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強科技轉型:上億元股權激勵存爭議,銷售費用率居高不下
四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下降
來源/港灣商業觀察? 作者/廖紫雯
?
近日,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湯臣倍健,300146.SZ)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披露凈利潤增長的同時,預計公司第四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下降,值得一提的是,七年時間里,湯臣倍健有五年的時間在第四季度出現虧損。
?
除卻業績波動以外,湯臣倍健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擬花一億多給36人激勵,引發投資者“爭議”。
?
四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下降
1月5日,湯臣倍健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2023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5.94億—18.71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5%—35%;實現扣非凈利潤預計為14.24億—17.21億,比上年同期增長3.5%—25.1%。
?
湯臣倍健表示,業績變動原因為2023年是VDS行業新周期的第一年,公司繼續推進“科學營養”戰略下的強科技企業轉型和強品牌戰略,按照多品牌大單品全品類全渠道單聚焦的戰略方向,進一步深化管理和提升經營質量。受益于國民健康意識提升帶來的多個品類產品市場需求增長,2023年公司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
同時,湯臣倍健指出,其中,因2022年第四季度增強免疫力類產品消費需求強,收入基數較高,2023年第四季度收入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另外,由于品牌建設投入較大,單季度銷售費用率全年最高,預計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下降。
?
2022年第四季度,湯臣倍健實現營收為17.02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為-9611萬。2023年第四季度營收或將低于17億元。
?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2022年七年的時間里,湯臣倍健第四季度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出現較大變動,且凈利潤常出現虧損。
?
詳細來看,2016年-2022年,湯臣倍健于第四季度實現營收分別為3.963億、7.606億、9.293億、8.808億、10.62億、14.03億、17.02億,分別同比減少18.36%、增長91.92%、增長22.19%、減少5.22%、增長20.59%、增長32.06%、增長21.30%。
同期,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253萬、-3698萬、-5586萬、-15.47億 、5743萬、9111萬 、-9611萬,分別同比-164.09 %、-13.65%、-51.07%、-2669.13%、103.71%、58.64%、-205.42%??梢哉f,七年時間里,湯臣倍健有五年的時間在第四季度出現虧損。
?
?花1億多給36人激勵
2024年1月2日,湯臣倍健發布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該激勵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1680萬股限制性股票,約占本激勵計劃草案公告時公司股本總額的0.99%,其中首次授予1490萬股,約占本激勵計劃草案公告時公司股本總額的0.88%,約占本激勵計劃擬授予總額的88.69%,預留授予190萬股,約占本激勵計劃草案公告時公司股本總額的0.11%,約占本激勵計劃擬授予總額的11.31%。
?
該激勵計劃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8.60元/股。預留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與首次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相同。
?
該計劃首次授予的激勵對象總計36人,占公司員工總人數(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員工總人數為3602人)的0.9994%。包括:1,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2,核心技術(業務)骨干人員。
同時,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為2024年-2026年三個會計年度的營收以2022年營收為基數,2024年-2026年營收增長率分別不低于25%、32%、38%。
?
2024年1月9日,投資者于交流平臺直言,“公司股票激勵回購或激勵對象增發1680萬股,目前回購100萬股,均價17.99元,回購金額1.5億到3億,激勵對象價格是8.6元即資金是14448萬元,激勵價格是否過低?另外以2022年營業收入為基數,2026年報收入增長38%為考核業績得出營收為108.448億,對應利潤為19.1268億,業績考核標準是否過低?用公司利潤在市場高價回購,低價激勵,定一個低標準的考核指標,是否侵害了中小股民利益?!?/span>
湯臣倍健表示,公司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的授予價格定價方法符合《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本次激勵計劃通過設置公司層面的業績考核指標和嚴格的激勵對象個人績效考核,兼顧挑戰性與可實現性,以調動激勵對象的積極性,推動公司經營目標達成。
?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在激勵計劃中,公司為了鼓勵員工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愿意花費1億多給36人激勵,這表明公司對員工的價值和貢獻給予了高度認可。同時,這一目標也是公司與股東利益一致的體現,不應該被視為侵害中小股民利益。
?
