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局,浮出水面
當圍獵已成過去式
來源/地產知識橘
拿下地塊三個月之后,廣州年度熱盤之一——中海上涌果樹公園北側地塊,終于轉讓股權了。
拍地結果出爐時,忍不住為中海拿地拍手叫好的中建四局,拿到了項目10%的股份。
理論上,按照成本價計算,中海回籠了近13.7億元。
但細究起來,這次股份更迭,更像是一家人的“內政”——
中海和中建四局都屬于中國建筑旗下。
同屬中國建筑旗下的地產開發平臺,從中海雙雄到“中建八子”,大大小小,錯綜復雜,多達十余個。
當他們被重新被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在來來回回的“宇宙第一房企”之外,名副其實的“宇宙第一局”,已經暗暗發力很久了。
橫掃土地市場
前不久,在北京土拍上,中國建筑出盡了風頭。
10月末,豐臺區郭公莊兩宗地塊掛牌出讓,合計攬金130個小目標。
其中,一宗由中海溢價6.7%競得,另外一宗,則被中建東孚以近75億元的總價,在6家參拍房企中幸運搖中。
中建東孚看似陌生,但真實身份是中建八局旗下的地產開發平臺。
中海就不用多說了,它是中國海外集團在地產業務上的嫡長子,而海外的控股母公司,正是中國建筑。
其實,這不是中建系第一次這么兇猛拿地了。
早在去年,中建系就開始嶄露頭角。
他們把第一波的投注,押在了帝都。
據有關媒體統計,2022年,中建系至少在北京拿地14塊,其中,中海一家拿下了8塊。
而當年,北京的推地數量不過55塊——
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被中建系收入囊中。
北京土地的含金量,相信大家伙都是了解的。
到了今年,中建系越發停不住手了。
不僅橫掃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拿地的金額更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23年1-10月,中海的拿地金額接近900億元,中建八子是約514億元,二者相加是1410多億元。
這是什么概念呢?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中建系的購地金額,已經可以完全覆蓋2個保利、接近3.5個招商蛇口了。
眾所周知,當下的拿地情況,反映的就是未來1-2年內的銷售收入。
那么,按照拍地狀況推演的話——
未來中建系在住宅市場上就是巨無霸的存在,其余任何一家房企都無法撼動。
登頂“宇宙第一局”
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低估了中建系。
我們粗算了一下,發現,今年中建系的銷售業績十分搶眼。
截至11月末,中建集團地產業務的合約銷售已累計超過4000億元——
這個數字,很顯然,已經超過了保利、萬科和華潤等一眾主流房企。
“宇宙第一局”,已經浮出了水面。
有“宮斗”那味了
那么,為什么近兩年中建系會突飛猛進呢?
這,或許與中建系的策略轉變有關。
過去,中建系的主營業務是房屋建筑,簡單來說,就是代建住宅、商場和酒店和體育館之類。
這類業務,基本占了集團營收的60%-70%。
但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形勢直轉之下,留在場上的開發商數量越來越少,行業的新開工面積都快跌到2008年的水平了,中建系的支柱業務大受打擊。
毛利率下滑就算了,更重要的是,隨著房企和城投逐一爆雷,就算房子建好了,工程款也有可能拿不回來,計提損失不少。
但另一邊,反觀地產開發業務,發展勢頭一直在上升。
去年,在中國建筑超2萬億的營收中,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的營收占比近七分之一,但對整體毛利率的貢獻占比卻超過了四分之一,比房屋建筑多出1倍多——
眼看在同行身上找不到機會了,只好自己創造機會。
中建系親自下場,搖身一變,從承建商轉為開發商。
但轉型的這條路,并不好走。
眾所周知,中建系集團目前控制著包括中海系2家、中建系8家地產平臺,人多了,內部肯定有競爭。
比如說,每個分局在不同地方設有總部,都有自己深耕的片區,例如八局總部在上海,地產業務范圍在長三角,三局總部在武漢,業務集中在華中區域開展。
原先每個局都秉承互不打擾的原則,但如今,分局都不甘心停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始把手伸向其他局的勢力范圍了——
三局和八局,會跑去一局扎根的北京拿地,也會和“大哥”的中海同臺pk,去深圳搶地。
又比如說,總局爸爸的意思,一邊是安撫,一邊又搞起了賽馬機制。
今年上半年,北京熱門地塊拍賣引得中建系幾乎全員出席,遭到同行極大抗議。
中建集團總局立馬組織協調,內部傳言以后X局深耕的區域,就優先由X局去拿地,減少自家人“打架”的幾率。
這樣的協調自然是好事,但蛋糕就這么大,誰都想分一口,表面一團和氣,私底下的暗斗是少不了的。
前不久,中建召開了三季度業績會,會上透露了內部考核指標,包括快速去化、現金快速回流、有現金流支撐的效益等。
換句話說,以后會采用賽馬機制,哪家有能力跑出來,有機會跑得遠,就決定了集團資源的傾斜方向。
業績排名靠后的公司,抱歉了,可能你想要的支持力度就沒有那多了。
這么一來,看著中建系的相互掐架,多少有點“宮斗”那味了。
當圍獵變去過去時
最后,展望未來,中建系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還是拿拿地來說吧。
就像我們在《聊聊最近的變化》所寫的那樣,如今,不少熱門的一二線城市,都宣布最新的出讓地塊不設最高價了,價高者得。
那么,以后,拍地市場就是“土豪”的游戲——
哪家房企掏出的錢多,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地就歸誰所有,想靠馬甲提高搖號中簽率?
這方法,過時了。
放到中建系身上,其實這也蠻影響他們拿地的。
以前可以幾個局一起上,圍獵某塊好地,增加拿地概率,畢竟,最后無論是誰拿到,都算集團拿到了地。
但如果現在開始拼土地價格,不夠精打細算的中建系未必能扛得住。
中海和盈利能力強的少數幾個局還好一點,但業績表現較差的、在市場上沒有什么聲響的,就比較難說了。
對于中建系來說,也只能邊走邊看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