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王?再見了!
中海搶地的速度,明顯加快了。
來源/地產知識橘
前兩天,中海鏖戰上海灘,攜手國資砸下240個億,拿下今年上海的總價地王——徐匯濱江綜合體靚地。
此時,距離它在廣州搖中年度“靚地”上涌果樹公園地塊,只有短短的一個月。
殺瘋了的中海
那就先從上海這塊地說起。
這塊地的分量可不一般。
首先是體量巨大,涵蓋住宅、寫字樓、租賃等多種用途;
其次,位置還好,坐落在“搖中一套就賺2000萬”的網紅盤云錦東方附近,算得上寸土寸金。
兩者疊加,身價不菲,光起拍價就達到近240個億。
可供對比的是,今年1-9月,全國只有9家房企的拿地總金額,超過了這塊地的地價。
中海這次出手,無疑下了血本。
但它在土地市場上的瘋狂不止于此。
就像我們此前提及的,上個月,廣州開發商最翹首以盼的海珠區上涌果樹公園北側地塊開拍了。
這是廣州市中心少有的巨無霸地塊,位于城市中軸線的南端,有商業、有水景、有地鐵站、還有傳聞中的名校,很難不讓房企心動。
在最后的搖號大戰中,中海從十多家房企中脫穎而出,一把豪擲了128個億。
如果放眼到全國,中海最近的動作就更多了。
6月末,中海從深圳一路打到石家莊,在一二線核心城市搶下4幅地塊,其中,光是深圳灣總部一塊地,身價就達到125億元。
粗粗算下來,五個月內,中海在土地市場上花了接近600個億,其中絕大部分地塊的溢價率,達到了15%左右,甚至更高。
這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今年6月,克而瑞監測的重點城市拍地平均溢價率,僅僅8.3%。
看著中海無畏高地價和高溢價,出手闊綽,四處掃貨,突然就有種夢回2021年上半年的感覺。
逆勢沖規模
那么,為什么中海要在這個節點搶地呢?
我們發現,如今的中海,似乎已經跟以往不太一樣了。
曾經最引以為傲的高毛利率標簽,正在一步步喪失。
從2022年開始,中海就把“利潤王”的頭銜拱手讓給了華潤置地。
去年,中海全年的核心凈利潤244億元,低于華潤的270億元。
毛利率也一降再降,高峰時期接近38%,如今,滑到了22%左右——
雖然掌舵人顏建國在年報發布會表態說今年的利潤要“穩中有升”,但顯然,中海已經不再是最能賺錢的房企了。
它正試圖給自己貼上一些全新的標簽——
比如“權益銷售王”。
今年上半年,就在大家討論碧桂園失勢、保利銷售額登頂的時候,一個沒被太多人注意到的事實,悄悄發生了……
中海逆勢賣房,拿下了行業權益銷售榜的第一。
從去年的第四躍升至第一,攀升的速度有點快。
但這似乎還不夠。
早在2022年中期報告時,中海就有過這樣的表態——
“行業競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競賽,一大批企業已經退出賽場,仍然在前進的企業分散成幾個梯隊……
本集團身處第一梯隊,糧草充足并擁有43年的長跑經驗,我們的目標是奪取勝利。”
高舉高打的野心落到今年,中海公開表示,2023年的銷售額增長目標是:
比2022年上升20%。
這個數字,怎么說呢。
當時,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還是地產行業是否觸底企穩,絕大部分頭部房企都沒敢公布業績增長計劃,就連近些年勢頭強勁的越秀,對于增幅的期待也僅僅是6%——
不到中海的三分之一。
中海是真敢啊!
話說回來,這任務達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季報顯示,中海今年前九個月的合約銷售額是2390億元,距離年初20%的增長目標,還差接近1150億。
也就是說,要想達標,在今年最后25%的進度條里,中海得完成32%的銷售業績。
今年這形勢……金九銀十過去一半了,年底還得加把勁啊!
土儲不夠用了
話說回來,想上規模是好事,但中海手上的“面包”卻不太允許。
近年來,中海的土儲規模滑坡得有些明顯。
2020年中期,中海的土儲為6300多萬㎡,三年過去,只剩下不到4000萬㎡,縮水接近40%。
眾所周知,土地是開發商的糧草,是賴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沒有足量的土地,根本沒有大規模開發銷售的基礎。
頂著“奪取長跑勝利”的長期目標,中海顯然有些著急。
年初,中海提及要達成土地投資雙位數增長,折算下來,至少要在土地市場上砸1200個小目標。
但整個上半年,只花出去了400多億。
眼看還有700多億元的投資額度沒有用完,投拓狗們著急啊……
賺錢什么的先不要管了,只要一二線城市有地,搶了再說。
老大反復強調的kpi,怎么也是要完成的。
挽回失去的口碑
在利潤之外,所有想要跑步登頂的房企,似乎都面臨同一個魔咒——
規模上去了,質量和口碑就容易跟不上。
中海在廣深市場的表現,似乎已經初顯端倪了。
2020年,憑借中海觀瀾府這個現象級熱盤,中海在廣州市場一炮而紅。
彼時,靠近江景、領先的戶型產品設計令無數購房者上頭,僅靠著銷售手中的ipad就把項目賣爆了。
隨后,中海又高價拿地,在海珠區連落三子,試圖獲取板塊的定價權。
但目前中海這幾個項目的走勢,在廣州的小伙伴們都看到了,除了入市時間早的中海觀云府以外,中海江泰里、中海觀澔府的去化都不甚理想。
陽光家緣網顯示,開盤一年半了,中海江泰里的簽約率還不到三成。
前段時間,觀澔府還推出了特價房源——
單價只要5字頭起。
而當時的拿地價,也是超過5萬/㎡了。
項目滯銷,市占率下降,只能說中海在廣州市場的表現比較尷尬。
就更別說弄得沸沸揚揚的深圳中海匯德里事件了。
很難想象7.5萬/㎡均價的樓盤,外墻大面積脫落,業主還反饋存在墻體傾斜、鋼筋外露等問題,這樣的作品,是出自品質擔當的中海之手。
最后,在購房者的多方維權下,中海不得不花費3000萬,做了項目品質提升的工程。
跑起來之后,該如何保障品質,維持口碑?
這道題,當年忙著跑步沖頂的恒大沒做好,碧桂園也沒做好。
如今,中海能不能做好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