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廣州國資、奔馳的孚能科技欲“易主”,現有股東是否會接盤“上位”?
動力電池競爭進入下半場,電池廠已啟動資產整合。作為科創(chuàng)板“動力電池第一股”的孚能科技,率先宣布“易主”,是否有望更深度并入車企供應鏈,加速扭虧與產能釋放?
來源/環(huán)球老虎財經
科創(chuàng)板四周年之際,迎來首支大股東變更的個股?
7月26日,孚能科技停牌。夜間公告顯示,公司正籌劃股份對外轉讓的重大事項,可能導致控制權變更,鑒于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避免公司股票價格異常波動,將停牌不超過兩個交易日。
截止上一交易日收盤,孚能科技報收于22.03元/股,股價上漲1.80%,總市值為268.38億元。
自2020年作為“動力電池第一股”登陸科創(chuàng)板,獲奔馳投資的孚能科技曾風光一時。此后三年,公司始終深陷營收高增持續(xù)虧損的尷尬局面,去年營收翻倍,凈虧損仍有近10億。
如今三年控股股東減持規(guī)定到期,公司光速宣布易主。去年包攬定增,如今合計持股11.5%的廣州國資,成為市場猜測中可能性最大的“新主人”。
在動力電池競爭愈加激烈,車企積極入股鎖產能的當下,孚能科技是否會迎來一位大股東,幫助公司扭虧為盈?
股權博弈風起
7月25日晚間,孚能科技發(fā)布公告稱,收到控股股東Farasis Energy(Asia Pacific)Limited(下稱: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動人贛州孚創(chuàng)企業(yè)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下稱:贛州孚創(chuàng))正在籌劃涉及所持公司股份對外轉讓的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導致該公司的控制權變更。
同日,孚能科技另一則公告顯示,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動人贛州孚創(chuàng)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減持該公司總股本5%的股份。相關股權轉讓協議等文件將在公告披露之日后的3個月內進行簽署。
對于控股權變更事項,孚能科技相關人士向媒體表示:“這是從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的角度來考慮的?!?/span>
從股權結構來看,截至上述公告披露日,香港孚能持有孚能科技2.43億股股份,占該公司總股本的19.94%;其一致行動人贛州孚創(chuàng)持有孚能科技1713萬股股份,占該公司總股本的1.41%。即控股方當前合計持股約為21.35%,若減持頂格完成,將降至16.35%
除了控股股東,近一個月內,孚能科技另有多位股東宣布了減持計劃。
6月28日,孚能科技公告稱,股東江西立達、北京立達、共青城立達、深圳立達擬減持不超過4669.51萬股公司股份,占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3.84%。7月20日,孚能科技公告稱,股東上杭興源擬減持不超過3641.38萬股股份,不超過總股本的2.99%。
數據顯示,孚能科技主要股東包括三股勢力:控股股東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動人贛州孚創(chuàng)、廣州國資旗下的廣州工業(yè)投控及廣州創(chuàng)興,以及中國國新旗下的私募基金深圳安晏等。
其中,第二大股東深圳安晏持股13.29%,為孚能科技的上市前股東。深圳安晏背后是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2016年8月,總規(guī)模2000億元,首期規(guī)模1020億元,是目前最大的國家級風險投資基金。
2017年,深圳安晏入股孚能科技,上市后賬面浮盈23.57億元,投資回報超10倍,近兩年正有序減持退出。除孚能科技外,深圳安晏還投出了另一家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司,長遠鋰科,后者是孚能科技的上游供應商。?
