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再無“華融”
華融在宣布更名計劃之后,似乎開啟了新一輪的買買買。
出品|達摩財經
11月20日,中國華融(2799.HK)發布公告,計劃從中新壹號手中收購招商公路(001965.SZ)3.58萬股股份,約占招商公路總股本5.78%,轉讓價為8.4元,較招商公路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折讓約一成,總對價約30億元。
招商公路的主要營收和利潤支柱為公路的投資運營,簡單來說就是收高速費。這部分收入在營收中占比長期保持在60%以上,利潤占比更是在80%以上。這也導致,招商公路業績受疫情影響較大。2020年至2022年營收和利潤表現起伏較大。
2023年,疫情管控徹底結束,招商公路業績也回歸正軌。2023年前三季度,招商公路營收65.75億元,同比增長19.21%,同期歸母凈利43.62億元,同比增長19.69%。相比2019年,這一業績表現也有明顯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華融近期唯一的股權投資。就在五天之前,華融剛剛談好了一筆百億收購。
11月15日,華融公告與中信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中信盛星簽訂股份轉讓協議,以136.27億港元收購中信股份5.01%股份。中信股份由中信盛星和中信盛榮分別持股32.53%和25.6%,并無其他持股超過5%的股東。收購完成后,華融將成為中信股份第三大股東。
中信股份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近年業績始終保持良好。2023年上半年,中信股份營收3340億元,同比增長2.8%;歸母凈利潤321億元,若不考慮上年同期中信證券并表一次性重估收益,同比增幅達到2.3%。
這筆交易被看作是華融和中信的進一步捆綁。因為當時有個更為勁爆的消息吸引了市場的目光:曾經在資本市場叱咤多年的四大AMC之一華融,將告“華融”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華融”告別江湖
11月15日,華融公布發布了計劃更名的公告。華融表示,將更名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金融資產”,同時更換成中信集團的司徽,公司章程也將進行相應修訂。
中國華融表示,本次更名不涉及變更本主營業務,亦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該更名計劃已經提呈股東大會批準,另外,變更后的公司名稱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最終核準為準。
更名生效后,港股上市的中國華融新股票將以新名發行;待港交所確認后,股票簡稱亦將變更。
在二級市場上,華融的更名明顯給投資者來了一次“強刺激”。公告次日,港股中國華融盤中大漲超過30%,最終收漲12.33%。截至11月21日收盤,中國華融最新市值313億港元。
中信集團入主華融已經一年有余,本次更名算是水到渠成。
華融前身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華融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2018年,主管華融多年的賴小民事發被查,此后華融多項業務都進入停滯狀態,資產大幅減值。2021年,華融引入中信集團等五家戰略投資者,中信集團隨后還接手了財政部持有華融3%股權。上述股權變動在2022年3月完成后,中信集團持有華融26.46%股權,為第一大股東。
華融在更名之前,已經完成了人事“大換血”,管理權已經讓渡到中信集團手中。
11月15日,也就是披露更名計劃的同時,華融同步官宣了兩項人事變動。其中,盧敏霖被委任為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關聯交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徐炯煒被聘任為公司副總裁。盧敏霖的董事會相關職務和徐炯煒副總裁職務的任職日期自金融監管總局核準資格后生效。
盧敏霖已經年屆古稀,擁有多國會計師資格,目前擔任多家港股上市公司獨立董事。2023年5月,華融也提出聘任盧敏霖擔任獨董,目前該提案已經在股東大會上審議通過,不過任職資格仍需金融監管總局核準。
徐炯煒現年48歲,2005年進入到中信集團工作,曾在中信建投證券的投資銀行部工作十余年;2019年10月起任中信建投投資董事長,2020年3月至2023年10月期間兼任中信建投黨支部書記,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間兼任中信建投投資總經理。
事實上,華融加入“中信大家庭”之后,管理層已經逐步由中信主導。目前,華融董事長劉正軍、總裁李子民均有中信背景,二者也是華融僅有的兩位執行董事。此外華融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朱文輝也在中信體系內工作多年。
時代終結
華融的更名,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賴小民落馬后,四大AMC閉眼狂奔的時代結束。原有的四大AMC的副總裁開始實行輪崗任職制度,以期避免再度發生類似賴小民的事件;2020年,銀河資產牌照獲批,讓原有的四大AMC擴容到五家。
中信入主華融也是AMC變革的一部分,終結了AMC出資人和監督管理人一體的原有局面,進一步開啟了全國性AMC商業化轉型。
事實上,華融更名的傳聞在業內早有流傳,但直接讓響徹江湖20余年的“華融”二字消失,還是出乎了市場的預料。對此,業內分析認為,華融此番更名大動作在注意保留“中國”二字,意在保留“國家隊”身份;增加“金融”,突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牌照的稀缺性和含金量。徹底放棄“華融”,則是為了甩掉歷史“包袱”,避免投資者受刻板印象影響。
近年來,根據監管“回歸本源,聚焦主業”的要求,華融逐漸收縮金融領域的版圖。2021年以來,華融共實施了八家牌照類附屬公司股權轉讓。截至目前,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和華融國際信托五家已經完成了股權出售,實現并表收益35億元。根據計劃,華融將進一步對旗下剩余牌照類附屬公司推進轉讓工作。
華融從建立,到賴小民事發,到后續的重組以及現在的更名,都給國內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帶來了明顯的震動。不過,未來不良資產處置這一江湖,將再無“華融”之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