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34億港元私有化,海通國際為何退市?
回歸A股概率有多大?
作者/高遠山??來源/獨角金融
登陸香港市場二十七載的海通國際(0665.HK),曾一度獲得港股券商“領頭羊”之稱,如今一紙擬私有化退市的公告,震驚市場。
10月6日,海通國際與境外全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控股”)發布聯合公告稱,9月26日,海通國際控股以協議安排方式對海通國際私有化,并請求董事會向計劃股東提交該建議。私有化生效后,海通國際控股將擁有海通國際100%的股份。
公告顯示,海通國際每股私有化價格為1.52港元/股,較停牌前溢價100%,注銷價較停牌價每股0.71港元溢價約114.08%。10月9日,海通國際正式恢復于聯交所買賣,當日收盤,該股報價1.4港元/股,暴漲97.18%,總市值118.13億港元。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主動提出私有化退市的企業至少20家,包括雅士利、達利食品、永盛新材料、江南集團等,但證券行業并不多見。
究竟何種原因導致海通國際走向私有化的“宿命”?這是否與港股流動性低、市盈率低、融不到資有關?
溢價114%私有化,中小股東會同意嗎?
本次私有化,除了需要監管同意外,還需要其他股東,包括海通國際以及其他股東的75%的贊成票,同時反對私有化的股東需要少于10%。
此次私有化前,要約人持股為73.4%,要約人一致行動人持股0.35%,無利害關系股東持股26.6%。此外,要約人在該建議和購股權要約項下應付的最高現金代價為約34.17億港元。
溢價超114%私有化,對于中小股東來說看上去似乎是利好的消息,但從社交平臺股東們的反應看,多數中小股東們并不買賬。主要原因在于,私有化1.52港元/股,按照中報披露的數據,該公司凈資產每股2.69港元,低于凈資產的56.3%。因此,一些中小股東開始在社交平臺發起了維權。
“低于凈資產50%,不管是網上投票,還是去香港現場投票,我都反對,憑什么在股市低點的時候私有化,留得青山在,還怕股市永遠不反彈嗎?”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路徑,主要包括要約收購、協議安排和吸收合并等。
在港股市場,實體企業退市的較多,但在券商領域并不多見,這是否與港股流動性低、市盈率低、以及維持上市的成本高、融不到資有關?
針對私有化原因,海通國際在公告中也給出了答案,即“該建議能為制定長期發展策略提供靈活性并避免維持上市平臺所產生成本”。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海通國際選擇私有化退市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2022年,海通國際出現了高達64億到66億港元的虧損,表明公司經營狀況已出現嚴重問題。另外海通國際的股價也可能受到了市場環境、政策風險、行業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的市值不斷下降。
其次,從市場環境角度來看,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和市盈率的確相對較低,這也可能影響了海通國際的股價表現。此外,維持上市的成本高、融不到資等問題也可能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造成了壓力。
柏文喜還稱,私有化退市也有其自身優勢。一方面,私有化退市可以為公司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私有化退市也可為公司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例如通過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來籌集資金,以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海通國際的母公司已經同時在港股上市,作為國際業務分支,獨立上市的需求減弱,同時港股當前的市場環境等條件都在不斷惡化中,繼續作為上市公司的收益低于成本。其次,退市不分實業或金融,都是因為港股本身的環境不再具有吸引力,也不能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好處。
另外,作為海通證券分支的海通國際私有化,并不會給其業務開展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但可以大幅降低相關成本。
圖源:易維視
實際上,海通國際私有化早在今年3月末就被提起。根據公開信息,其以供股的方式,按照每股發3股供股股份為基礎,以每股供股股份0.65港元認購價發行。
有業界人士對“每日財報”表示,這是一筆合理的買賣。1.52億元收購價對應0.56倍PB,對比當前0.26倍PB估值,溢價高;此外,海通國際長期股權投資,通過計算,若最快年內完成收購與并表,則海通國際可為海通證券貢獻約2022年凈利潤47.2%的收入。
港股市場上私有化的成功概率有多高?根據機構統計,從2010年到2018年,共有43起私有化案例,其中成功私有化的有35家,成功率約81.4%。
昔日港股券商領頭羊,緣何選擇退市?