在1月11日,公司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表中,針對投資者提出的:“請介紹一下新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以及相關考核指標的設定原則,為何公司層面業績考核指標制定的標準較低”這一問題,公司表示,本次激勵方案通過設置公司層面的業績考核指標和嚴格的激勵對象個人績效考核指標,兼顧挑戰性與可實現性,以調動激勵對象的積極性,推動公司經營目標達成。公司選擇營業收入作為公司層面業績考核指標基于營業收入是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預測企業經營業務拓展趨勢的重要標志。公司在個人層面設置的績效考核指標包括激勵對象所在BU的收入、利潤及市占率等多個維度。
?
同時,湯臣倍健表示,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一直堅持是激勵而非福利的原則。從激勵對象僅36人和往期的激勵計劃達成情況來看,在公司層面業績考核達標的情況下,因嚴格的個人績效考核,實際可行權人數和行權數量占比較低。
?
股權激勵計劃的同時,湯臣倍健2月2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24年1月31日,公司累計通過回購專用賬戶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數量為1219萬股,占本公告披露前一交易日公司總股本的0.7168%,最高成交價為18.07元/股,最低成交價為14.96元/股,支付總金額為人民幣1.94億元(不含交易費用),本次回購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公司既定回購方案。
?
八年時間打造強科技型企業,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2022年3月,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發表致股東信《再用八年時間,打造強科技型企業》。致股東信中提到,“2014年開始執行功能性自主創新研發戰略轉型,八年時間有了今天創新新功能產品和PCC1基礎研究等的階段性科研成果。希望再用八年時間,初步完成向強科技企業的轉型?!?/span>
?
在1月11日,湯臣倍健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表中,投資者直言,“公司之前提到過科技轉型,為何本次激勵對象名單中未見研發人員”?
?
湯臣倍健表示,本次激勵計劃的激勵對象是直接承擔公司收入、利潤、市場份額的主要業務部門關鍵崗位人員。除股權激勵外,公司設有項目獎、增量獎等多元化的激勵機制。針對研發人員,公司提升了核心研發人員的基礎薪資,并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幾項專項激勵,以保證研發投入更聚焦產品創新、迭代及技術創新領域,而不受短期業績波動的影響。
?
而從數據端出發,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研發費用為1.23億,同比增長18.38%;時間線拉長來看,2017年至2022年,公司實現研發費用分別為7726.37萬、1.03億、1.26億、1.40億、1.50億、1.58億。
?
同時,2017年至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1.29%、29.42%、31.37%、29.84%、33.35%、40.31%、35.06%。
?
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呈現了大幅增長態勢。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銷售費用為27.19億,同比增長30.83%;2017年至2022年,公司實現銷售費用分別為9.73億、12.80億、16.50億、18.18億、24.78億、31.69億。
?
針對投資者提出的“對未來降低銷售費用率是否有相關舉措”這一問題,公司表示,銷售費用率水平與公司所處行業賽道及行業發展階段等相關。近年來公司銷售費用率上升一是由于線上渠道收入占比提升帶動銷售費用率提升,二是由于公司實施“多品牌大單品全品類全渠道單聚焦”戰略,不斷加大品牌建設費用。隨著公司運營能力的逐步提升,銷售費用仍有優化空間,希望未來3-5年內銷售費用率能夠向35%-40%過渡。
?
同時,湯臣倍健指出,公司重視品牌建設,旗下各品牌的媒介投放結構向中長線投資資源傾斜,即更重視曝光型的品牌廣告、心智轉化型的種草推廣,降低短線投資資源,立足在中長期占領消費者心智。
?
柏文喜指出,至于研發人員未出現在激勵對象名單中,可能是因為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確實不夠大。盡管公司研發費用有所增長,但始終未突破1.6億,相比之下,銷售費用從9億增長至超31億,銷售費用率也在35%左右,這表明公司在銷售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可能會增加回報率,但也需要考慮到研發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公司銷售費用過高可能與其市場策略和擴張計劃有關,但也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原因。銷售費用率是否存在降低的可能性,還需要根據公司的戰略和市場環境進行評估。
?
同時,柏文喜認為,總的來說,投資者在評價湯臣倍健的股票時應該全面考慮公司的業績和未來發展前景,而不僅僅是局限于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的考核標準或研發費用的投入。同時,中小股民也應該保持理性投資的態度,不要盲目跟風或聽信市場傳言,而是應該通過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場走勢來做出決策。(港灣財經出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