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巨震,鋰價裸奔
萬眾矚目的國內碳酸鋰期貨終于面世,但激烈的價格波動遠超市場想象。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7月21日,國內碳酸鋰期貨在廣州期貨交易所(廣期所)上市交易,隨即就出現了開盤一個半小時內幾乎全線跌停的慘況。
到了第二個交易日,跌勢延續,部分期貨合約繼續跌停。當天,除了2401合同外,其余收盤價均在20萬元/噸以下,相比同日現貨價格28.5萬元/噸,每噸期現價差超過8萬元,部分合約價差甚至超過10萬元。
期貨市場跌得如此慘烈,就連不少業內人士也直言“多頭毫無抵抗之力”。
到了第三個交易日,由于期貨和現貨價差實在太大,碳酸鋰期貨價格終于出現技術性反彈,涌現了一波漲停潮。
但在供應過剩、下游需求增長放緩和庫存增加等因素影響下,這波技術性反彈并沒有改變市場對于鋰價的悲觀情緒。
實際上,國內碳酸鋰期貨的推出,某程度就是希望在周期轉換階段,緩和價格暴漲暴跌帶來的周期陣痛。但從目前情況看,要達到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穩”住鋰價
碳酸鋰近年暴漲暴跌的走勢,幾近心電圖。
這個被譽為“白色石油”的原材料,一度在兩年內由不足5萬元/噸暴漲至近60萬元/噸,又在隨后5個月跌破20萬元/噸,但僅接著1個月時間馬上反彈回30萬元/噸以上。
暴漲暴跌的鋰價
鋰價的劇烈波動帶給產業鏈痛苦,大幅擾亂產業鏈供應,使企業套期保值需求在增加。市場期待鋰期貨出現,從而穩定鋰電上下游企業的原料供應保障和產銷成本管理,提升企業市場風險管理的水平。
在這背景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新加坡交易所(SGX)陸續在過去兩年推出氫氧化鋰、碳酸鋰期貨合約。
中國的碳酸鋰期貨在廣期所上市。7月7日,廣期所官網顯示:“中國證監會同意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及期權注冊,要求廣期所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保障碳酸鋰期貨及期權的平穩推出和穩健運行?!?/span>
證監會同意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及期權注冊
與境外鋰期貨相比,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合約采用實物交割,交易單位和交割單位均為1噸/手,擬定交割地點為國內的鋰主產銷區,包括四川、江西、青海3個主產區,和上海、江蘇、廣東、福建、湖南、湖北6個主銷區。其中江西為基準交割地,因運費較高,青海貼水1000元/噸,其余地區不設升貼水。
相比之下,前述三家境外交易所均采用現金結算的模式,以第三方機構發布的鋰鹽價格為期貨標的,定位側重于為供應鏈參與者提供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
廣期所碳酸鋰期貨合約采用實物交割
廣期所解釋稱,當前全球大部分鋰鹽產能位于中國,2022年國內占全球產量的六成,由于國內鋰產業鏈上下游完整度高、企業數量多,碳酸鋰期貨具有良好的實物交割基礎。
廣期所同時表示,中國作為碳酸鋰產銷大國,但國際貿易定價影響力還不強,行業缺乏權威透明的定價依據,上市碳酸鋰期貨可以提升碳酸鋰價格的權威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強化中國在鋰國際貿易中的定價影響力。
對于國內碳酸鋰期貨上市,川財證券認為,由于產業鏈大部分企業缺乏主動應對鋰價波動的辦法,碳酸鋰期貨的出現非常重要。
該券商補充,從行業層面講,期貨提高價格的發現效率,降低了相關交易成本,通過期現聯動機制等方式,可以不斷穩定市場價格體系;同時有助于企業提前鎖定未來產品利潤,國內企業可以更好地參與開發國際資源。
“期貨市場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使得碳酸鋰的價格能夠通過市場供需關系進行發現,且可以進行風險管理?!鄙虾d撀撔履茉词聵I部鋰業分析師李攀對媒體表示。
他指出,企業可以利用碳酸鋰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操作,降低資金成本和融資風險,從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也可以通過期貨市場進行碳酸鋰的采購和銷售計劃,優化庫存控制,減少庫存風險和資金占用,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率。
對于鋰電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來說,碳酸鋰期貨也將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
據李攀介紹,礦山和碳酸鋰生產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合約進行對沖操作,礦山能夠更好地預測和規劃生產,碳酸鋰生產企業則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
