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意,江湖救急背后的“儒意算盤”
中國儒意收購萬達影業,恒大、騰訊“儒意算盤”下的生意經
來源/跨境J姐
近期,中國儒意(0136.HK)公告擬以22.62億人民幣的對價,收購萬達投資49%股權,萬達投資旗下核心資產為萬達電影(002739.SZ),市值約300億人民幣;轉讓完成后,中國儒意通過萬達投資間接持有萬達電影9.8%的股權。
這個交易,占據了各大媒體熱點,萬達出售背后的資金壓力、儒意的控股股東騰訊對萬達的“江湖救急”、儒意過往歷史中恒大和騰訊的淵源,以及儒意業務的“掌門人”柯利明的神秘背景……總之,圍繞中國儒意,盤出了恒大、騰訊、萬達、儒意影業,大佬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深厚“友誼”。
我從來不相信資本市場存在真友誼,更不存在純粹的“救急”,每一筆交易背后都是等價交換和博弈。0136.HK這家曾經被多次“借殼”、歷史悠久的公司,從騰訊-恒大時代,到騰訊-儒意時代,處處能看到背后大佬們“精打細算”的生意經。
此篇和大家一起回顧中國儒意的歷史變革,以及大佬云集的港股“借殼”時代:
中國儒意的變革歷程:從恒騰網絡,到中國儒意;從互聯網社區服務,到影視內容制作;6.7億港幣的成本“買殼”,8年時間,市值最高曾達到1400億港幣,收入規模增長10倍。
2014-2016年,阿里、恒大頻繁布局港股的時代,阿里系多次以“借殼”方式布局旗下業務板塊;股東強大背景,資金、資產實力雄厚,從而“買殼”多以現金認購新發行股份、以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為主。
中國儒意的時代變革中,背后大佬們各自的“儒意算盤”。
騰訊、恒大聯手,恒騰網絡
“買殼上市”,互聯網社區業務
0136.HK曾用名稱:馬斯葛集團,是一間老牌港股上市公司,早期主營業務為照相機、電器配件銷售,以及物業投資為主的控股公司。上市之后經歷過幾輪控股權的變動,連年虧損,業務乏力,直至2015年7月,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迎來了騰訊、恒大兩位行業大佬,成為上市公司新控股股東。
騰訊、恒大聯手,6.7億港幣成本現金“買殼”
2015年7月,騰訊和恒大聯合認購上市公司新發行股份,以最高不超過7.5億對價認購新股,成為上市公司新控股股東,合計持股75%,其中:騰訊持股20%,恒大持股55%,恒大成為上市公司實控人。
發行新股的同時,上市公司還向騰訊及恒大發行了一定比例的認股權證,為期五年。以保障后續如果出現增發從而控股權被攤薄時,可以行使認股權證保持股權恢復至75%的比例。騰訊和恒大以不到7億港幣,獲得一間港股主板上市公司控股權,為后續一系列的交易及資本運作奠定了絕對的成本優勢。
騰訊“友情客串”,恒大“出力干活”
獲得控股權后,上市公司用發行新股籌集的資金開展互聯網社區平臺業務,互聯網技術端有騰訊作為服務方,再結合恒大在全國600多個地產項目,借助其物業管理及社區規模的優勢,短短時間里,線上有技術支持,線下有付費用戶,上市公司一個全新的業務體系就搭建起來了。
同年11月,上市公司更名為恒騰網絡。從業務屬性上,上市公司新定位的互聯網社區服務,實際上也是依托恒大地產龐大線下規模而衍生出的輕資產物管服務。無論從新業務的定位、實控人的認定,還是上市公司名稱中的漢字順序,不難看出恒大是上市公司的主導方,騰訊在這個階段僅僅是“友情出演”。
從2015年7月 – 2020年10月,在恒騰網絡的時期,恒大主導的新業務為上市公司收入帶來了一定比例的增長,相比于買殼前,上市公司業績扭虧為盈。市值增長的幅度,則遠遠超越收入規模的增長,最高峰曾達到500億港幣以上,收入僅5億港幣,撐起了百億市值上市公司。
總結騰訊、恒大聯手的恒騰網路時代:
“買殼”方式。不同于買老股直接收購控股權,恒大和騰訊是以現金認購上市公司新發行股份取得控股權;支付的現金對價直接進入上市公司,為后續業務發展提供現金流。
