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駛不出合資車的泥潭
隨著合資車光環黯然,上汽集團享受多年的紅利也開始慢慢消失,陷入艱難的轉型期。?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2023年前三季度,上汽大眾汽車銷量同比減少13.50%至83萬輛,上汽通用則同比減少15.18%至72萬輛。
中報數據顯示,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家合營企業在今年上半年為上汽集團貢獻的“投資收益”只有5.31億元,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僅3.91%。
此外,受合資車拖累,三季報顯示,上汽集團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均明顯下滑。
意識到要從合資車“舒適圈”中走出來的上汽集團,近年開始全方位戰略改變。不過,電動車轉型依然苦陷行業價格戰,“以價保量”成色較重;出海又面臨歐盟反補貼調查等地緣政治利空因素。
這意味著,被譽為“車企一哥”的上汽集團可能還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戰略轉型陣痛期。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金角財經城市新中產讀本,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850篇原創內容公眾號
業績承壓
近日,上汽集團發布三季度財報,該公司在當季實現營收和歸母凈利潤1968億元、43億元,同比分別下滑6.92%和24.69%。
2023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累計實現營收5233.42億元,同比下跌0.77%;實現歸母凈利潤114.07億元,同比下跌9.82%。
業績承壓與汽車銷量低迷有關。
前三季度,上汽集團整車產量為339.7萬輛,同比下跌12.29%;整車銷量為337.7萬輛,同比下跌10.42%。
上汽集團曾表示,2022年底,燃油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和新能源汽車中央財政補貼退出,部分消費者搶在政策紅利結束前購車,透支了2023年市場需求;此外,2023年一季度,國內汽車市場上演價格戰,消費者持幣觀望,市場恢復不及預期。
事實上,即便經濟形勢仍在恢復期,但中國汽車行業的產銷兩端依然維持正向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產量累計同比增長7.3%,銷量累計同比增長8.2%。這意味著,“車企一哥”上汽集團在產銷兩端數據均遠落后于行業整體。
上汽產銷低迷的更重要原因,其實是受合資車拖累。作為國內汽車企業龍頭,上汽集團擁有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大乘用車合資企業,但2023年前三季度,這兩大合資車企交出的成績單均不理想,上汽大眾汽車銷量同比減少13.50%至83萬輛,上汽通用則同比減少15.18%至72萬輛。
上汽集團財報顯示,該公司對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這兩家持股均為50%的合營企業的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確認投資收益”。
也就是說,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這兩家合資車企,通過利潤表上的“投資收益”拉動上汽集團的營業利潤,從而為后者業績作出貢獻。
實際上,從近年的財報數據看,上汽集團核心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利息費用-研發費用)其實都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金額由數十億元至過百億元不等;
但兩家合資車企的“投資收益”讓上汽集團在早些年份賣車還能為營業利潤帶來正向貢獻。
比如,2020年,上汽集團超過7000億元營收帶來的核心利潤不但沒有盈利,反而虧損了34.27億元,但兩家合資車企當年合計貢獻了高達97.96億元“投資收益”,一舉扭轉局勢。
不過從2021年開始,合資車便很難為整個集團的業績“兜底”。
一方面,上汽集團的核心利潤繼續不爭氣,盡管該公司當年營收從7230億元提高至7600億元,但隨之而來的核心利潤卻由-34.27億元變為-77.52億元,營收增加了,但帶來的虧損卻更大;
另一方面,兩大合資車企的“投資收益”也明顯下滑,從97.96億元下滑至87.24億元。
這使得上汽集團“核心利潤+兩大合資車貢獻投資收益”由2020年的63.69億元暴跌至2021年的9.72億元。
到了2022年,情況就更加嚴峻。上汽集團營收下滑同時,核心利潤的虧損金額進一步擴大至125.56億元,同時兩大合資車貢獻的“投資收益”也由87.24億元下滑至71.54億元。
當年,上汽集團“核心利潤+兩大合資車貢獻投資收益”由9.72億元變為-54億元。僅從去年數據看,上汽集團靠賣車已經很難盈利了。
如果說2020-2022年這三年時間合資車對上汽集團貢獻的“投資收益”還只是逐步下滑,那么進入到行業嚴重內卷的2023年,該項數據則出現斷崖式下滑,已經很難為整個集團的業績來“兜底”。
2023年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兩大合資車貢獻的“投資收益”由去年同期的25.42億元同比暴跌79%至5.31億元,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僅3.91%。
錯過新能源風口
?