對于鋰電池制造企業而言,碳酸鋰期貨可以帶來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原材料價格,從而更好控制成本;鋰產品加工企業則可以通過觀察期貨市場走勢來調整產品定價,并且更有效地管理供應鏈和庫存。
“不同環節的企業還可以通過期貨合約進行戰略性的合作,共同降低價格波動風險?!崩钆时硎尽?/span>
兩天跌停,一天漲停
7月21日,備受矚目的國內碳酸鋰期貨終于上市交易,盡管市場對鋰價走勢普遍悲觀,但期貨在開盤一個半小時內幾乎全線跌停的慘烈程度,還是遠超出市場預期。
上市首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2401(即2024年1月交割,以下類推)收盤報21.51萬元/噸,較基準價下跌12.56%;遠月的2402至2407合約均收報21.16萬元/噸,較基準價下跌近14%。
7月24日,國內碳酸鋰期貨上市第二個交易日,價格表現延續前一交易日跌勢,部分遠月期貨合約繼續跌停。
其中,主力合約2401報21.14萬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4.21%;2402合約報19.94萬元/噸,下跌7.02%;2403至2407合約跌幅均超過10%,收盤價在每噸17.8-18.9萬元之間。
鋰期貨上市頭三天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鋰期貨掛牌基準價定在24.6萬元/噸,已經較上市前超過29萬元/噸的現貨價格低了不少(7月20日,碳酸鋰現貨報29.35萬元/噸),但依然出現了跌停潮,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太慘烈”、“多頭毫無抵抗之力”。
中信建投認為,以2024年1月的交割時點看,24.6萬元/噸的掛牌價還是偏高,做空在賠率和勝率方面均占據優勢地位;供需關系上看,2023年會成為供需平衡轉折點,2024-2025年全球大概率出現供給過剩。
“市場多數觀點認為2024年鋰價會跌破20萬元的關口,期貨價格快速反應了這一預期?!庇衅谪浄治鰩煼治龇Q。
此外,7月24日,除了主力合約2401,其余合約收盤價都已經跌至20萬元以下,意味著相比同日碳酸鋰現貨價格28.5萬元/噸,期現價差幾乎都超過8萬元,有些合約價差甚至還超過10萬元。
到了第三個交易日,由于期現價差實在太大,碳酸鋰期貨終于出現技術性反彈,有了一波漲停潮。
不過,即使期貨價格技術性反彈,前兩個交易日反映出來的悲觀情緒還是繼續主導市場,這反映在鋰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上。
7月21日和24日,碳酸鋰期貨上市頭兩個交易日,申萬三級行業(鋰)11家上市公司股價均連跌兩日,無一幸免。
7月25日,隨著碳酸鋰期貨技術性反彈,以及高層會議一句“活躍資本市場”帶來的全面普漲,鋰板塊上市公司有所反彈,但也難以收復前兩天失地;“鋰業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連前一交易日跌去的都沒能收復。
期貨上市后,鋰板塊上市公司全部連跌兩日
此外,通過減去滬深300指數同期漲跌幅,來計算近幾天鋰業上市公司的超額收益情況,可以更好地反映資本市場對鋰板塊的看法。
計算得出的數據同樣悲觀,以“鋰業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為例,贛鋒鋰業在7月21日和24日的超額收益分別為-2.44%和-4.66%,但7月25日的超額收益只有1.9%;天齊鋰業在7月21日和24日的超額收益分別為-2.94%和-4.38%,但7月25日的超額收益只有1.23%。
鋰板塊超額收益數據
反彈幅度遠遠低于前兩天下跌幅度的超額收益數據,也進一步印證了隨著期貨上市,市場對鋰價前景出現了悲觀情緒。
這對股價已經暴跌了的鋰板塊可謂雪上加霜。
截至7月24日,A股11家鋰業上市公司中,有8家股價(前復權)距離前期高位已跌超過60%。其中,贛鋒鋰業由157.41元跌至55.46元,跌幅64.77%;天齊鋰業由142.32元跌至63.04元,跌幅55.71%。
鋰板塊上市公司的股價較近年高位都已大幅回調
同樣暴跌的還有估值水平。
依舊是截至7月24日,頭部鋰業公司的市盈率(TTM)都在個位數水平,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分別為5.78倍和4.03倍;而近年來,它們市盈率(TTM)最高分別達到522倍和38.7倍。
鋰板塊市盈率同樣暴跌
而這些鋰業公司,在業績上果然也沒有令資本市場“失望”。
截至發稿,11家鋰業上市公司有7家發布了2023上半年業績預告,有6家預測歸母凈利潤同比暴跌,其中跌幅最小的也超過50%,最大的則在100%以上;此外,據今年一季報顯示,11家公司中有7家歸母凈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鋰板塊上市公司業績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碳酸鋰期貨價格頭兩個交易日遭遇暴跌,以及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和市盈率的大幅下滑,都能說明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形勢并不樂觀。
