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143億獨角獸宣布:年底倒閉
一旦忽視產品、過度營銷,商業帝國倒下就在一瞬間。
來源|鉛筆道? 作者?|?愛羽
最近,一家美國獨角獸宣布關閉。
當地時間1月4日,InVision首席執行官在官網發文稱:經慎重考慮,公司將于2024年年底暫停業務。
如果你從事設計行業,你肯定會聽說Adobe。某種程度上說,InVision是Adobe的競爭隊友。它是一款協作設計工具,比如畫產品原型,并與團隊在線協作。
事發突然。近幾年,盡管InVision已有頹勢,但突發倒閉消息,依然令行業錯愕。
拐點發生在2022年。2021年,InVision全年營收約1億美元,但2022年下滑至5000萬美元,下跌幅度高達50%。縱觀toB行業規律,這種下滑幅度聞所未聞。
企業經營上,InVision究竟犯了哪些錯誤?
一位熟悉設計產業的創業者?Jade Foster 向鉛筆道表示:“這是另一個版本的‘撿芝麻丟西瓜’故事。公司在崛起過程中迷失自我,逐漸忽視產品、過度重視營銷,給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最終被擠出市場。”
InVision 成立于2011年,原本占盡先機。它出現之前,競爭對手只有Adobe、Sketch等少數公司。
市場也存在著明顯的空缺性機會。比如,Adobe的產品更側重單機和桌面應用,而InVision主打“云端協作”。
又比如Sketch,這是一款缺乏本地原型設計功能的工具,而InVision填補了該空白。
成立前幾年,InVision 很快成為該行業的代名詞,并迅速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2012年,InVision完成種子輪550萬美元融資;2014年完成11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完成4500美元B輪融資;2016年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完成1.15億美元D輪融資......
但2019年前后,InVision 產品力逐漸流失。
一位使用InVision 4年的老客戶稱:作為一位創始人與設計師,最初認為他們的產品很獨特,走在時代前沿,但隨后產品很少做有用改進。
這位客戶表示,自己曾1年內參加InVision十幾次報告會,期間產品沒實質改進。
“自2019年起,我們就不再使用了。更荒唐的是,我看著他們將錢投入在產品以外的領域,比如營銷、銷售。他們可以將數百萬美元投入在這些領域,而產品卻并不出色。”
這給了競爭對手可乘之機,比如Figma——它成立于2012年,但首款產品上線于2015年,與InVision的真正競爭時間只有5年。
直到2018年時,二者依然有競爭差距:彼時,Figma才完成1500萬美元融資;而InVision已經融資數億美元;從商業化看,Figma花了8年才實現第一個100萬美元收入。
而隨后幾年,由于產品力更突出,Figma逐漸占據市場份額。一位InVision的銀行客戶稱,一旦內部可用,Figma會立即成為熱門產品,沒有人會再用InVision。
一位員工在Glassdoor網站上回憶,在一些客戶迫切需要的功能,InVision顯得比較遲鈍,比如一個簡單的“組織文件夾”功能,開發周期長達5年。
當然,InVision的關閉,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定價上,InVision更傾向于大型企業,而Figma對中小微企業更友好,此外還有免費入門版——這些因素,也讓InVision流失了部分客戶。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市場環境差異,國內的“協作設計”獨角獸還比較稀少,主流玩家有墨刀、即時設計、藍湖、摹客、Pixso等。
其中規模相對較大的為藍湖,已于2022年完成10億元融資,躋身獨角獸之列,其余均在A-C輪之間,處于成長期階段。
InVision留給國內企業的啟示是:協作設計這個賽道是光明的,但競爭激烈,產品為王者得天下,市場營銷次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