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樓市的幾個沒想到
風往哪吹
來源/地產知識橘
2023年就要過去了,又到了年終復盤的時候。
年初專家立下的flag,和機構對于樓市的預測,到了一一應驗,或者打臉的時候。
沒想到,報復性買房只火了一個月
2023年,經濟呈現一個明顯的L型走勢,落到房產上,也不例外。
從新房、二手房再到租房市場,依然面臨亟待復蘇的局面。
今年初,口罩事件剛放開,各大售樓部人頭攢動,銷售都接待不過來客戶了。
各大機構都高呼要把失去的三年補回來,報復性消費潮涌現了,再不買房就來不及了。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
這樣的購房高潮只持續了一個月,“出道即巔峰”。
肉眼可見的是,3月的小陽春過后,樓市成交就迅速下滑了,二季度、三季度仍未返回高點。
前11個月,全國商品房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同比下滑近7.3%和4.3%。
遙想各大券商對于今年房市的預判,中金認為,地產銷售面積將回升并轉為正增長,房價局部面臨上行壓力。
廣發、海通證券則饒有信心地展望,2023年樓市的拐點或將在年中出現……
好吧。
明明說好要報復性買房,購房者卻選擇了放下仇恨。
沒想到,二手房價已經回到5年前
更沒想到的是,比起新房來說,二手房的數據更不好看。
有媒體追蹤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二手房價格指數,幾年來,是這樣子的——
從平均數據來看,全國的二手房價格已經跌回2018年,一線城市還稍好一些,二線、三線的數據直線下挫,三線城市更是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
租房市場也沒能逃過“被拉下水”的命運,就像我們此前在《終于輪到房東受傷了》所寫的那樣,以往旱澇保收、收入穩定性比肩體制內人員的包租公都扛不住了——
租金價格普跌、畢業季也沒回暖增色多少,豪宅租金也大跌兩三成。
現在的年輕人和中產人士更青睞性價比更高的房子了,面積大的同時租金要低。
沒想到,核心城市區域也頂不住了
以上,都是從全局來看的。
如果能夠更細致一些,就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發生在你原本認為是“常識”的地方。
比如說,在過去幾輪樓市周期中,資源高度集中的一線城市核心區域一直被譽為樓市的聚寶盆,是樓市上漲的永動機。
但今年,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也不行了,甚至,跑輸大盤。
就拿深圳和廣州來說吧。
仰仗絕佳的區位和景觀,深圳灣片區的房子一直是深圳樓市的精神堡壘,背靠全國的購買力,近些年價格也一路扶搖直上。
但如今,深圳灣已經帶頭領跌。
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深圳灣小區的房價跌幅動輒高達3-4成——
陽光海濱,6月中旬成交的133方四房,中高層,成交價跌至2280萬,比高峰期跌了超1000萬;
鴻威海怡灣,7月初成交的中間樓層142方四房,交易價2680萬,比高點時跌去了1100萬。
而廣州的豪宅聚集區珠江新城,今年小陽春還熱火朝天,但下半年就啞火了——
中區的保利心語,現在最低每平只要10萬元出頭。網紅盤的中海花城灣兩房,如今只要13-14萬/平,就能拿下……
珠江新城12月部分樓市成交數據
相信關注廣州樓市的小伙伴們都這道這個價格有多筍,目前的市場價,有的已經回到兩三年前了。
沒想到,混合所有制的光環也滅了
說完市場,再來說說房企。
沒想到,今年房企出險的火苗,已經吹向了擁有國資背景的混合所有制房企——
被銀行、金融機構捧為座上賓的萬科和金地,被公眾拿起放大鏡質疑。
早在2018年,萬科就喊出活下去,危機意識和保守的財務風格排在所有房企的前列,但這輪房企大面積現金流壓力,萬科也未能置身事外。
前兩個月,萬科迎來股債雙殺,一瞬間人心惶惶,最終還是大股東的深圳國資委力挺才挽尊了一把。
而金地,就更不用說了。
銷售連連下滑,債務又壓頂,尤其明年上半年的償債壓力巨大,就看二股東的深圳福田投控會不會出手相救了。
沒想到,連北京都開始放松了
在政策方面,沒想到的是,一線城市終于有了大幅度的實質性動作——
北京直接上了三件套,降低首付比例、調低貸款利率、調整普宅標準,上海緊隨其后。
過去,因為控制人口規模和抑制樓市過快上漲,重點城市的樓市松綁動作小,大多是在社保和人才購房政策上做突破,試試水看看市場的反映。
如今,直接放出了近六七年來北上力度最大的樓市松綁,誠意十足。
知道這一天終究會來,但不知道的是,這一天會來得這么猛,這么快。
而廣州,早在此前就把能出的大招幾乎都出盡了,調整首付比例、五改二、黃埔番禺花都區放開限購等……
要知道,這是自2011年2月,廣州執行限購政策12年以來,首次重新放開對該三區的住房限購。
最后,前不久的高層定調,相信大家伙都看到了。
確立了先立后破的說法,也沒有提及“房住不炒”,對于房地產來說,也算是一個利好了。
相信后續的刺激提振政策,不止于此。
而新一輪的小陽春又要來了。
2024年,你打算買房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