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房企又少了
一項房企“進階”的關鍵指標——“千億房企”的數量,2023年延續了下滑的趨勢。
文/樂居財經 作者/鄧如菲
近來,圍繞房地產相關利好政策密集出臺。但從企業來看,政策反饋到業績上仍需時間。
一項房企“進階”的關鍵指標——“千億房企”的數量,2023年延續了下滑的趨勢。
截至2023年7月,百強房企全口徑銷售金額已有10家過千億,過500億的有17家,從這些企業的單月銷售情況來看,2023年“千億房企”數量將在去年“腰斬”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最終僅約16-17家企業保持千億規模。
業績方面,整體樓市延續探底行情。2023年7月,TOP100房企業績規模創近年新低,單月業績同環比雙降,累計業績同比降低4.7%,業績增速由正轉負。
?
將時間線拉長至近8年,2016年“千億房企”數量為12家,2017年開始數量明顯增加,為17家,到2018年漲至30家。緊接著2020年“千億房企”數量首次達到43家的歷史頂點,2021年與2020年持平。隨后,到了2022年“腰斬”至20家。2023年“千億房企”的數量或為16-17家,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減少。
有媒體認為,在整體行業規模見頂回落之后,未來全國性的規模房企數量將大幅減少,主要還是以央國企為主,除此之外會有很多區域性的和專業性的企業。
此外,未來僅20強還有追求規模的可能,其余企業將會更多的致力于專業及區域、城市方面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房地產市場進入行業調整期,整體規模下臺階,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走過總量上供不應求階段,甚至一些區域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性房企的急劇下降也伴隨著新勢力房企的崛起。
中字頭基建公司異軍突起,特別是中建系公司,2022年與2023年上半年中建系公司多家進入拿地金額前100。
另外,新興民營房企中,一些多元化實業企業也在著力發展已有的房地產業務。此類企業憑借母公司實體經濟優勢實現協同聯動,融資具有一定優勢,且過去地產業務體量較小杠桿較低負債壓力較小,近期拿地勢頭有所增強。以隸屬偉星集團的偉星房產為例,其2022年起就長期位于拿地金額排行榜前20位。偉星集團業務涵蓋服飾、建材、房地產、水電等行業,其房地產業務偉星房產創建于1993年,主要布局在浙江省與安徽省。
與此同時,將出現更多的區域性或城市性的開發企業,如濱江集團。2023年1-7月濱江集團全口徑銷售金額1027.9億元,排名第10。作為一家總部在杭州的企業,濱江集團也是行業內少見的達成千億規模的區域型房企。
還有一些專業的企業,可能會發展到只做物業、長租、產城、運營等單項業務,這些企業在專業領域上也可以有所建樹。
“千億房企”的數量持續下滑,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環境已發生根本轉變,如何應變也成為了當前行業形勢下每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