不僅是上汽集團,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合資品牌都來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讓一眾合資品牌倍感壓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2020年的10年間,中國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份額一直在40%上下波動;但到了2021-2022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迅速攀升至44.4%和49.9%。
2023年上半年,上汽大眾共銷售汽車50.3萬輛,相比2018年前六個月創造的高點跌去51%。同期,自主品牌企業比亞迪登頂乘用車市場銷冠,銷量是上汽大眾銷量的2.48倍。
8月9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公司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上預測,到2025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會達到70%。
這意味著,兩年后,整個市場大盤留給外資品牌的份額只剩下三成,再減去在上海獨資國產的特斯拉以及少部分進口車型,合資公司的生存空間會進一步收窄。
王傳福的判斷并非危言聳聽。2023年以來,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保持在50%以上,7月更是高達57.2%。
相比之下,合資車品牌交出的成績單卻慘不忍睹。除了前述上汽的兩大合資品牌,2023年上半年,東風日產下跌28%,東風本田跌幅達到32.8%,神龍汽車、上汽通用、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分別下跌21.6%、11%、18.9%和9.5%。
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汽車市場增長動力從燃油車轉換成了新能源汽車。
2023年上半年,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速為44.1%。在合資車企產品最為集中的10-20萬元市場,傳統燃油車銷量為433.6萬輛,同比下跌3.8%;新能源汽車同級別銷量為140.5萬輛,同比增長63%。
但合資車企產品仍然以燃油車為主,普遍沒有抓住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機會。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統計,6月,合資車企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僅有3.7%,7月該比例升至5.8%,與中國自主品牌52%的滲透率相距甚遠。
一家大型車企技術負責人稱,不少合資車企此前都抱有僥幸心理,誤判了市場。
“最早,合資車企一直等著看造車新勢力鬧笑話,對它們不屑一顧。后來,看到新能源汽車銷量迅猛增長,合資車企又覺得難以持久。到2022年底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合資車企甚至認為燃油車還有機會反撲。”這名負責人說,但這些都沒有變成現實,反而是更主流的消費者轉向了新能源汽車。
也有業內人士透露,合資公司不具備完整的企業價值鏈條,它主要承擔生產和銷售服務職能,其產品技術基本都來自外方車企股東。當前汽車行業正向電動化轉型,使外資車企導入中國的產品不再處于領先地位。
此外,合資車企獨特的股權結構亦阻礙轉型。在大量合資企業中,中外方以50:50對等持股。上述人士稱,現在市場情況瞬息萬變,技術路線快速迭代,合資車企中兩大股東互相制約,在行業轉型期顯得格外被動。
上汽轉舵
上汽集團已經意識到合資車紅利消失、故要走出“舒適圈”,將自身的戰略重心進行調整。
首先,上汽集團重新梳理了自主品牌陣營,整體向電動化轉型。
其中,智己汽車定位純電高端品牌;上汽乘用車公司飛凡和榮威定位新能源主流品牌;名爵品牌全力拓展海外市場;五菱品牌定位精品電動小車。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的新能源產品業績明顯增長,公司實銷新能源汽車68.3萬輛,同比增長18.2%,其中第三季度實銷約28萬輛,同比增長超過20%。
其次,在合資車方面,上汽大眾從大眾汽車集團引入ID.3、ID.4和ID.6等純電車型。不過,相比中國車企產品,這些車型競爭力不足,直至近期上汽大眾大幅降價,銷售情況才有所好轉。
上汽大眾總凈利賈健旭稱,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在快速增長,大眾汽車只能“背水一戰”,降價代價確實很大。但他表示,降價效果顯著,從7月開始,上汽大眾電動車型月銷量已經穩定在1萬輛以上。
賈健旭認為,合資車企短期內要努力降低成本應對市場競爭;長期來看,合資車企要跟上國內本土企業產品開發節奏,如果外方股東存在短板,合資車企可從中方股東引入相關產品和技術。
“合資公司股東雙方好的東西都能引入合資公司,這扇門很快就會打開”。賈健旭說。
最后,上汽集團將海外市場視為增收重點。前九個月,上汽集團出口海外或在海外生產的汽車數量同比增加21.75%。
“公司要把在激烈競爭中鍛打出來的優勢和能力加快向海外溢出,加快上汽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說。
王曉秋稱,公司全年海外銷量目標是120萬輛,其中歐洲有望成為上汽集團在海外首個20萬輛級市場。此外,上汽集團預計,在美洲、中東、澳大利亞新西蘭、東盟、南亞的全年銷量將突破10萬輛。王曉秋稱,2023年全年上汽集團海外業務將實現“規模性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團還通過多方布局保障海外業務拓展。
8月29日,中船江南造船為上汽集團定制的首艘遠洋汽車運輸船(滾裝船)正式下水,計劃于2024年投入使用。上汽集團稱,這艘滾裝船共有7600個車位,而2024年至2026年,將有總共12艘新造滾裝船加入集團旗下汽車物流公司安吉物流船隊。
安吉物流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物流公司,其外貿專用船已有八艘,開通了東南亞、墨西哥、南美、歐洲等七條國際航線。
上汽集團方面稱,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增長迅猛,運力不足成為瓶頸之一,安吉物流自營船隊將為包括上汽集團在內所有車企提供運輸服務。
不過,數據亮眼同時,上汽的“出海”戰略也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10月初,歐盟宣布對產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正式啟動反補貼調查,由于涉及公司數量較多,歐盟委員會采取抽樣方式確定最終調查目標。
當地時間10月25日,據相關媒體披露,歐盟委員會確定選擇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作為目標公司。
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分析稱,歐盟反補貼調查一般會出現三種結果:
一是查不出重要補貼或其他原因,宣布終止調查;二是調查發現雖有補貼但沒有對歐洲車企構成損害,決定不采取反補貼措施;三是調查發現補貼、損害等情況,啟動征收反補貼稅。
根據歐盟已有實踐,九成以上案件以第三種情況做結。一旦歐委會決定征收反補貼稅,征收年限一般會持續五年,而且之后每五年,歐委會都可以通過復審程序決定繼續征收五年。
由此可見,無論是電動車轉型深陷行業價格戰,還是“出海”面臨各種風險,都顯示出“車企一哥”上汽集團要走出過去合資車“舒適圈”,還需經歷一段轉型陣痛期。
參考資料:
財新《合資車企待破局》
財新《歐盟抽樣選取比亞迪等三家中國車企開展反補貼調查》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