聘網約車司機的廣告很常見,但真的去應聘了,司機卻很有可能遇到各種含有“黑條款”的合同,至于廣告允諾的月入過萬,對于絕大多數司機來說,卻只是個夢想。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