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收費惹爭議,微信支付試水精細化盈利
微信支付的盈利邏輯
來源/花朵財經??作者/劉元
微信支付的道歉產生了奇效。
一周前集體在官網上發布公告,宣稱從7月1日起暫停使用“微信支付服務”的“西北大學、洛陽理工學院、鄭州輕工業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周口師范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七月剛到,就紛紛從網站刪除了之前的公告。
各高校已刪除之前公告?圖源:學校官網
7月4日,花朵財經查詢發現,除了西北大學的官網,還能在搜索列表中看到殘存的公告鏈接外,事件爆發后,媒體著重提及的其它幾家高校都已將公告刪除得干干凈凈,找不到任何痕跡了。
突如其來的集體抵制
有鑒于鏈接已被刪除,最早發出停用微信公告的高校已無從查找,從媒體保存下的公告截圖可以看到,事件的起源是微信支付將于7月1日起對校園場景用戶進行的“精細化管理”。
按照原有標準,微信支付在校園場景統一執行零費率政策,無論是交學費還是在校園餐廳就餐、為校園卡充值等等,都不會有額外的手續費產生,而從7月1日起,“除收學費外,其它收費均會受到限制并收取0.6%的手續費”。
對于校方的理解,微信顯然不太認同,在致歉聲明中,它們特意強調了此次調整“僅針對電商、酒旅等小部分盈利性場景實施”,并且也是“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優惠費率”,對于校園內的“非盈利場景”,則繼續“保持零費率政策”。
為了佐證調整的必要性,微信支付還披露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數字,稱隨著校園場景及商戶數量的持續上升,電商、酒旅等盈利場景大量擠占零費率的教育補貼資源,導致成本不斷高漲,為此承擔的“銀行通道成本超過10億元”。
或許是受到了外界的壓力,在短時間內更新的第二封致歉聲明中,微信支付刪除了這段描述,籠統的將其表述為“成本不斷增加”。
但也正是這個“10億元”,讓外界突然意識到,微信支付原來也有成本的,而其中“銀行通道費用”是讓強如騰訊的公司都感到頭疼的。
商家微信收款有費率?圖源:網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管你是在群里發紅包,還是在餐廳里買單,在網上商城用微信付款,微信支付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所能起到的僅只是提供支付渠道,方便資金流轉的作用。真正負責結算、控制資金流動的還是各類金融機構,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交易過程永遠不可能完全繞開銀行,因此也就不可能省下銀行的通道費。
按照行業中的通行標準,第三方支付機構針對貸記卡(信用卡)用戶的使用,需要承擔單筆約0.5025%費率的通道成本,具體包括不超過0.45%費率的發卡行成本、0.0325%費率的銀聯管理費,以及0.02%費率的銀聯品牌使用費。
如果是借記卡(儲蓄卡)用戶,使用費用略低,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要承擔單筆約0.3825%費率的通道成本,具體包括不超過0.35%費率的發卡行成本和0.0325%費率的銀聯管理費。
綜合來看,用戶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每完成一筆交易,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微信和支付寶需要承擔的通道費率成本,約為0.3825%至0.5025%。
微信支付的盈利邏輯
比例看似不高,但如果考慮到支付規模,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根據艾瑞咨詢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第三方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487.1萬億元,即便都按0.3825%的費率標準計算,涉及到的通道費就有1.863萬億元,足夠直接買下阿里巴巴公司的。
如此高額的費用,顯然不是微信或支付寶能夠內部消化的,將費用轉嫁出去本就是應有之意。
在實際操作中,第三方支付機構通常會將承擔的通道成本,轉移到商家端,這也是為什么消費者會有錯覺,生活中使用微信、支付寶支付,都是免費的。
圖源:艾瑞咨詢
根據博通咨詢發布的非銀支付報告顯示,線下二維碼支付,除教培和游戲等特殊行業費率為0.6%外,商戶收單費率在0.3%-0.38%之間。線上支付方面,則針對不同行業劃分了五檔費率,金融理財相關行業0.15%-0.2%,消費類行業0.4%,一般類行業0.6%,教培、游戲等特殊行業1%,公益繳費類行業0%。
對比上文提到的通道費用不難發現,商戶收單費率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付給銀行的通道費率間,存在一定的差值,而這正是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利潤所在。
圖源:網絡
在騰訊財報中,支付業務相關收入被歸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板塊中,2017年到2022年間,該板塊收入已從433.38億元增加到了1770.64億元,增速遠高于同期騰訊控股總收入的增長。
2022年財報顯示,與支付業務相關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已經成為了騰訊控股旗下的第二大業務板塊,毛利率也從22%穩步提升到33%。支付業務已然成為騰訊控股旗下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賺錢的一個業務板塊。
與之類似的,支付寶業務的利潤更為可觀。根據螞蟻集團曾經遞交的那份招股書披露,公司2019年總收入為1206.18億元,其中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收入519.05億元,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收入677.84億元,整體毛利率更是達到49.83%,無論是收入規模還是盈利能力,比微信同期數據都高出了一大截。
一舉多得的精細化管理
賺錢能力比不上支付寶的微信,之所以這次向高校收取手續費引來諸多吐槽,根本原因就在于,與早期不計成本“零費率”跑馬圈地推廣比起來,當下盈利導向的操作,讓外界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盡管根據2016年3月,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學校和醫院、慈善機構一樣,都屬于減免類,也就是0費率的公益類交易,但這也僅限在學費繳納等特殊的環節,校園內開設的奶茶店、超市等等并不屬于這一范疇,此次微信支付試圖收取的也正是這部分業態的手續費。按照之前的操作,微信支付將它們統一按零費率執行了,畢竟相比其他場景,作為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未來的支付潛力非常高,成長空間巨大。
圖源:艾瑞咨詢
但此一時彼一時,在經過了多年的廝殺后,當前第三方支付市場已經進入到存量市場,形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雙寡頭”,在短時間內,誰也不可能將對手打倒,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合理變現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微信支付所謂的“精細化管理”,也正是此意。根據長橋證券測算,微信支付的商家支付費率提升萬分之一,或是補貼減少萬分之一,便可為騰訊擠出數十億元的稅前利潤。
除此之外,有關部門對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也正在收緊,從這一角度理解,“精細化管理”也符合監管需求。
2021年10月13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銀發〔2021〕259號)》,要求包括小商戶在內的商家,都不能私下使用微信、支付寶個人收款碼收款,必須申請特約商戶收款碼進行收款。
按央行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通知》總體上有助于更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通過改造支付受理終端、申請虛假商戶等手段盜取消費者個人信息。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該條款的出臺,真正的目的是規范管理,堵塞第三方支付漏洞,畢竟個人收款和商戶收款,從資金流向和交易屬性上,都有著本質的差別。
在通過道歉降費平息了各大高校的抵制風波后,7月3日,微信支付團隊悄然上線了可以用微信支付消費生成的金幣來兌換的“提現免費券”,根據測算,每位用戶月內累計最高可領取1.2萬元免費額度,相比以往大幅提高。
在口碑和盈利之間,微信支付正在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