除了風投基金,市場認為“廣汽系”上位的可能性更大。
當前,孚能科技第三大股東廣州工業(yè)控股持股4.06%,其一致行動人廣州創(chuàng)興持股3.62%,此外還有第四大股東廣州產業(yè)控股持股3.82%。上述三家機構都由廣東市人民政府控股,22年11月通過定增進入,目前合計持股11.5%。
若能接下股東減持股權,廣州國資對孚能科技的持股比例最高可升至16.5%,超越控股方,成為實際控制人。
三年光速“易主”
2020年7月,孚能科技作為科創(chuàng)板“動力電池第一股”,收獲無限高光。
IPO之際,戴姆勒大中華區(qū)投資有限公司,即奔馳中國,以9.045億元持股3%,成為孚能科技第五大股東。曾表示與孚能科技簽署長達10年、累計將超過170GWh的動力電池訂單協議。
上市次年,隨著與奔馳的配套項目實現量產,孚能科技開啟“掃單”,宣布與多家車企的合作,其中就包括廣汽。
2021年,奔馳EVA2和MFA2平臺配套電池下線交付,標志著孚能科技配套奔馳首個正向開發(fā)的全球化純電平臺電池項目實現量產。5月,北京奔馳申報了其EQ系列第二款車型——EQB,配套孚能科技的三元鋰電池系統。當年末,公司合同負債同比增長了1774.23%,主要因為公司預收戴姆勒客戶款項。
同年,孚能科技還進入廣汽三菱供應鏈,定點供應廣汽三菱長達5年,并成為廣汽埃安的第二供應商,2021年為其配套裝機1.4GWh。此外,還宣布與吉利、東風嵐圖、天際汽車、柳州五菱、成都大運汽車集團等達成了優(yōu)先采購等合作關系。
而上述客戶的調整與流失,為孚能科技的產能蒙上不確定性的陰影。
2020年8月,戴姆勒又宣布了與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協議,后者將為戴姆勒生產軟包電池。據戴姆勒方面表示,寧德時代將成為其頭部供應商,保障奔馳下一代EQ產品未來幾年的電池供應,使孚能科技淪為“備胎”。
2020年,北汽集團、長城汽車、一汽集團作為孚能科技三大客戶,以往占其總銷售額85%,但由于這三家車企部分供貨車型銷售不佳,停止了配套電池包的采購,直接導致孚能科技當年銷售額下降逾20億元。
直到2022年,孚能科技仍因產品不良資產減值與召回風波,深陷資金困擾與市場爭議。
IPO時,孚能科技市值超300億,三年后,市值卻不足270億。隨著控股股東所持股份于7月17日解禁,公司第一時間籌劃控制權變更,也令市場唏噓。
2022年11月,孚能科技宣布33.18億定增結果,由廣州國資包攬。
具體來看,廣州國資旗下廣州工控、廣州產控和創(chuàng)興新能源,分別認購11.71億元、11.01億元和10.46億元,將以4.08%、3.84%、3.65%股權,分列第3、第4和第5大股東。性質上,廣州工控和廣州產控的企業(yè)類型均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創(chuàng)興新能源為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其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為廣州工控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據悉,廣汽集團當前已成孚能科技的最主要客戶,貢獻超過四成營收。2020-2021年,廣汽集團均為孚能科技第一大客戶,對其銷售收入占主營業(yè)務收入比重分別為38%、43%。
定增公告顯示,資金投向并非用于建設廣州的電池廠,而主要用于安徽蕪湖的高性能動力鋰電池項目。孚能科技表示,與廣州政府之間目前已有意向性協議,未來會有更全面的合作框架,可能在廣州落戶電池產能,“廣州方面也急需落戶一家動力電池企業(yè)。”
全球前十電池商
孚能科技的“高開低走”與其技術選擇有關。
據悉,孚能科技為國內三元軟包電池的龍頭企業(yè),全部產品為三元軟包技術路線,也是國內唯一專注于軟包三元鋰電池的鋰電池廠。2017-2019年,公司軟包電池產品出貨量和裝機量連續(xù)兩年蟬聯全球第三,國內第一。
對技術路線的“極致專注”是一把雙刃劍。2021年,三元鋰電池裝機量被磷酸鐵鋰電池超過,加上軟包不是主流技術路線,使孚能科技短期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
直到去年,孚能科技全年出貨量躋身全球前十,虧損幅度縮窄,似乎熬過了最艱難時刻。董事長王瑀也在年報致辭中表示,2022是“二次創(chuàng)業(yè)”起步之年。
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115.88億元,同比增長231.0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27億元,燒錢仍兇猛,但同比顯示減虧。2023年一季度,孚能科技實現營業(yè)收入為37.35億元,同比增長144.2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52億元。
在上游資源方面,孚能科技已與前驅體、正極等廠商華友鈷業(yè)、容百科技、杉杉股份等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2021年底,公司與華友鈷業(yè)簽訂的戰(zhàn)略合作協議就包含16.15萬噸三元前驅體的采購。
另外,孚能科技表示,除極個別的大客戶,公司已于2022年完成提價,“與客戶形成了更為合理的價格聯動機制”。
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據韓國SNE Research統計,孚能科技2022年在全球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達到7.4GWh,同比增長215.1%,市占率為1.4%,較2021年上升0.6個百分點,進入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十。
國內市場方面。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盟統計,2022年,孚能科技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占有率為1.82%,裝車量為5.36GWh,排名第八;今年1-6月,孚能科技裝車量為1.87GWh,占比為1.23%,排名國內第九。
就市場關注的新方向——鈉離子電池,孚能科技布局也已有實際新進展。公司此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計劃2023年全面進入鈉電池產業(yè)化階段。
今年6月,工信部發(fā)布了第37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包括兩款搭載鈉離子電池的車型,其中就涉及江鈴汽車與孚能科技合作的車型。天風證券指出,公司“SPS”已經獲得吉利、東風客戶的定點,鈉電產品獲得江鈴客戶的定點,均預計將于2023年內完成裝車。
動力電池競爭愈加激烈,上下游正不斷加深綁定,傳統車企巨頭和造車新勢力積極入股二線電池廠,鎖定動力電池產能。當前,孚能科技是否會找一個“靠山”,承接產能,扭虧為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