這種交易方式取決于買方的實力背景,資金、業務基礎雄厚的買方具備絕對的談判話語權,因為認購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并沒有套現,原股東的收益取決于被攤薄的股份,在上市公司未來市值絕對翻漲的情況下獲利的機會。如果沒有像騰訊、恒大這樣既有產業背景又有資金實力的買方,常見交易中很少有上市公司老股東愿意冒風險接受這種“買殼”方式。
恒騰網絡的時期,恒大作為實控人,主導上市公司業務的發展,算是功勞苦勞皆有; 騰訊作為資本信用和互聯網產業信用背書的角色,并沒有實際過多參與恒騰網絡的業務,初始投資成本也不過2億港幣,坐享市值帶來的價值增長。兩個大佬各取所需,資源互配,共享資本市場的溢價。
恒騰網絡時代,市值曾兩度沖破500億港幣的高峰,即使是在2020年初開始持續下跌,最低市值也在50億港幣左右,相比于當初“買殼”的成本,騰訊、恒大持股價值都實現了高倍溢價。
新人來舊人去,中國儒意時期
影視制作業務,市值最高超千億
72億估值收購影視資產
2020年開始,恒大集團顯現債務危機隱患,隨即在2020年10月,恒騰網絡公告,以發行股份及認股權證的方式,收購柯利明所持有的影視制作資產(以下簡稱“儒意”),交易對價達72億港幣。
影視資產的注入,預示著恒騰時代互聯網社區業務的淡出。收購柯利明所持有的儒意影業,雖然給出72億港幣的估值,但實際上沒有現金支付對價,全部以上市公司發行股份方式支付,其中:
35億港幣估值,上市公司向柯利明發行股份,交易完成后,柯利明持有上市公司之12.5%的股份;
37億港幣估值,向柯利明發行認股權證,以未來三年業績對賭為條件的分批發行;對賭數據:2021-2023年度,凈利潤合計達15億人民幣(4億、5億、6億)。
對于有投行出身的柯利明來說,將儒意和資本市場對接一定是其終極目標。在此交易前,自2014年起儒意曾多次試圖在A股并購重組未果,最后一次交易的估值在30億人民幣左右。
時隔6年轉戰港股。在2019-2020這個影視行業寒冬之際,華誼光線華策等一眾影視巨頭市值尚在低迷期的時間點,儒意影業2019年盈利2,841萬人民幣,凈資產為-6,125萬人民幣,獲得72億港幣的高估值。
對于影視制作資產,在資本市場能夠找到一個絕對的金主爸爸,抱緊大腿,肯定是最明智的方案。即使未來對賭失敗、認股權證發行失效,以35億港幣置換的上市公司12.5的股份,背靠騰訊這樣的金主,對于柯利明來說:肯定是穩賺不賠的。
儒意進場,恒大退出
2021年恒大集團債務全面暴雷,許老板四處尋求變現填補深坑。儒意資產置入后,恒大連續進行減持,出售所持上市公司控股權,累計套現約53億港幣,于2021年11月18日清倉所有持股,徹底終結恒騰網絡時代。這一部分的套現僅為公開披露信息中,以出售控股權轉讓的方式,并不包含恒大通過二級市場套現的部分,從其他媒體看到信息,累計套現接近百億港幣。
其中,在騰訊以20億港幣的對價接盤恒大7%股權的同時,上市公司公告恒大同意向公司提供20億港幣的無抵押無息股東貸款。騰訊的接盤,是附帶條件的。
回顧恒大在恒騰網絡的歷史過程:5億港幣成本獲得控股權,6年時間退出時套現53億港幣,大佬的資本運作,確實值得我們回味。
中國儒意時期,市值曾突破千億
2021年1月,儒意資產收購完成后,上市公司市值最高點曾突破1400億港幣,隨后受恒大退出、疫情、港股整體基本面的影響,市值回落后維持在200億港幣左右。
從上市公司業績來看,儒意資產裝入后,2021年收入達到23億港幣,增長率達900%。儒意旗下的南瓜電影APP上線,同時和騰訊簽訂合作協議,騰訊提供影視內容, 南瓜電影向終端客戶提供內容播放服務。所以,收購儒意,從騰訊影視、游戲產業板塊的角度,是具備一定的協同性。
騰訊需要的是,“干活”的角色
不難發現,本文上市公司多年的資本騰挪過程中,騰訊一直不是前臺主導者,卻始終低調掌握著話語權。不管是恒大,還是儒意,皆為“干活出力”的角色。上市公司業績健康,市值攀升才是硬道理。
2022年度,上市公司分別進行兩次增發融資,累計融資達11億港幣;2023年7月4日上市公司進行增發融資40億港幣,隨后在23日公告,擬以22億港幣對價收購萬達投資49%股權。40億融資方案中,騰訊僅認購8億港幣,其余32億港幣由四方投資人認購出資。
