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丨房價為什么漲不動了?
房價上漲動力仍在減弱。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從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來看,7月全國7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環比漲幅為-0.2%,同比漲幅為-0.4%。這是2023年2月以來連續4個月環比上漲之后,房價連續兩個月下跌。
房價上漲的城市數量進一步減少,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只有20個和6個,比上月分別減少11個和1個。
2023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8月前2周就有34城優化調整樓市政策。
但政策收效甚微,房價滯漲甚至不漲反跌,進一步加重了居民觀望情緒。
7月,全國重點城市房價跌多漲少。
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個數進一步減少,房價上漲城市數量只有20個,較6月減少11個。二手房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只有6個。
再來看同比漲跌情況,新房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只有26個,二手房同比上漲的城市有5個,較6月均減少1個。
實際上,2023年以來,房價上漲城市數量逐月增加,3月達到峰值,上漲城市數量達到64個,4月減少至62個,至7月上漲城市數量只剩下20個,較3月時減少了44個。
上漲動能再次減弱。
從領漲城市漲幅情況也可以看出,房價進入深度調整期。
新房環比漲幅第一的城市是西安,環比上漲0.5%,漲幅與6月領漲城市持平。而這一漲幅,還要追溯到2021年12月。
再來看二手房。
7月,二手房價格上漲的城市數量只有6個,分別是昆明、北海、常德、大理、太原和惠州,其中昆明和北海以0.4%漲幅領漲全國。
這也意味著,全國超九成城市二手房價格出現下跌。二手房漲跌城市數量變化基本與新房同步。
房價下跌,重點城市房價已跌至2021年水平,購房者購房信心缺失,從而導致各城市成交低迷,這也是政策效果不明顯的核心原因。
典型如鄭州。
7月鄭州新房價格環比下降0.7%,排在全國70城跌幅TOP3位置。2021年8月以來鄭州新房價格不斷下滑,僅在223年2月-4月房價正增長,7月再次下探至-0.7%。
今年鄭州利好政策不斷,是首個房貸利率下調至“3時代”的二線城市,同時也是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后首個跟進調整樓市政策的省會城市。
目前鄭州房價進入了快速爬升之后的滯漲期,整體房價回到了2021年水平。
CRIC監測的2023年項目均價也很能說明問題。鄭州價格戰持續加劇,主城和環鄭網簽價格下調項目占比均在55%以上,價格下調幅度最高達到了2500元/平方米。
另外,與往年價格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也加重了客戶觀望心態。比如鄭州某項目,3月開盤價較2月就下降了1000元/平方米。
二手房成交均價則在持續走低。鄭州二手房在3月達到階段性小高點后持續下滑,7月與3月相比價格回落幅度達到9%。比如鄭州正商明鉆、橡樹玫瑰城等價格降幅超過2成。
實際上,二手房價格下降,也進一步分流剛需客戶,剛需轉戰二手市場,這也是新房市場逐漸走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目前形勢來看,房價仍有繼續下探的趨勢,整體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
目前各城市仍然面臨庫存高企的問題,7月重點30城庫存規模有所收縮,但受成交低位影響,除東莞以外,其余城市消化周期都在繼續拉長。消化周期突破18個月警戒線的城市越來越多,7月增加到了18城,較6月增加5城。整體庫存問題仍需要較長時間化解。
另外,供需錯配,也是各重點城市面臨的問題。比如部分城市加強了近郊和遠郊盤供給,但是從當前改善盤熱度不退的需求結構來看,短期供應實則難以有效適配客群需求,因而影響成交放量。
與此同時,二手房掛牌量增價跌,加之大部分剛需消費降級,從而全面吸收有效剛需,分流新房客戶。比如典型的鄭州市場,前7月二手房成交面積占比升至44%,主城區二手房成交規模更是首次超過新房,達到了53%,市場明顯進入存量市場。
多方面綜合因素導致樓市的低迷行情。政策仍需要在供需兩端發力。
供給端,壓縮供地量的同時進行供地結構的調整,以時間換空間。需求端,持續刺激。一方面不斷提升居民購買力,減輕剛需家庭購房壓力、通過財稅刺激托底樓市等。
中長期應解決購買力不足的現實問題,促經濟、穩就業提振預期。
樓市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核心原因還在于居民預期尚未完全恢復,購房信心不足,加之前期積累的剛需剛改需求釋放殆盡,增長動能持續放緩。
房價下行、收入壓縮、交付不確定性等影響之下,短期內,樓市低位盤整的現狀難以得到本質改變。
購房者信心還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來推動,利好政策應出盡出,畢竟房價穩了,市場信心才有望逐漸恢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