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融資超百億,凱賽生物擬引入招商局集團做“靠山”?
上市三年融資或超百億,疊加此番擁有萬億央企“保駕護航”,凱賽生物已然成了合成生物賽道的“香餑餑”。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高瓴、紅杉在內的眾多資本搶先深度“綁定”合成生物賽道。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6月25日晚間,凱賽生物發布定增預案,計劃募資金額不超過66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
作為2020年登陸科創板的合成生物企業,此前IPO募資高達55.61億,而若此次定增成功,也將意味著凱賽生物在三年內融資超百億。
公告顯示,此次定增完成后,招商局將間接持有凱賽生物股份預計超過5%。
事實上,早在凱賽生物IPO前,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銀行就已有“染指”,2019年招銀朗曜、招銀一號、招銀共贏三家“招商系”合計出資超8億認繳凱賽生物新增注冊資本。
萬億央企招商局集團或間接持股超5%
6月26日早間復盤,凱賽生物一度大漲超15%,截至晚間收盤,公司股價收報63.9元/股,漲幅達15.07%,市值報372.7億元。
消息面上,昨日晚間,凱賽生物披露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公告顯示,公司擬以43.34元/股的價格,向上海曜勤生物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上海曜勤”),發行股票募資不超66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
據悉,上海曜勤實則是凱賽生物實控人為XIUCAI LIU(劉修才)家庭控制的企業。發行前,實際控制人劉修才家庭控制公司合計30.82%股份的表決權,發行完成后,按發行數量上限計算,實控人劉修才家庭及其控制的企業合計控制發行人45.14%的股份。
這也意味著此次發行后,公司控股股東由CIB變為上海曜勤,公司實控人仍為劉修才家庭,定增完成后,實控人家庭的控制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增后,招商局集團將通過上海曜勤間接持有公司的股份預計超過5%,成為公司的關聯方,且將有權通過上海曜勤推薦1名董事作為凱賽生物副董事長。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與此同時,招商局還與凱賽生物在業務上將有合作,雙方簽訂了《業務合作協議》,從2024年底開始,雙方提前一年確定后續采購產品形式和采購量,發揮雙方在生物基聚酰胺產品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
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招商局集團已然發展成一家業務多元化的綜合企業,而此次也并非招商局集團首次間接“支持”。
在2019年9月,即凱賽生物上市之前,招銀朗曜、招銀一號和招銀共贏分別出資了49600萬元、27360萬元和3040萬元,以認繳凱賽生物的新增注冊資本。根據計算,每股成本大約為56元。
招銀朗曜和招銀一號的普通合伙人是招銀國際資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后者是招商銀行的全資孫公司。而招銀共贏的普通合伙人是深圳紅樹成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22年7月,凱賽生物有過一次10轉4股的分紅,目前,招銀系的持股成本約為每股40元,三年內浮盈約38.8%(未扣除分紅)。
三年融資百億,核心產品需求疲軟
公開資料顯示,凱賽生物于2020年8月12日在科創板上市,通過IPO募集資金約55.61億元。如果此次定增成功,這意味著其不到三年融資金額超過百億。
據官網介紹,凱賽生物是一家專注于合成生物學行業的企業,公司在該領域深耕超二十年,當前凱賽生物已建立了從基因工程到菌種培養、生物發酵,再到分離純化和化學合成以及應用開發的全產業鏈布局,使得公司能夠更好地改良菌種,提高純化效果。
目前,公司已經掌握了菌種構建與微生物開發、微生物代謝調控和高效轉化、分離純化和聚合工藝等四項核心技術。這些技術在多個項目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對技術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
同時,公司在癸二酸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為全球首家大規模生產癸二酸的企業。在2022年10月,凱賽生物成功實現了癸二酸生物法的產業化落地,填補了國際技術在該領域的空白。
2002年,凱賽生物實現了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產業化生產,成為全球首家成功實現該產品產業化的企業。如今,公司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已經遠銷美洲、歐洲、亞洲和中東等多個地區,在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全球市場份額超過80%。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為止,凱賽生物是全球唯一一家具備戊二胺規?;a能力的企業。
不過,凱賽生物的業績在近兩年有較大的波動,2022年實現營收24.41億元,同比增長3.28%;歸母凈利潤5.53億元,同比減少6.97%;2023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5.05億元,同比減少23.56%;實現歸母凈利潤0.57億元,同比減少67.09%。
分產品來看,公司王牌產品長鏈二元酸等市場需求仍疲軟,2022年公司長鏈二元酸銷量5.87萬噸,同比減少4.48%;生物基聚酰胺銷量1.10萬噸,同比減少22.59%。
二級市場上,雖今日受利好消息影響大漲,但相較上市之初及公司股價高點,當前凱賽生物股價已跌近五成,而不穩定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與市場環境有關。
眾多資本搶灘,誰是合成生物最大玩家?
合成生物也被成為是“上帝之手”,資料顯示,合成生物學利用技術手段讀取、記錄生物體的基因信息,分析基因的功能,并通過改寫、創造和改變基因序列,使其為細胞工廠所利用。
隨著人類對基因編輯的認識逐漸加深,運用合成生物學這一神奇的工具,推動人類進化史的進程,實現無限可能。
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階段目標。業界廣泛期待生物經濟成為我國繼數字經濟之后的新興經濟形態。
合成生物學毫無疑問將成為生物經濟的新引擎,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其應用領域涵蓋醫療醫藥、農業食品、環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個領域,在我國的發展中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新領域和新方向。
根據麥肯錫的分析,預計在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學每年帶來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8萬億美元至3.6萬億美元,到 2025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
全球范圍內,2021年幾乎經歷了一整年的狂歡,美國巨頭Amyris在2021年前四個月持續暴漲;2021年4月底,隨著中國的華恒生物登陸A股,兩家下游的應用型公司華恒生物和此前已上市的凱賽生物持續大漲到2021年底。這一年,凱賽生物股價翻了一倍,華恒生物的股價更是達到了上市時的三倍多。
到了2022年,國內合成生物公司出現超40筆融資,其中包括多筆超億元規模的融資,紅杉、高瓴、經緯、 峰瑞、美團等明星機構紛紛布局,“搶項目”的場景不時上演,就在今年五月底,高瓴資本又一次出現在合成生物“金斯瑞系”公司投資者名單中。
從產業鏈來看,合成生物上游主要為提供DNA合成、基因編輯等底層技術的公司,中游是以菌株改造及自動化平臺為核心的平臺型公司,下游是生產各領域所需產品的應用型公司。
與凱賽生物并肩的行業內頭部包括華恒生物、華大基因、川寧生物、華東醫藥、巨子生物、金城醫藥等。
其中,華大基因在國內設有七個合成基地,為客戶提供就近的引物合成和基因合成服務;川寧生物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已經自主研發出紅沒藥醇,目前該產品已成功進入試生產階段。
當前來看,雖被譽為“上帝之手”的合成生物看似神奇,但在商業化過程中,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努力,從凱賽生物的發展歷程,從建立細胞工廠到實現大規模量產的困難階段,這個階段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投資。
每家合成生物公司都需要投入數十億資金來建設工廠、進行量產并驗證商業能力,因此預備一定研發能力的頭部企業將成為“稀缺標的”,而在一眾資本看好下,創投雙方能否賭贏未來?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