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買買買!安踏的并購之路還能走多遠
30年時間,安踏從一家小作坊,成長為如今位居世界前列的體育用品巨頭。為謀求進一步發展,安踏近些年接連并購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以圖通過細分賽道打開新局面,然而瘋狂地“買買買”,也令公司暗流涌動。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丁世忠的商業版圖再次拓展。
近日,安踏體育在港交所公告,公司通過一家間接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在10月13日與瑪伊婭服飾的若干股東分別訂立若干買賣協議。
瑪伊婭服飾即MAIA ACTIVE的經營主體,該運動服飾品牌2016年注冊成立于上海,在瑜伽健身服領域聲量頗高。此次并購,也意味著安踏將補全集團女性業務板塊的拼圖。
近年來,安踏頗愛“并購”,自09年斥巨資收購FILA,并成功借此實現公司長足發展之后,公司便開啟向外擴張之路。2019年牽頭收購的國際知名運動公司亞瑪芬體育集團(即始祖鳥、薩洛蒙等知名品牌母公司),在上個月還傳出IPO消息。
對于一心想“做世界的安踏”的丁世忠來說,并購國內外知名運動品牌,確實是一條“捷徑”。但并購在加速安踏國際化進程時,也令公司背上了枷鎖。
安踏“再下一城”
10月16日,安踏再啟并購。公司發布公告稱,將有條件地購入瑪伊婭服飾75.13%的股本權益,而在收購事項完成后,瑪伊婭服飾也將成為安踏集團間接非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不過,安踏集團并未對外透露具體收購價格。
MAIA ACTIVE成立之初,定位“亞洲女性的運動服”,采取DTC模式,瞄準城市女性,被稱為“lulu平替”。該品牌的一條瑜伽褲標價大約為300-400元。品牌方稱,其成衣成本比市場同價位產品高近3倍,客單價則為行業平均的4倍。
收購前,MAIA ACTIVE已完成數輪融資。2017年,公司獲得動域資本和達泰資本近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2018年,獲得4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紅杉資本和華人文化領投,火山石資本和元鑰資本跟投;2020年11月宣布完成由華創資本投資的B輪融資,融資金額近億元;2021年12月宣布完成近億元C輪融資,由百麗國際戰略投資。
安踏集團稱,這是一次雙贏,對于MAIA ACTIVE來說,集團的品牌運營能力、零售管理能力與供應鏈管理能力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發展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而對于安踏來說,收購事項對集團旗下女性業務板塊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將增強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集團的品牌組合。
事實上,市場已對安踏并購有了一定的免疫力,甚至戲稱安踏為“并購王”。
安踏的并購歷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當時安踏斥資3.32億元從百麗國際的手中收購了意大利運動品牌斐樂(FILA)中國區的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負責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推廣及分銷斐樂產品。
而在收購之初,安踏面對是一個正深處虧損泥潭的斐樂。隨后,安踏對其定位、渠道、營銷進行了全方位的重塑,終令斐樂涅槃重生,如今更是成為安踏業績增長的重要來源。
之后的幾年里,嘗到甜頭的安踏繼續通過收購來擴大其業務范圍和市場份額。
2015年,安踏收購了位于俄羅斯以及東歐市場的運動休閑品牌Sprandi(斯潘迪);次年,公司又斥資1.5億與迪桑特子公司和伊藤忠公司成立合資業務,收購了迪桑特在中國區獨家經營、產品設計、銷售及分銷的業務。2017年,安踏再次收購了1973年創立的韓國高端戶外品牌KOLON SPORT(可隆)。
更令市場嘩然的是,2019年,安踏以57.95%的占比,聯合方源資本、Anamered Invetments和騰訊組成合資公司以46億歐元,溢價43%,完成了對國際知名運動公司亞瑪芬體育集團的收購。
