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銀財富危局
誰也沒有想到,海銀財富(HYW.O)爆雷了!
文|翠鳥資本
過往,財富管理公司的爆雷多因客戶討錢,隨之形成輿情危機,之后進入負面螺旋模式。
海銀財富的爆雷,卻是先由K線引爆,數個交易日之內變得無法收場。
長期押注于房地產金融產品的海銀財富,為何爆雷的時點“姍姍來遲”?
畢竟,諸多房地產巨頭及相關財富平臺,早已經歷了價值毀滅。
海銀財富有何來頭?
中國內地有很多高凈值、超高凈值的人士,比如手上的資產動輒數百萬、上千萬,他們進行理財有很多“禮遇通道”,與很多小投資者截然不同。
一個通道就是將資金放在私人銀行,很多國內股份制銀行均有面向高凈值客群的私行部門,他們有購買理財產品的更多選擇,包括對沖基金、外幣計價產品等。目前,各大券商也紛紛成立了財富管理部門,與私行一樣面向這個客群。
另一個通道就是流向財富管理平臺,國內比較大的平臺包括諾亞財富、中植財富以及海銀財富。
財富管理平臺也被成為第三方平臺,過去數年讓不少客戶的資產顯著膨脹,均得益于此前房地產融資類信托產品,以及形形色色的非標準化產品,年化收益率動輒8個點、10個點,甚至還有十幾個點的產品,且都被歸類于固定收益產品,比很多股票產品“靠譜”得多。
這種背景下,很多富裕人群習慣了這種收益水平 “穩健”的產品,但忽略了背后的底層資產。
據海銀財富官網,這家機構成立于2006年,在國內80余座主要城市先后設立170余家財富中心,擁有員工超2500人,客戶累計超過14.6萬的高凈值個人和機構。
2021年3月,海銀財富赴美上市,在招股書中自稱為“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固定收益產品提供商”,相關產品投資于恒大、融創等開發商。
海銀財富2023年披露的年度報告,有如下記載:“我們分銷的很大一部分財富管理產品,皆是以房地產或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產品,作為其底層資產。”
這家平臺貨架上的產品“性質”,毋庸贅言。
海銀財富實控人是韓宏偉。
相關資料顯示,上述世紀80年代末,剛剛退伍轉業的韓宏偉“下海”,在河南創辦了鋼材經營店,之后創辦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此后又將業務拓寬至汽車貿易和租賃,之后建立了鄭州汽車城。
2003年他創立了海銀集團,展業范圍涵蓋商貿、金融服務和實體投資,之后迅速輻射財富管理、期貨、私募、小額信貸、擔保、互金等。
韓宏偉對地產投資相當執著,其控制的五牛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實際上就是一家私募地產投資機構,高峰時規模曾接近300億元。
連續6日大跌
海銀財富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實體是海銀控股,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公司。
近期,許多中小股東“不明所以”,被連續多日的下跌打懵圈。
這次下跌十分突然。
截至2023年12月15日,海銀控股的股價連續6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高達64%。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3日這一天股價 “閃崩”幅度高達42%。
12月17日,海銀財富官方公告稱,“近期受經濟下行的影響,項目出現遲延,給投資人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目前海銀財富已成立專項小組,積極協調項目相關方籌劃處置方案。目前根據最新的監管政策和行業導向,海銀財富主動退出,對存續業務進行梳理。”
直至股價大跌幾近“結束”之時,海銀財富才終于正式表態。
官方媒體報道,12月18日,部分投資者在上海與海銀財富方面當面溝通兌付解決方案。相關負責人士在現場告訴投資者將在兩周內給出解決方案,將涉及已到期未兌付、未到期擬提前中止兩種情況。
年報里的“奇跡”
海銀財富代銷的房地產相關產品,究竟有多大規模?
“奇怪”的事情,出現于紙面上。
據年報,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6月30日,這類財富管理產品的總交易價值占比分別為58.2%、37.9%和28%,對應交易價值約459億元、302億元、203億元。
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公司在短短兩年時間便實現了“去杠桿”,從459億產品規模,直接減半!
但是,規模明明已經減半了,為何現在又曝出風險了呢?
的確,2021年一些房地產巨頭基本面已經不佳,即便海銀財富馬上警覺,消化產品規模也難以做到一年減少100億以上。
海銀財富如何消化的?這個關鍵問題,在年報里并沒有找到確切答案。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