2022年開始,海通國際的業績扭頭朝下。財報顯示,該公司全年核心收入(即傭金及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為33.3億港元,較2021年減少33%;而內地與香港股債市場波動,導致公司及投資收入凈額取得了47.2億港元的虧損,全年凈虧損65.4億港元。
海通國際在年報中表示,2022年,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不利影響,各項業務指標均出現了較大的降幅,導致發生了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虧損,不過,2022年底杠桿率為3.83倍,維持近年以來的較低水平,有效減緩了市場風險。
盡管2023年上半年海通國際業績有所好轉,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減少54%,但整體仍虧損7.8億港元;期內,營業收入17.88億港元,其中,利息收入7.73億港元,同比上升23%,總成本為20.83億港元,同比增長35%。
圖源:半年報
港股曾經的頭部券商,是怎么一步步從30億港元的凈利潤淪落為虧損的?
海通國際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為傭金及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交易及投資收入凈額、前兩個業務板塊收入在今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31%、23%。
傭金及手續費收入下降主要受香港資本市場活動大幅度減緩影響,導致企業融資業務、經紀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表現不佳。
2020年,是海通國際近三年保薦業務收入最好的一年,這一年,該業務募集資金75.03億元,保薦最大的IPO京東健康也是在這一年發生,2020年還保薦了泰格醫藥、渤海銀行、萬國數據、恒大物業等大型新股及行業龍頭。
2021年開始,海通國際保薦業務開始下滑。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股權承銷募集資金分別56.87億港元、33.64億港元;2023年以來,該業務僅募集資金13.46億港元。
與大的背景環境看,與香港市場低迷有關。自2020年起,港股市場便持續陷入低估的困境。市盈率連續幾年處于歷史低位,由于市場流動性的限制和疫情的沖擊,許多公司價值低廉,其股價也難以上漲。數據表現上,今年上半年,港股共有28家新上市公司,其中19只在上市首日就破發,破發率超70%。
在股價低迷的背景下,港股市場的大股東們選擇在公司市值被低估時進行私有化。今年以來,港股市場主動提出私有化退市的企業至少20家,其中,達利食品、永盛新材料、新創建集團、保利文化等已完成私有化,但證券行業并不多見。
2022年8月,新浪港股曾發文《海通國際半年虧損16億:踩雷名創優品,難逃地產債夢魘》,內容中提到,海通國際業績大幅下滑,除了新股市場遇冷,債券承銷業務大幅下滑,公司固收類資產凈值大幅下滑或是主因。
根據報道,海通國際的地產風險敞口其實非常高,以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2020年中旬地產持倉一度超80%,直到2021年年末才發生大幅調倉,房地產持倉占凈值比重調至48.36%。此后每個月都在調低,2022年8月時房地產持倉只有15.46%。在其房地產持倉中幾乎踩中了包括恒大、花樣年、華夏幸福、佳兆業、正榮地產等。
圖源:原文截圖
巨虧的另一個原因,因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導致海通國際信用減值計提增加,2022年計劃了15.88億港元的減值。
回歸A股概率有多大?
海通國際1996年成立,是海通證券(600837.SH;6837.HK)的海外孫公司,也是一家較早布局海外業務、且在港股上市的中資券商。
圖源:罐頭圖庫
1996年8月,海通國際在聯交所上市。后來,在香港中資券商梯隊中,形成了“海華中國”四大龍頭。
很長時間以來,海通國際都是當仁不讓的霸主,在2020年這個內外變數交織的年份,其以83.3億港元的收入位列港股券商第一,華泰國際、中信國際緊隨其后,國泰君安國際位列第四。
回顧歷史成果,海通國際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林涌曾表示:“2020年海通國際在主動降低杠桿率、縮減風險資產規模及增加風險撥備的情況下,實現了總收入的穩定和凈利潤的顯著成長,展現了業務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成果”。
拉長時間看,海通國際在2004年-2021年每年都保持盈利,尤其是2017年,其凈利潤還站到了30.29億港元的高點。
如今,這搜巨輪開始轉向了。為了維持上市地位,一般情況下,公司需要承擔年度審計、信息披露和上市交易費用等巨大的成本。當一家上市公司既沒有融資需求,又無法在市場上表現出其真實價值時,私有化成為其合理選擇。
選擇在港股低迷期私有化,低成本的私有化,也是為公司賬面利潤增加的一種有效手段。2023年上半年,海通國際總成本為20.38億港元,同比增長35%。
關于退市后的去向,選擇私有化的企業一部分不再上市,一部分會選擇重新上市,主要是回到A股市場,尤其對于國企而言回A概率較高。
如華熙生物、羅欣藥業、華潤微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后回歸A股,其估值普遍得到了明顯提升。
對公司來說,私有化無疑是一個重大決策,對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海通國際虧損困境還未解除,大股東能否通過私有化扭轉困局?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