周期轉換
基于疊加供應過剩、下游需求增長放緩和庫存增加等因素,通過歷史性的周期表現來看,鋰的周期正在發生重大轉換。
有色金屬普遍對經濟敏感性大,供需關系隨經濟周期波動而變化。正因為經濟活動存在周期性,導致有色金屬普遍也具有周期屬性,鋰自然不例外。
鋰的上一輪周期開啟于2013年,彼時我國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到了2015年,鋰價漲幅明顯加快;2017年,均價一度接近17萬元/噸。
不過,隨著海外礦山大規模放量,以及國內補貼退坡,鋰價隨后進入漫長的回調。
2018年底,鋰價跌回到8萬元/噸左右的水平,相比2017年高位,回落幅度超過50%;到了2019年下半年,鋰價更是進一步跌至5萬元/噸,比不少項目的成本價還要低。
上一輪周期,鋰價同樣暴漲暴跌
周期波動的痛苦,天齊鋰業作為行業巨頭,是清楚其中玄機。
2013年,鋰價勢頭開始好時,天齊鋰業就啟動“以小吃大”的收購,以30.41億元收購澳大利亞礦企泰利森,間接獲得旗下優質鋰礦格林布什51%股權,彼時天齊鋰業總資產也不過16.8億元;
2014年5月,天齊鋰業完成對泰利森的收購,隨后鋰價在2015年快速上漲,天齊鋰業歸母凈利潤從2014年的1.3億元暴漲至2017年的21.45億元。
搭上“順風車”的天齊鋰業很快還清并購貸款,并在2018年再度嘗試“以小吃大”,動用270億元收購智利SQM股權。
不過,隨后一路下跌的鋰價導致天齊鋰業欠債累累,最后不得不靠出售泰利森股權補血。
從財務數據看,天齊鋰業在上一輪周期也可以說是經歷了次“一朝回到解放前”。
2016-2018年,天齊鋰業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5.12億元、21.45億元、22億元;不過,在2019年,天齊鋰業就虧了近60億元,比過去三年合計攢的錢還要多。
上一輪周期,天齊鋰業“一朝回到解放前”
隨著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不斷提升,鋰價又開啟了新一輪周期。
本輪鋰價的快速上漲始于2021年下半年。
2021年8月前,鋰價還是在每噸10萬元以下,但當年末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爬坡,拉動全年銷量首次超過300萬輛,超預期的銷量數據拉高市場對行業前景的信心,從上游礦端到中游電池環節均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態,全產業鏈出現投資擴產熱潮。
2021年創紀錄的新能源車銷售量,開啟了本輪鋰周期
但作為電動車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的關鍵原材料,鋰資源開發周期較長,一個全新液態鋰鹽湖項目開發整體約需三年,固體鋰礦體系開發需要一年半時間;而下游動力電池環節建設周期則相對較短,耗時一年到一年半居多。
礦端開發周期長于電池制造擴產的上馬速度,使上下游周期錯配,導致供應無法快速滿足需求,在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支撐下,鋰價近兩年上漲勢如破竹。
2021-2022年間,鋰價漲幅最高達到十倍,大幅波動的采購成本急劇壓縮中下游的動力電池和汽車企業的利潤,業內一度抱怨“產業鏈的錢都被上游賺走了”。
不過,由“鋰”的上一輪周期可以預料,高企的鋰價不見得有持續性。
隨著終端新能源汽車銷量放緩,疊加產業鏈高庫存因素,動力電池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僅用時5個月即從最高逼近60萬元/噸跌回20萬元/噸以下,抹去2022年全年的漲幅,回到2021年末的水平。鋰鹽產品的毛利也因此急劇縮減,江西地區已有部分高成本的鋰云母項目停產。
即使鋰價又在隨后過山車般止跌回升至30萬元/噸以上,但背后更多是上下游的短期博弈。
對于近期鋰價止跌回升,富寶鋰電網鋰鹽分析師認為主要原因是:
碳酸鋰及氫氧化鋰廠家挺價,惜售情緒較重,市場供應流通量減少;4月底以來,部分材料廠除剛需采購外,還有部分備庫需求,加上貿易商炒作,放大了市場需求;5月,鋰鹽廠和鋰礦商頻繁拍賣,拉高了鋰價,同時隨著鋰礦價格抬升,鋰鹽廠成本壓力明顯,加大了鋰鹽廠挺價的決心。
“材料廠和鋰鹽廠的博弈情緒明顯,但奈何鋰鹽廠挺價,低價不出,材料廠只能隨行就市高價采購?!痹摲治鰩熯M一步補充。
不過,短期挺價實在難以改變中長段時間內周期下行的力量。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行業也都出現過,從養豬到海運,短期挺價最多也就扛個一時三刻,在周期力量下,價格該暴跌還是會暴跌。
周期轉換確定后,碳酸鋰期貨的推出,更多其實是為了緩解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周期陣痛,也使上下游企業有更完善的風險控制手段。但從前三個交易日“兩天跌停一天漲停”的情況看,要達到目標尚不容易。
參考資料:
界面新聞《碳酸鋰期貨正式上市,“白色石油”能告別暴漲暴跌嗎?》
中國能源報《鋰價何時回歸理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