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齊換,能否解千億中金基金權益困局?
一手將中金基金帶上千億規模的胡長生離任了。其在2020年年末成為中金基金一把手后,中金基金規模長期停滯的狀態也開始改變,順利破千億。此外,在胡長生任職期間,他還抓住時機大力發展REITS,使得中金基金在業內初露頭角。不過,中金基金與其他中小券商系公募一樣,當前仍舊以債基、貨基為主,權益基金一直處于“打醬油”狀態。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中金基金“功臣”退場!
1月20日,券商系公募中金基金稱,原董事長胡長生離任,同時其不再代為履行總經理一職。
而離任的胡長生是中金基金踏入千億規模的功臣。數據顯示,2020年年末,中金基金為539.94億元,如今已增至1047.35億元。
且自胡長生在2020年年末上任后,中金基金抓住時機大力發展REITS,其中中金安徽交控REIT目前規模已超過108億元,頗得資金青睞。
同時從業績來看,中金基金在2021跨過了溫飽線,達到152.55萬元的凈利潤。不過,中金基金也有券商系公募普遍都有的通病,即輕權益重固收。
如今,老將退場,新帥上任。中金系的李金澤成為新董事長,中加基金原總經理宗喆空降成為新總經理,二者能否解決中金基金權益痼疾,有待驗證。
中金基金“將帥”齊換
1月20日,中金基金公告公司原董事長兼總經理胡長生因工作安排離任,離任后也不轉任到其他崗位。
資料顯示,2020年12月,胡長生成為中金基金的董事長。自次年開始,成立于2014年的中金基金開始在公募行業初露頭角。
最為明顯的就是規模上的變化。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中金基金的規模為539.94億元。此后到2021年年末、2022年年末、2023年年末,中金基金的規模分別為754.66億元、825.66億元、1047.35億元。
而中金基金在REITS上的發力更是一改此前的后知后覺,這也讓這家此前在業內存在感并不強的基金公司開始得到一部分資金的另眼相看。當前,REITS已成為中金基金的招牌。
具體來看,在胡長生任職后的次年6月下旬,首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在滬深交易所正式上市。其中,中金基金的中金普洛斯REIT成為國內首批公募基礎設施REITs之一,也是上交所首支“倉儲物流類”基礎設施REIT。
這只REIT極受資金青睞。根據基金中報,從其前十大持有人來看,泰康保險、中再資管以及華金證券旗下的兩只產品均在其前十大持有人中,目前規模為58.37億元。
此后,中金基金又陸續發行了三只REITS,即中金安徽交控REIT、中金湖北科投光谷REIT、中金山東高速REIT,前兩只基金目前的規模分別為108.85億元、15.76億元。
除了規模增長外,大力發展REITS之外,胡長生還帶領中金基金扭虧為盈。2021年,中金基金實現營收2.45億元,凈利潤152.55萬元,這是中金基金自2020年披露營收數據以來首次盈利。
舊帥身退,新帥也在入場。
據悉,此次中金基金董事長接任者李金澤是中金系的人。2022年至今,在中金公司任職特殊資產部部門負責人。
同時,中金基金新任總經理宗喆此前曾在中加基金任總經理一職,不過在去年8月末離任。彼時就有消息傳出,中加基金原總經理宗喆即將接任中金基金總經理。
從宗喆的戰績來看,其在2017年6月至2023年8月任總經理期間,中加基金跨入千億規模行列。
債基、貨基“撐起“千億規模
中金基金的千億規模有“虛胖”之嫌。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去年年末,中金基金的規模為1047.35億元。然而,這千億規模中,貨幣基金就占據了一半的規模,為653.68億元。據悉,中金基金目前旗下僅有一只貨幣基金(A/C類份額合并計算)—中金現金管家。其中,C類份額的規模為583億元。
債基居于次席,截至去年年末的規模為353.61億元。也就是說,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撐起了中金基金的千億規模。而該基金公司多只規模較大的債基依賴于委外資金。
數據顯示,中金基金債基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有6只,即中金金元A、中金鑫福87個月定開債、中金鑫裕1年定開債A、中金新輝1年、中金金譽債券以及中金新璟3個月定期開放債券,規模分別為81.6億元、80.34億元、43.74億元、40.43億元、39.86億元 、13.16億元。根據上述基金的半年報,上述基金的機構持有者的比例分別為100%、100%、100%、100%、99.99%、100%。
眾所周知,過度依賴外部資金意味著,一旦委外資金撤離,基金的規模首當其沖。
貨基、債基撐起規模的同時,中金基金的權益基金極為羸弱。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中金基金股基的規模為25.97億元,混基規模為14.09億元,指基規模為25.58億元。
從收益率來看,中金基金旗下權益基金慘不忍睹。其中有4只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的回撤力度超過30%。
具體來看,中金華證清潔能源指數發起、中金MSCI質量、中金成長精選混合、中金科創主題靈活配置混合(LOF)在近一年的收益率分別為-44.07%、-30.14%、-36.18%、-33.28%。
“長不大”的中小券商系基金
中金基金作為頭部券商中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公司,頗具代表性。當下,大部分中小券商系基金公司與中金基金的情況如出一轍,即規模小,重固收輕權益。
當前券商中,僅有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以及國泰君安旗下的基金公司較為出挑。前兩者已達萬億規模,招商基金以及華安基金規模分別為8610.34億元、5864.16億元。
其余中小券商系基金公司,在市場上抗擊打能力較弱,“長不大”的現象極為明顯。
中信建投基金、華泰資管、財通基金、東吳基金規模不到1000億元,分別為 603.15億元、 928.92億元、842.31億元、221.64億元。銀河證券旗下的銀河基金自2020年6月末規模就在1000億元,目前為1035.77億元。
從這5家基金公司的年限來看,多成立于2015年之前,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其中東吳基金相對來說成立得較早,為2002年,已在公募行業發展了20年,不過目前明顯還不到溫飽線。
上述基金長不大的背后,主要是過于依賴貨基、債基沖規模。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上述基金的債基規模分別為293.13億元、175.51億元、537億元、79.66億元、474.93億元;同期貨基規模分別為194.38億元、730.44億元、537億元、90.57億元、260.86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相對于公募基金而言,注重絕對收益的券商資管排名的考核壓力較小,進軍公募之后,大概率會沿用以往的考核方案,會將發展絕對收益產品放在首位。
同時渠道上的劣勢也導致了券商系公募業務止步不前。中信建投非銀分析師莊嚴表示,無論是券商成立資管還是發行公募產品,似乎都是此前‘大集合’產品的規范化。在渠道方面,券商網點多于公募機構,此前在‘大集合’產品自銷有優勢,但當前公募產品更多地通過銀行和第三方機構來代銷,券商自身的渠道優勢也在弱化。”
除了自身因素之外,當前的公募行業各類機構涌入。銀行系、信托系、個人系等,外資也先后入場,這對券商系公募的發展來說,無疑是艱難的。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