這是中國服裝行業及體育用品產業史上“最大一筆收購”,也是丁世忠口中“從創業到今天,所做的份量最重的一次決定”。
據悉,近兩年亞瑪芬業績增速飛快,為安踏持續提供增長動力。今年9月份,更是傳出其將要IPO的消息,這也意味著,亞瑪芬體育是安踏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支點。
然而,并購是一把雙刃劍。
并購的樂與憂
從結果看,并購確實給安踏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以并購斐樂為例,其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安踏蛻變為國際體育用品巨頭的關鍵。
據悉,當時斐樂在中國只有50門店,虧損金額高達3218萬。為扭轉FILA的困境,安踏先是重新回歸斐樂運動時尚的品牌定位,此后用了3年的時間,收回了FILA幾乎所有的門店,并改為直營模式。
2013年,斐樂終于實現盈虧平衡,2014年,斐樂扭虧為盈。2020年,斐樂貢獻了安踏50%的營收。斐樂的成功為安踏帶來的遠不止于業績的增長,更是令安踏叩開了全球市場的大門。
對斐樂的成功收購提振了市場信心。梳理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安踏的股價從2013年開始大漲,到了2021年,公司股價最高上漲了125倍,市值更是一度漲破5000億,僅次于耐克和阿迪達斯。
然而,過于頻繁且巨額的并購,也令安踏承壓。
對于安踏來說,并購企業是其業績增長的主要來源,這也意味著一旦公司并購的企業增長乏力,甚至負增長,安踏將深受影響。
去年斐樂對安踏的影響就頗為直觀。受調整期影響,斐樂2022年增速放緩,直接導致安踏營收536.5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8.76%;凈利潤75.9億元,同比下降1.68%。須知,2021年安踏的營收增速為38.91%、凈利潤增速達49.55%。
今年上半年,斐樂結束盤整期,重回增長軌道。上半年斐樂品牌收益122.3億元,同比增長13.5%,經營溢利率同比上升7.2個百分點至29.7%,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直接令安踏上半年營收再創新高,達到296.5億元,對集團業績影響可見一斑。
此外,安踏大量并購中,不乏“加杠桿”。為了收購亞瑪芬,安踏的負債率一度由2018年的6%提升至22.8%,故此前亞瑪芬IPO傳聞,也被市場解讀為了“去杠桿”。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的收購之路和貴人鳥有著本質區別。貴人鳥自2014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為多元化擴張的目標,先后耗資數十億元,購買了杰之行、深圳星友科技等多家公司的股份,但操盤的失敗,導致貴人鳥出現危機。而安踏更多的是去收購體育行業的品牌,借此對自身進行補強。
丁世忠的野望
深究安踏的并購之路,源于公司的巨大的野心——創始人丁世忠表示:“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1991年,在北京闖蕩四年的丁世忠,懷揣賣鞋賺來的錢與父親丁和木、哥哥丁世家一起開始了創業。受益于北漂的經歷,丁世忠深切明白品牌的重要性,由此一家普普通通的制鞋作坊掛出了安踏的標志。
恰逢改革春風,安踏乘風而起,并通過奧運會、冬奧會等全球體育賽事的影響力,成功樹立起了自身的品牌形象,逐步成長為全球估值第三的體育用品巨頭。
安踏寓意“安心創業、踏實做人”,但公司卻不乏野心和張力。
斐樂成立至今已有超百年時間,在運動服領域有著不俗的知名度,一度位于世界運動品牌前列。為了迅速讓安踏走向國際,公司不顧斐樂深陷虧損泥潭的窘境,將其拿下,一戰成名。
事實證明了安踏的正確性,公司加速開啟全球化進程。甚至為了更好的全球化,丁世忠卸任CEO,選擇讓公司采用聯席CEO制度,因為該制度能更有效地統籌多品牌復雜的管理體系。
現任CFO賴世賢和專業運動品牌群的CEO吳永華晉升成為新聯席CEO。兩人均在安踏工作了20年以上,前者是丁世忠的妹夫,兩人合作多年,頗為默契。
展望未來十年,安踏的戰略為“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若想實現此目標,光靠大肆并購遠遠不夠。如何在通過并購加速公司全球化的同時,扎實自身業績,才是安踏下一項課題的終點。
責任編輯 | 盛佳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