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部的生與死
信用卡部的生與死
來源/讀懂數字財經
從信用卡到大零售,上海農商行邁出了第一步,這或許是銀行業的一個信號。
信用卡存量時代,船隨著“水漲”而高成為歷史。
根據央行于今年9月1日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發卡數量達到了7.86億張,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100萬張,已經倒退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潮退之時,只有已經駛入深水區的大船還能穩健航行,卻也要面臨新時代的新挑戰,而淺水區的小船則身不由己。
起大早的“小船”
近日,上海農商行進行了架構調整:同意零售條線一級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調整為零售金融總部、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部、個人貸款業務部、基礎客群經營部,構建“客戶一體化經營、產品專業化服務、資源集約化配置”的大運行體系。
信用卡部沒了,并不意味著上海農商行放棄信用卡業務,而是信用卡部門在行內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內部影響大于外部影響。
上海農商行的信用卡歷史并不短,該行第一張信用卡——鑫卡發行于2008年,在彼時開啟了全國省級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的先河,彼時該行已擁有個人客戶逾400萬戶,如意借記卡發卡量逾300萬張。
十余年的經營之下,上海農商行的個人客戶已經超過2000萬,但信用卡的成績并不算好,截至2022年末,信用卡累計發卡量 210 萬張。
上海農商行是一家優秀的農商行,總資產已破萬億,但信用卡業務該行的存在感卻很低,且在近幾年不斷縮水,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農商銀行信用卡余額僅為45.9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24.86%。
從資產質量上看,該行信用卡也是逐年惡化——2019至2021年,上海農商行信用卡不良率持續攀升,分別為1.34%、1.73%、2.39%。
上海農商行信用卡發展的滯緩有其自身原因:從主觀因素講,超2000萬個人客戶卻只衍生出200多萬張的累計發卡量,這說明其本身對于信用卡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客觀條件看,該行過于依賴上海的區位優勢,全國性乃至長三角的布局都顯得不足,而上海的信用卡市場又是神仙打架的局面。
除自身因素外,外部環境十分殘酷,“神仙們”已經把信用卡打成了存量市場。
根據央行于今年9月1日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發卡數量達到了7.86億張,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100萬張,已經倒退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一部分大行的信用卡業務壓力也陡然增加。
存量之下
據財聯社記者9月1日稿件梳理,2023年上半年,僅1家銀行信用卡交易額站上2萬億元,共11家銀行信用卡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在目前已披露相關數據的銀行中,2023年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額前5名銀行來自三家股份行和兩家國有大行,且上述5家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額均同比下滑,連招商銀行都不例外。
舉例而言,上半年興業銀行信用卡累計交易金額為12037 億元,同比下滑14%!
新掌門人呂家進上任后,興業銀行曾在2022年逆勢發力信用卡業務,多項指標在同體量的銀行中大幅領先,其中:新增發行信用卡 660.41 萬張,累計發卡 6630.42 萬張,較上年末增長 11.06%;同時信用卡消費金額逆勢增長了 5.19%;信用卡貸款也同比增長了3.73%。
圖片來源:華爾街見聞
逆勢增長帶來了強烈的后遺癥,至2022年末,興業銀行信用卡違約金額也出現超預期增長,信用卡不良率已經飆升至4.01%,2023年上半年該行信用卡業務企穩,但不良率僅小幅改善,交易額卻驟降。
而中信銀行信用卡今年上半年交易額13555.33億元,同比下降 2.03%,更嚴峻的是:中信銀行信用卡貸款占零售比重由2018年的30%左右下降到2022年底的24%左右,4年時間下降了接近6個百分點。
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三家股份行的數據,代表了信用卡大行發展的幾個當下的痛點:大而難增、不良承壓、占比下降。
如何破局?除了期盼經濟復蘇加快之外,無外乎是找增量、保存量,增量在哪里?
增量很難尋找,除非是把目光放在根本沒有人觸及的最后一片藍海——大學校園上,但即使是招商銀行信用卡在大學校園的布局都極為謹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卡沒有額度,只能先存款后消費,與普通借記卡無異。(詳見《校園貸是最后一片藍海》)
如何保存量?在經濟復蘇前,更難。
央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中,住戶存款增加14.42萬億元,而2022年同期住戶存款新增13.21萬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多增4.72萬億元。
住戶存款連續的增加說明:低預期下的老百姓不愛投資,不愛借貸、也不愛消費,而更愛儲蓄,這種土壤極不適合信用卡業務。
這不是銀行的問題,是周期使然。
主角的更替
與信用卡業務相反的是:主要銀行對公貸款基本呈現大幅增長之勢,其中的小微、農戶等經營性貸款成為了零售貸款越來越不可忽視的支柱,宏觀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加4.95萬億元,同比多增1.01萬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
信用卡存量時代,依然是零售金融的大時代,但主角悄然變成了小微貸款,或許更準確的說銀行下一個趨勢性的方向在于浙商銀行提到的弱敏感資產,詳見《浙商銀行打開“弱敏”時代》
重讀一下上海農商行的公告:同意零售條線一級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調整為零售金融總部、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部、個人貸款業務部、基礎客群經營部,構建“客戶一體化經營、產品專業化服務、資源集約化配置”的大運行體系。
這不就是弱敏感資產在上海農商行的落地?
存量時代下,信用卡部門(中心)走向無外乎兩條——要么不斷搶奪同業份額,保證自身地位,要么歸屬為大零售或者弱敏感資產的一部分。
躺贏的時代,過去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