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1000億!券商發債兇猛
春天來了......
作者/小債?來源/債市觀察
2024年開年以來,券商發債勢頭依然迅猛。
據wind數據,截至1月31日,券商累計成功發行債券規模已超1000億元(1134.9億)。而去年同期數據為702億元,同比增長達61%。
新年伊始,國聯證券及國金證券公司債獲批金額合計達330億元。到月末最后一天,海通證券也獲批不超過200億的次級公司債。
此前,新年首單券商發債獲批。1月3日,國聯證券公告稱,獲批總額不超過180億元的公司債券。到1月22日,公司債第一期15億成功發行。
國金證券也于1月18日稱,獲批發行總額不超過150億元的公司債,有效期24個月。月底29日,國金證券成功發行第一期。
從已發債規模來看,截至1月31日,發行成功金額最多的5家券商為國信證券、廣發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國銀河,金額均在60億元以上。其中,國信證券已發債規模最高,總額合計111億元。居第二位的為廣發證券,總額合計110億元。
來源:wind
從募集用途來看,1月以來券商發債主要用于償還公司到期的有息債務,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另外就是置換部分前期債券兌付的自有資金。
從各券商發債類型來看,公司債是券商最主要的融資途徑之一,其發行總額占比最高。
據了解,證券公司債是券商發行的有價證券,一般有三類發行需求:一是業務需求,即補充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提升凈穩定資金率;二是資本補充需求,充實券商凈資本;三是償債需求,即償還指定的公司債務本息。
發債大年2023
其實,從2023年開始,券商發債就回暖了。由于股權融資面臨不利因素,證券公司主要通過發債方式進行融資。
據Wind數據顯示,2023年,券商境內發債規模突破1.5萬億元,同比增長35.13%。其中,公司債依舊是券商發債主力,發債規模為8817.3億元,同比增長65.72%;次級債為1649.33億元,同比下滑7.81%;短期融資券為4529.7億元,同比增長13.57%。
另外,有36家券商發行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9家券商發債規模突破500億元。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分別以1240億元、991億元、977億元的發債規模位居2023年券商發債規模前三位。
圖源:罐頭圖庫
從發行規模增幅來看,2023年有22家券商發債規模增幅超過60%,其中14家更是實現翻倍增長,中信證券、中航證券、信達證券、紅塔證券、興業證券、中銀證券增幅居前。
目前看來,2023年的發債勢頭一直延續到了2024年。
業內人士認為,券商債券“補血”需求增加,與券商股權融資受阻有關。2023年以來,證券公司無論是IPO上市抑或發行定增、配股等都面臨較大的難度,但在債券融資方面未有阻礙。
實際上,去年曾有兩家頭部券商先后叫停百億配股方案,還有多家券商修訂增發預案,部分券商機構在修訂后還終止了定增項目。另外,6家擬上市券商審核進展也較為緩慢,券商股權融資的約束已逐步顯現。
以中小券商中原證券為例,2023年7月21日,中原證券發布了終止定增募資計劃的公告,并宣稱撤回申請文件。中原證券的定增方案始于2022年4月29日通過的定增議案,擬募資70億元。2022年8月4日,該項定增方案被證監會受理后,至2023年7月6日,公司已經收到了來自監管的三輪問詢。最終,公司在7月下旬撤回了申請文件,終止本次定增募資計劃。
來源:罐頭圖庫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經濟參考報》表示,“二級市場的低迷影響了券商的盈利和業務發展,同時,股權融資環境收緊,所以券商更為需要進行債權融資來獲得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支持業務的快速發展,并優化負債結構,應對流動性風險。”
“債券融資發行流程簡單、耗時短”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維逸對中國財富網表示,除長期次級債可部分計入附屬凈資本外,普通公司債、短融券等均計入券商債務余額。因此,更適合凈資本較為寬裕但流動性較為緊張的券商補充中短期流動性。
承銷也持續發力
另外,券商債券承銷業務勢頭同樣強勁。
債券承銷是券商投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年以來,截至2月2日,81家券商合計承銷債券金額達8447.6億元。
具體來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以1036.91億元的承銷金額位列榜首;另有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分別以801.46億元及752.93億元分別居總承銷榜第二、第三位。另外,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平安證券、東方證券等4家券商債券承銷金額達300億元以上,分別為726.77億元、570.39億元、398.82億元和364.91億元,位列第四至第七位。
以上7家頭部券商承銷額已占承銷總額的55%,占據承銷榜半壁江山。
來源:wind
券商承銷業務方面,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中證協”)2023年11月發布的2023年證券公司債券承銷業務專項統計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為民營企業公司債券主承銷商或資產證券化產品管理人的證券公司共48家,承銷(或管理)213只債券(或產品),合計金額2234.68億元。其中,資產證券化產品160只,合計金額1379.18億。
近年來民企債風險頻頻發生,令機構投資者“敬而遠之”。民企債在信用市場的占比也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發債難,曾一度成為民營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民企債券違約風險高,尤其是前些年個別民企財務造假事件加劇了投資人的擔憂,機構不買民企債,發行規模就出現下降。
東方園林便是一個典型案例,2018年5月,東方園林原計劃發行10億元的公司債券,實際卻只發行了5000萬元,曾被外界調侃為“史上最涼發債”。
圖源:罐頭圖庫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關于民企債的支持政策不斷推出。當年11月,央行提出貸款、債券、股權三類渠道的融資“三支箭”政策,試點并擴大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此后,證監會陸續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民營企業融資。2022年5月,交易所債券市場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專項支持計劃,該計劃由中國證券金融公司運用自有資金負責實施,通過與債券承銷機構合作創設信用保護工具等方式,增信支持有市場、有前景、有技術競爭力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方向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
另外,民企債券發債情況也于2022年被首次納入了中證協的證券公司債券承銷業務專項統計。該舉措也推動了券商承銷民企債的熱情。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23年以來至8月底,民企債發行規模為4452.60億元,同比下降6.35%,同比降幅為2020年以來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債中房地產企業占大頭,而2021年以來房企風險持續發酵,民營房企融資較為艱難,償債規模遠高于發債規模。
從去年10月底起,金融監管部門密集召開重要會議,均提出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金融政策支持下,近期多家房企成功發債或公布發債計劃。2023年以來,已經有美的置業、越秀地產、建發房地產等多家房企發債成功,中債增及其他金融機構已為12家民營房企發行的超190億元債券提供多種形式的擔保。
相信在融資支持政策的持續發力與政策細化落實下,未來房企發債融資需求會進一步緩解。
你如何看待多家券商齊頭并進密集發債的表現?券商承銷有望繼續加碼民企債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