騰訊每一次的出資,都會有跟投方,這就是絕對頭部企業的“自帶流量”資源優勢吧。市場上各路消息都在津津樂道騰訊救了萬達,實際上騰訊的出資僅8億港幣,跟投的機構才是出資的核心。8億出資,撬動22億的并購,從儒意的影視制作,延續至萬達影業,緊跟大佬賺錢。怎么看這個收購都透出濃郁的生意味道。
截止8月3日,中國儒意市值232億港幣,騰訊持股達20.36%,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巨頭云集的港股借殼時代
阿里系、恒大、騰訊
話題回到我們公眾號聚焦的港股借殼重組交易,恒騰網絡只是那段時期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4-2015年之間,除恒大、騰訊港股“買殼”以外,阿里系在港股也頻繁布局旗下業務板塊的“借殼上市”運作。其中,阿里健康、阿里影業,以及金融板塊云鋒金融,分別在這個時期,以先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后置入業務的方式,完成間接上市。
恒大、騰訊、阿里在當時代表了產業巨頭股東背景優勢,在“買殼”交易中,具備非常強勢的話語權;加上這個時期,港交所借殼監管的空間相比近年要“寬松”很多,借殼上市交易都比較成功順利。阿里系強大的產業背景,為后期資本運作奠定了優質資產置入的市場預期,重組后上市公司市值增長百倍。從幾個大佬資本運作的方式,到“借殼監管”的變化,我們梳理出以下三個核心點:
關于“殼價”。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的成本,從來都沒有一個“標準的價格”,也就是所謂的“殼價”。成本是否過高,代價是否過大,判定的標準取決于買殼方對未來資產業務的底氣。就好比開展新業務,需要前期投入建設成本,企業會做成本預算和財務模型,從而判定是否值得投入去做。資本市場也是一樣的原理,從計劃“買殼”,到后期業務發展規劃,是需要做全面測算而決定的。沒有后期的參照標準,怎么判斷當前成本的高低?
上述列表中,幾位大佬“買殼”成本,最低也會超過10億港幣,但是后期資產注入后的帶動的市值漲幅,遠遠超越成本支出。所以,如果考慮借殼重組,卻沒有好的底層資產做支撐,我覺得花多少錢做這個事情都不劃算。
關于“買殼”交易方式。阿里系、騰訊、恒大收購控股權的方式,基本以現金認購上市公司新發行股份的方式為主,現金進入上市公司用于后期新業務發展及收購;原股東被攤薄為少數股東。這種交易方式取決于買方的背景優勢,原股東愿意接受被攤薄、失去控股權的代價,是因為接受了認可新股東在未來能夠帶來市值翻倍增長的強烈預期。
“借殼上市”監管的變化。2019年港交所修訂了《上市規則》中關于“反收購”的規則制定,其中,對于上市公司大規模發行股份籌集現金以收購及開展新業務,將可能被港交所認定為是擬借殼上市。所以,2019年后,市場上基本在沒有出現過這種交易方式。
總結
此篇我們一起回顧了0136.HK的兩次借殼交易;梳理出騰訊、恒大及儒意柯利明三方的交易關系,比較清晰的能夠看出三方在每一個交易中的博弈關系:真沒有純粹的誰“接盤”誰。
恒大:從5億港幣成本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拉攏”騰訊作為實力背景股東,其后分別在市值接近200-400億港幣區間退出,合計套現近百億港幣。
騰訊:2億港幣成本,參與恒大主導的恒騰網絡時期和柯利明主導的中國儒意時期,始終作為“友情出演”。從恒大的互聯網社區業務,到儒意的影視業務,騰訊默默低調隱身于后,只須前方有干活拼業績的團隊,坐享資本市場的市值溢價。
儒意-柯利明:在行業低迷時期,以72億港幣估值完成儒意的“借殼上市”,一舉成名。背靠騰訊這樣的雄厚實力股東,對于無數投行民工來說,已經是做成了生涯最佳資本運轉案例。
萬達:此次中國儒意以22億人民幣對價收購萬達投資之49%股份。是否解決了其債務的燃眉之急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這樣一個經濟和行業的“至暗時刻”,這筆資金多少能茍延殘喘一陣吧。
國人喜歡拿快意恩仇的江湖救急來演繹各種資本交易,殊不知,江湖是江湖,生意歸生意。在資本面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